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从“红包文化”浅谈群管理的机制问题

2023-08-02 04:53 作者:爆炸头悲剧之刃  | 我要投稿

前言·关于一些基本概念

“红包文化”:一种自我治理机制在群管理中的应用。譬如针对一些群里的重要规则制定结合激励机制的惩罚措施,以强制发红包为手段,建立并不断强化群成员对规则的认同。其主要目的是减轻管理压力

群管理中的“群”:一般指wx群,但本命题中针对的主要是中大型wx群,比如200人以上的、群管理员人力所不逮的。

机制(我写得不好,这里直接引用MBA智库百科):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 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 机制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

赶时间的只看标红部分即可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1、好玩 2、有人需要。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管理工作都是重要且必须妥善完成的工作,这对于亟需上升通道的咖啡从业者来说更为重要。在众多繁琐又致命的管理问题当中,管人是既简单又困难的最让人纠结的一项,毕竟人心隔肚皮。

其实即使大部分人不想看我也会为了想看的朋友们写

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特别的视角。我们不可能借助仅仅一个管理工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有时候聊胜于无,多多益善。

这篇文章的事情引子(瓜):“红包文化”引发的血案

“红包文化”是从哪来的?具体怎么操作?

这种管理方法当然不是我原创的,这是我之前从公司高管那学来并且应用、体验过威力的,而且最近一直沿用并验证有效至今(针对一部分我深度参与互动的咖啡群,比如麻辣烫)。“红包文化”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好听,但它很准确地反映了这种管理方法的属性——群众(社区)文化,它接地气(一旦建立就很牢固,符合自然人性,喜闻乐见)并且持久稳定(自动运行,不需要上位者的时刻监督)。(在这里也欢迎大家提出更有意思的名称XD

建立“红包文化”需要几个步骤,首先是得在目标社区(比如wx群)中公布对应的重要规则(比如不许开车、不能迟到早退等)并获得大部分成员的认可,然后针对这些规则制定关联奖励机制的惩罚措施(比如违反的人要发群红包给其他人),紧接着就是监督者的亲自主动参与(比如先主动假装犯错,然后发个大红包,以“上下同罪”来表示制度的公平性),最后就是本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监督、共同执行

“红包文化”为什么有价值?它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

管过人的应该都能理解一种痛点:为什么我讲的话没人听?为什么大家阳奉阴违?为什么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什么有人敢当面做我不允许的事还以为我看不懂?

这次瓜的导火索,非常典型

上面这个图里展示的就是比较典型的骑脸违规,让我们对照看看群主是怎么管理的:

一天广播百八十遍但其实没啥用的群规
群主对管理的理解。不能说不对,就是没什么用

要问群规有没有用?当然是有用的,但不是完全有用。为什么呢?

我们在讨论规则的意义之前,其实应该先搞明白一个人为什么会遵从“规则”。规则是从哪来的(立场判断),这个人是否从心底里认可这个规则(原则性判断),这个人是否认为遵守规则对自己有利(利弊衡量),这几点都会对一个群体里的规则执行率产生影响。当一个群体里大部分人都自觉执行并且维护规则时,群规就有用,反之当这个群体里大部分人都对规则视若无睹甚至以踩线为乐,那群规就没用。所以我们该如何让群规“活起来”?

对个人来说,规则来源于哪里其实并不重要,毕竟自己不遵守自己定的规则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原本打算每天七点起床结果每次都赖床十分钟),但对于一个群体来说,一个外部规则(比如被上级强压的)与一个内部规则(共同商议、共同认可、共同执行)相比,牢固性(持续时间)和有效性(细节深度、准确性等等)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两者的持续动力也完全不同(来源方向、激励机制)。

就以wx群为例来展开讨论。当一个群只有寥寥数人(比如10~50人),这时候制定所谓的“群规”其实毫无意义,因为这几个人完全是为了明确的共同目的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初始行为逻辑决定了互相之间不会出现无法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即使有,那也不是“群规”这种儿戏能解决的矛盾(同意就一起玩,不行就离开)。

