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占星的意识分层理论
本文原发表于公众号:心理占星学

历代心理学的意识分层
我们大致可以说,对于人类内心的分类分层,始于佛洛依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那之前,人们普遍相信理智与意志可以主宰人类的一切行为。
直到19世纪末期,佛洛依德从他的一些女性患者身上,发现她们都拥有一类可称之为“癔症”的表现,也可称之为“歇斯底里”,意为不受控制的进入一种情绪癫狂的状态;但事后患者会表示不知道当时自己为什么那么做,没有任何的“理智”去推动她们去做出那些疯狂的行为。
佛洛依德依照这些案例,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潜意识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并非由其内心的想法或意志所推动,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原因的内心冲动,佛洛依德把这称之为“被压抑的本能驱力”或者“本我”。

佛洛依德对“超我”的定义比较模糊,指“因社会道德文化的约束”而造成的自我管控与内在冲突,故“超我”有一部分是出于潜意识之中的,如“对父权和阉割惩罚的无意识焦虑”。
佛洛依德的学生卡尔·荣格将潜意识再次分类,将其分为“集体潜意识”和“个人潜意识”(这也导致了他和佛洛依德个人关系的决裂)。其中,个人潜意识被荣格定义为,那些经由个人后天经验产生的,被遗忘的记忆和形成的习惯。而集体潜意识则是天生的,由人类历代先祖们遗传下来的经验内容,如小孩一生下来就会怕黑,生气的时候会握紧拳头;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处于更难以被自我察觉到的意识深层。

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archetype )种类:
人格面具 Persona: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作为真实自我的表层。
阿尼玛 Anima:男人内心中无意识的女人形象。
阿尼姆斯 Animus:女人内心中无意识的男人性格。
阴影 Shadow:被定义为那些古老的,违反社会道德的原始冲动。
此外,还有其他种类的意识层次和心理需求的种类划分,比如马斯洛的金字塔形内心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具体可参照之前的文章《我们的内心渴望何物?》。总体来说,历代心理学家们至少达成了两点共识:1,我们的内心结构复杂,拥有多种动力与需求。2,其中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内容只占冰山一角。
心理占星学的意识分层
心理占星学的意识分类法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它不是纯粹人类思想的创造,而是能在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源头;我秉承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的原则,将宇宙运行的法则同样应用于人类的内心活动。我们用以下的图示直接说明:

外部世界和意识是相同的一体。——薛定谔
在古典占星的体系中,行星和宫位代表了此人生命中发生的事件;而在现代占星中,每个行星则代表着一种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在物质世界中显化成为具体的事件,也可以在人类内心的精神世界中体现为心理需求与冲动。前沿的量子科学已经证实了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不过这不在我们这篇文章的讨论重心之内,请移步《一个实验证明命不是定的》。
心理占星对意识分层的目的,与佛洛依德和荣格别无二致,都是想要去更好的治愈人类内心某一区域的“病症”;就像佛洛依德发现,应对癔症病人需要的是梦的解析和催眠,而不是充满逻辑的说教。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范德考克医生发现,认知行为治疗法(CBT),对那些在越战中受到创伤的老兵几乎没有效果——心理医师们无法说服那些老兵的身体和精神不对外在的突发性事件产生应激反应;而在911事件之后,更多的心灵受害者转向了按摩与瑜伽的治疗手段,而非CBT与精神分析。
正是由于各个分层之间的相对“不流动性”,让我们发现自己身体内部好像住着好几个不同的“人格”,有的时候我们在理智上认同一件事情,在情感上又倾向于选择另一件,而又在身体的本能反射中,又会趋向于与上述二者毫不相干的事情。加州大学的彼得·莱文医生记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大脑中边缘系统(掌管情感与记忆)的部分已经被切除的患者,从来不记得护工的名字与面容,但总是能选择对之前对他有过友好行为的护工。这便是人类意识中“非理性”甚至“非情感记忆”的一个部分站在舞台中央的高光时刻。

