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在51CTO学软考—一个销售老鸟的高项通关之路

2022-07-22 14:08 作者:薛大龙讲软考  | 我要投稿

假如真的算起来报名,从2014年报名到2021年下半年的软考已经是我第三次报名软考高项了,但前两次连书都没看,考试自然也一次没去,磨蹭到教材都改版了,而这次其实是实际意义上的软考的复习和考试。

和大多数报名考试高项的考生一样,我没有做过项目实施,也没有真正研究过任何一门软件技术,虽然干了多年项目销售,但是除了招投标以外,里面的大部分知识对我而言就是以前完全不会看的天数。考高项的原因也是因为到了评高级的年纪,但是没有论文,专利和奖项,想着与其花哪些时间和成本不如用软考以考代评。

很多时候,做出一个决定并不用很久,也就是在多次准备高工的材料的碰壁之后,有个哥们跟我说:“不如你帮忙我试试高项考试的水,你开路,我们来年跟上。”在2021年8月18日我报名了51CTO,正式开始了备考之旅。这里其实想跟其他备考的伙伴说一句,与其想太多,不如开始做,对于我这个报名了三次,但是刚考试的人而言,踏出最开始的一步,往往就有成功的可能。

阶段一:知识学习夯实基础(8.20-10.7)

按照班班给的学习计划,我自己也做了一个初步的计划,9月底之前要完成一边线上录播课程,每天至少学习1小时,周末至少每天3小时(为了赶进度,视频我都是1.5倍速及以上看的),但是因为工作比较繁忙,一直到9月底,我还有接近30多个小时的内容没看完。于是我跟家里人商量,十一期间不外出。自己花了6天时间把课程补齐了。

阶段二:以考代练评估综合知识(10.8-10.28)

经过初轮的复习,已经对内容有了大体的认识,这个阶段优先保证综合知识的通过,虽然选择题不要求全部背诵,但是为了案例分析和论文做准备,很多核心知识点建议可以在这个阶段反复背诵,比如五大过程,十大知识领域,每个章节里面老师标记的三星五星知识点。经过这个阶段,我做了最近7年的选择题真题,分数从48到54分不等,不管是算平均数,还是按照三点估算来算,选择题应该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这次考试虽然比较难,但是跟我模拟考试的相对低分一样是48分。

阶段三:模考冲刺突击案例和论文(10.29-11.6)

10月其实是我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月,本来早就该复习的案例分析和论文,我其实只复习了一周,虽然这个阶段我下了苦功夫,但是十分不建议这么晚才复习案例和论文。最终这两门能过也完全是靠前面背诵的基础,以及薛老师和51CTO团队老师讲的考试技巧过的(技巧我后面会讲到)。到现在为止我还记得,考前最后请了三天假,最后两天实在扛不住了,直接买了十几瓶红牛,考前最后一天一直到凌晨三点还在背诵和默写论文的开头结尾。

只要按照复习进度来,通过率很高,一开始这句话,我是不信的,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还真是如此,而且复习得比较仓促的案例分析和论文分别还有60和52分,远高于预期。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复习的方法。

成绩.jpg

软考中高项体试听,免费抢座:https://edu.51cto.com/surl=yRc0Y2   复制链接浏览器打开即可查看信息。

综合知识复习

这个部分都是选择题,建议最起码把死记硬背的分都拿到,其他的需要理解就算不会通过率一般也比较高,我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刷题,然后记录错题并理解,很多题目基本上年年考或者隔年考,比如OSI七层、CMMI成熟度和信息系统规划工具。这些知识一旦错了,特别是在刷真题时错了两次以上一定要把那一整个知识点记下来。

薛老师的串词记忆法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适合选择题。同时选择题很多时候选的就是关键词,还可以只记忆关键词,比如比较难记忆的信息系统的规划工具分别是在什么场景用什么工具,我就用了关键词记忆“计划P特,联系P/O,数据R/D,关系CU”,制定计划的时候是PERT和甘特图,企业过程联系的时候是P/O矩阵,定义数据是R/D矩阵,生成数据关系是CU矩阵。刷真题中这个题我错了2次,但是真正考试的时候我却没错。

one.png

OneNote记录错题和知识点

笔记.jpg

部分记录的知识点

 

案例分析复习

案例分析的复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整个在短短的五天,效率是相对比较高的。我使用的方法就是核心知识点背诵+模拟考试。在考试的最后阶段,因为时间太紧张了,我只能按照老师提醒的重点结合自己的数据推算(也就是推测除重点还可以有哪些遗漏的知识点),整理除了每天的背诵的记录表,用最笨的背诵方法每天抄写三遍+默写一遍。

背诵1.jpg

除了背诵以外,对于整个考试过程我多次出现85分钟做不完的情况(按照85分钟进行模拟考试),于是在出现了第二次这种情况后,我就采用了老师教的跳着做题的方法,先把简单的和会做的先做,就算不会做,至少填个答案(计算题写结果,抄错题逐条改写题干)。

2021下半年考试的计算题是历年比较难的,我在现场考试的时候心态一开始是有点崩溃的,因为我的模考中计算题经常都是满分。在我犹豫了十几分钟没做出计算题后,先简单打了个草稿算出答案备用,先做了最后一个案例分析。一直到最后五分钟才把计算题的答案全部填完。最终成绩没想到达到了60分。比大多数真题模拟考试成绩都高,这离不开老师教的临场应变技巧。

论文复习

论文对我而言是最难的一门,因为以往的工作我都是签订项目合同的人,并没有实际参与项目实施和软件开发,10月初我老老实实按照老师的要求抄写了论文练写字的感觉,逐渐将自己的写字速度练到考试的速度。在模拟考试中,我写了多篇论文最终按照老师的方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论文方法:

  1. 找一个符合自己风格一个或几个论文作为参考

  2. 从熟悉的项目标书和系统介绍方案中总结开头和结尾;

  3. 中间部分以过程组作为小标题

  4. 小标题下用输入输出开头,用工具和技术结合实际案例解决问题

  5. 反复背诵默写开头结尾,中间部分主要记住输入输出和相关案例

 其中开头结尾基本上可以完全背下来,中间的部分需要记忆过程组,工具技术和相关案例。其实我准备的论文并没有中,但是有了开头结尾,中间的部分我记得输入输出和工具技术,结合实际案例,还是顺利通过了考试。

 

最后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考试这个事就像开车,最难的只有三个事情:

首先是难以启动点火:花钱报个课,在朋友圈发个flag,跟好朋友打个赌都算,一旦启动了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是难以知行合一:出了驾校不能直接上路,会上路开车才是老司机;学会了知识也要会考试,最终证书也算是对自己的交代。

第三是难以持之以恒:车开久了要保养滋润,人学累了要报团取暖,不管是考试的战友还是亲朋好友,真的学不下去的时候,找身边的人一起,总会得到能量。

 

    最后感谢薛大龙老师团队专业细致的指导和陪标,也祝愿各位在软考路上逢考必过!!!


我在51CTO学软考—一个销售老鸟的高项通关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