当这群人慢慢发展壮大,甚至形成某种品牌特征(比如有名号的群体,人数从50~200人左右),来自老成员与新成员之间的矛盾就会慢慢凸显,这时候才需要有人站出来“约法三章”,这时候虽然维护规则运行还主要靠群主的个人魅力,但归根结底公布规则的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沟通成本(我话说在前,再有发生什么事情就别怪我不客气云云;看在我面子上,各退一步blablabla)——这个阶段是我最不擅长完成的,毕竟我没什么个人魅力嘛哈哈哈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A. 此时对群员来说,群规的来源属性是?(外部or内部)B. 你看到此时群员执行规则的情况如何(以你亲身经历过的为例) C. 你观察到群员们的行为动因是?(立场/原则/利弊)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大群”的情况。“大群”指的是人数在200人以上且很活跃(比如每小时信息数超过30条,平均每2分钟一条信息),群主难以时刻顾及的群(除精力限制以外,大群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前文中呈现的用方言开车打擦边球,管理员难以立即识别的实际违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群规才比较有执行的空间,其后我们才能考察它的存在意义(在此之前建立群规的意义,本质上还是针对降低沟通成本,比如说体现公平性、踢人以后可以少解释两句)。

问题来了,“规则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意思?

思维模型1:某人建了一个羊圈并且投放了饲料,吸引羊儿们进圈。愿意进圈的有草吃,不愿意的就没草吃。从明面上讲只要某人不危害羊儿们的性命,ta在这个圈里做什么都是合法的(有没有人管那是另外一回事)。从管理成本上看其实某人养羊是可以不建羊圈的(就是要跑得累一点),也可以建得小一点巡视起来也轻松(不过羊儿们太拘束可能就闹脾气要逃了),也可以建得大一点看起来气派(羊儿们轻松了,不过某人自己就要累一点了)。不过羊儿们本质上还是有选择权的,要是圈里头过得不开心,跳到圈外自己找东西吃也不难,尤其是当羊圈搭得不怎么齐整的时候(公平性出问题了,有漏洞,老是有狼要进来)。(以上都是瞎扯淡,请勿对号入座)。

思维模型2:某个小团体为了出海寻找宝藏,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上船出发,不过这这艘船是原先那几个人一起搭建的,出海以后就需要所有人一起随时维护,比如修补下船板什么的(你把它想象成要渡过大河的竹筏也行)。由于技术落后又风高浪急,那船越是负重(人越多)越是需要频繁地维护,因此出发前后船长都跟船员们约法三章,要求按规则分工合作维护。由于人手严重紧缺,就连船长自己也要参与日常的维护劳动(他只是有指挥号令的权限),所以那些不愿意执行规则的船员就越来越受到排挤,除非他愿意给其他人分享自己在旅途中找到的宝藏并表示歉意。至于那些拒绝执行规则又不愿意分享宝藏的人嘛,谁知道他睡在哪条鱼的肚子里呢?

请问,前文中提到的3种规模的wx群,各自更像上述哪个思维模型里的情况?

(wx群这种虚拟组织从本质上讲有虚拟社区的属性,谈到社区管理就会延申到自理自治,会论及到工闵权这种敏感话题。有些东西说得太直白这篇就不能过审了,而且我在社科方面也不专业,就点到为止XD。其实还有一个模型,写到一半发现没法改编于是删了,感兴趣的可以私聊)

回归主题,

对于“红包文化”还有什么补充?

这种组织治理(自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分权制度(比如说在一开始甚至需要管理者自己“主动犯错”来示范机制的运行方式)。分权意味着责任的分散,也就是增加执行规则的参与者,或者说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规则的执行对象变成执行者,这时候原本对治理毫无贡献(甚至产生阻力)的组织成员有可能通过某些激励机制转变角色,摇身一变成为对有效治理提供动力的一方(原先至少是中立角色)。反过来讲,无限的权力也代表无限的责任,如果事情出了问题,也会有无限的锅要背。

“红包文化”有没有副作用?当然有,任何治理手段都是双刃剑。譬如有没有可能通过发红包逃避惩罚?有没有可能故意通过这种方式明目张胆地开车(“老子就是钱多”)?以上这两种情况都是现实存在的,但这些都是次生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原有的成熟手段进行处理(比如直接对点沟通或者赶人)。在实际管人的工作中最难的其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成本高、方法难,而是存在问题但存在隐秘、甚至缺乏友军、孤立无援的难堪境地,极端的情况则是“登高一呼个个响应,实际出发跟随的寥寥无几”。

你觉得呢?

(我一个学公卫的怎么跑来写这种东西)

杂谈:从“红包文化”浅谈群管理的机制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