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22 | 万维钢《精英日课》:寓教于乐,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吗?

2022-06-23 21:14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寓教于乐,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吗?

最近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中找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文章,总结了一下。

01 首先,请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人们认为学习这件事应该是快乐的,最好能寓教于乐,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同时不同的人学习风格也不一样,最好能用自己喜欢的风格。

但是这样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吗?

不能。

《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了一篇研究综述,简单来说就是给不同学生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结果是他们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变好。

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习得高级技能,过程多半是痛苦的。刻意练习的时候有时会做大量枯燥的重复,而这些重复的东西并不好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一直遭遇挫折,然后改正…如此重复,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市面上所谓「快乐的学习方法」被很多人追捧就是因为人性是懒惰的,大脑倾向于逃避复杂单调重复的劳动。而真正的刻意练习过程一定是不那么快乐的。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冠军培训基地里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研读文章和书籍也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融汇贯通。

02 最高学习效率 = 15.87%

#学习区

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而刻意练习要求你时钟在二者之间的一个很小的区域(也就是如下图所示的紫色区域)里学习,这个难度对我们来说刚刚好。如果我们想提高技艺,我们只能在学习区获得。我们经常说的「跳出舒适区」也是这个意思。

图片来自:http://sethsandler.com/productivity/3-zones/

#心流状态

这个概念最早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里提出来的。这种状态非常奇妙,我们在「心流状态」下学习或者工作时会沉浸其中,会感觉忘记时间的流动,甚至忘记自身的存在。

不管是进入「学习区」还是「心流状态」,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都是已知未知简单困难熟悉意外的搭配――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它们说的都是「旧信息」和「新信息」的配比。这个配比的最优解是15.87%,研究者把这个结论称为「85%规则」,可以叫做学习的「甜蜜点」。而且万维钢认为,这个数值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差不多。

比如学习一篇英语课文,其中85%的内容应该是我们熟悉的,另外15%是新内容(包括单词语法)。或者说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85%的内容让我们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亦或者是学习一项新技能,最好在这一课中85%的操作是我们本来就会的,另外15%是新技巧。

在这个配比下学习,可以让我们的学习速度最快并且最爽,我们在这个配比下的学习投入度是最高的。同样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中也提到了相似的教育理论:N+1教育理论,即教小孩每次要先同步聊大量他本来就知道的N,再去一点一点地+1。

总结一句话就是:学习要85%温故+15%知新。不管是在语言学习,还是游戏设置,甚至文字创作方面,15%都可以作为一个基线,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在学习和生活中给自己设定一个量化的前进梯度,这样我们就能将效率最大化和试错价值最大化。

03 成长思维模式

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思维模式」,就是你认为学习不在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东西都能学会

另一种叫「固定思维模式」,就是你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有用

研究结果证明「成长思维模式」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

而具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任务是对他能力的一种测试。他会把任务来当成威胁。

到现在我还偶尔能听到家里老人说类似「这孩子天生就聪明」之类的话。其实这种话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既空洞又有害。

表扬孩子类似「你真太聪明了,这题你都会做」这种话会让孩子陷入「固定思维模式」,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天生聪明,他以后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是否聪明的测试。以后他可能会一直选简单的任务,因为他害怕被证明不聪明。

所以一定,千万,务必要表扬孩子「努力」。"这次做的这么好,一定是下了很大工夫,下次继续。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这样才能在孩子心里埋下「成长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会愿意花时间钻研难题,主动选择困难任务。

同时夸奖要稀少,过多的表扬会让表扬变得廉价。而且对孩子的表扬要真诚,我们必须对孩子所作的事情表现出真实的兴趣,孩子是会察觉的到的。

04 通过看书学习得到的好处

当今短视频大行其道,很多人觉得能从短视频里学到知识,并且有趣又幽默。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节奏。

读书可以控制节奏,简单的地方读快一点,复杂的地方慢慢研读,没意思的地方可以跳过,读到后面想起来还可以返回去看。所以说阅读实际上是一种主动学习。

看视频本身是个被动的行为,虽然现在有所谓的倍速播放,或者用鼠标跳来跳去,但是相对麻烦。

课堂就是现场直播,不能快进,不能暂停。如果老师教学能力一般,上课就像领导作报告一样,那么这种课堂会非常压迫,也是一种被动教育。

所以以我的个人偏见来说,看书和视频结合的方式可能会更适合学习,比如健身,理论部分可以看书学习,练习的动作可以看视频,这样学习全面而又记得牢固。

05 自学的学问

在这个时代,自学是大势所趋。传统意义上的自学好像是因为家境贫寒请不起老师,所以「自学」二字还被赋予了艰苦和悲壮。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非常自由,在中国买书也非常便宜,自学也变得容易。万维钢认为,一个足够自立的人,自学就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但是,自学的前提是需要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人面对威胁的时候会让身体和头脑进入封闭状态,那是无法学习新东西的,面对学习材料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等等。

除此之外,成败关键还在于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信息。文本能力是个基本功,需要大量阅读时间积累起来才行。比如阅读一段文字或者听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它的要点。

或者有一个问题,能不能从一堆书里找到答案。再或者能不能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些都属于「软技能」。财富500强的调查表明,他们75%的长期职业成功都来自于软技能,25%来自于专业技术技能。

06 尾巴

学习好的同学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如果想要掌握什么高级技能,一定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好玩,我们必须走出舒适区,付出耐心和努力,才可能获得成效。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22 | 万维钢《精英日课》:寓教于乐,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