上图中展示了心理占星学的意识分层法,与佛洛依德(绿色)和荣格(橘色)对潜意识的分类法的对应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应的各个概念并不一定严格重合,但这已经展现了虽然时代与研究方法的不径相同,那些伟大的头脑们总是巧合的趋向于同一真相。
100年之前,心理学家们已经确信,潜意识中的创伤并不能只通过意识去平复;而在心理占星学的行星系统中,我们把潜意识创伤更细化为多个类别。现行官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已经将目前精神疾患的种类分为十三大类22小类,这暗示着应对心灵不同“区域”的痛苦应采取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关于DSM诊断手册与心理占星学系统的对应请参照《心理占星的病理学》。
各个分层简述
太阳
太阳位于心理占星系统的中心而非“核心”,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力”;例如在本命盘中,外行星的力量足可以通过相位让自我意志备受压抑。太阳代表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感”,而这种自我感必须通过所认识的事物得来,我们拣选了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事物作为我们的“榜样”,作为我们想要成为的目标。正是因为太阳所代表的心理面向像灯塔一样最亮最刺眼,它总是容易吸引了我们所有的眼球,而让我们对其他行星的微弱光芒视而不见。
水星
就算我们能察觉到思维和自我意识并非同一种东西,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小到我们几乎无法去定义。当我们投入的去解答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我们的逻辑思维仿佛会领先我们头脑中具体的想法,我们仿佛被“告知”下笔应该写怎样的符号。当我们启动遣词造句的逻辑,整理物品的顺序时,水星的功能便在幕后工作起来。
其实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把水星代表的内心层级归为潜意识的范畴,但重点其实在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是没有清晰边界的,我们所说的意识,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心灵的方向,一种“光照的强度”,而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边界墙。
金星
当我们总是感觉到不安,好像身边缺少什么东西时,这是我们心中的金星系统开始警告了。金星促使我们展开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它包括物理上的感受——皮肤与物体之间,也包括心灵上的感受——心灵与心灵之间。荣格察觉到许多人会展现给他人一个与自我完全不同的形象,便把这种特质称作“人格面具”。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本应译为“边界感失调”,其内心损伤的部分正是人格的“皮肤”——个人与外界的边界,这让我们无法交朋友,同时也有物质危机感。我们的意识一般无法完全照亮这样的内心渴望,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但我们对这部分心灵的感受却非常清晰,它属于“浅层”潜意识。
月亮
月亮所代表的意识阶层属于“传统上”的潜意识,其在人们的意识视界中好像“掩埋了一半”,我们都能够在不久之后回过味儿来:“我刚才失控了。”“一阵强烈的情绪攫取了我的意志。”我们对情绪的记忆是如此清晰,以至于很多修行人看到了“整合”的希望:“如果我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我就能消灭它!”但这终究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用太阳意识“意识到”月亮潜意识,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层级。
为数众多的心理学家们会用到“退行”(regression)这个词,他们认为由意志控制的,符合逻辑的行为是正确而成熟的人生之路;而诸如吃,蒙头大睡和发脾气等方式显得原始而幼稚,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但心理占星学并不持有这样的观点,月亮所代表的心理面相是一种“必要的原始”,它无法被消灭,无法被意志操控;当它发现自己被操控后,会继续力量伺机报复,这也是为什么癔症患者会撕碎自己的衣服——它并不喜欢理性的“表皮”。
心理占星的各个意识阶层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进化”与“退行”之分,每个阶层的意识都必须得以表达,无论以何样的方式。用一个意识阶层来压迫另一个,往往就是心理疾患的开始。
火星
在浅层潜意识较深的部分,是我们掌控自己身体的“心理机能”,这种判断机制永远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它的“影子”。例如我们躲开一颗迎面飞来的篮球后,我们可以回想出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如何以此启动的,仅此而已。我们的神经反应,内脏的运作,激素的释放,都无需我们“主动”去做,但我们并不能说这里没有一个“中枢”在管理着它们。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是火星层面过度运作的一个典型症状,谈话疗法,认知行为学,共情和陪伴等方式都不能治愈该病症,但一些肢体运作(不带任何思维上的引导和解释)却可以极大的缓解应激反应,例如钉钉子,劈木头等。这就是意识分层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在创伤发生的“那个层面”去做相应处理才行。相关解决方案会在后续文章详述。
外行星
有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所代表的潜意识层面,由于内容过于庞杂的缘故,我将留在其他有关占星技法的文章中详述;因为当潜意识的层次距离意识太远时,我们根本无法认清它们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冲动,这时内心的能量就会通过物质世界的外在世界所“演绎”出来,从而出现一幕幕或喜或悲的人生场景。请关注心理占星基础课以及资料查询专栏。
关于“整合”学说
目前心理学的一种主要观点就是:用“意识”整合“无意识”;如果他们的意思是用太阳或水星(头脑意识)整合其他的潜意识部分,那这正是我要反对的一种观点。
用太阳“意识”整合潜意识,与佛洛依德的基本观点别无二致——他们认为潜意识的内容是原始,可怕,野蛮,阴暗的,必须用道德化的意识将之“调教”,使其顺从听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以“升华”(sublimation)、“创造性”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我们应该用奥林匹克运动会,来“建设性的表达”我们原始的竞争与攻击欲望。
这种所谓的“整合”是不能长久的,并且被压制和操控的潜意识能量并不能消失(“原始”的潜意识需要原始的表达),而是蓄力等待反击的机会。比如,当我们用头脑中的道德告诉自己,应该和父母“和解”时,即便我们已经在理智上“说服”了自己,然而我们心中积攒的怒气依然不会消失,而是等待着(或制造)下一次机会更猛烈的释放出来。
“自我”在心灵系统中,扮演了意义非凡的角色。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才有了“自我”即为人格中心的偏见。
……意志对这些冲动的控制是有限的,它或许可以压制它们,但并不能改变其本性。被压制的内容将会转换一种形式后再度出现,不同的是,这一次它将带着愤恨而来。……总的来说,心灵的现象并不能通过智力研习来理解。
——荣格《自我与自性》
太阳(自我显意识)“没有能力”去控制调和九大行星的能量,各个意识层次是平衡平等的,“意识”并不能胜过“潜意识”,所以我们内心真正的“整合者”并不是十大星体中的任何一颗,那么,它是什么呢?
本桑认为:这位“整合者”超越到了十大星体所代表的所有意识层级,它在所有的意识维度之外,是一种“非自我的”、“非个人的”、“神性的”存在;同时,根据消除二元论的法则,它又是在自我之内,是所有意识层级的集合体。与之相接近的定义,是荣格所称的“自性”(Self):
我建议把这种全部的人格称为“自性”。……越多,越重要的无意识内容被同化进“自我”,则“自我”与自性越接近。
——荣格《自我与自性》
如果你密切的研究这一切,你就会在自己之中找到“神”。
——莫若缪
心理占星学的理论基础起源于荣格的“共时性”学说,在我的文章中也借用了诸如“集体潜意识”、“自性”等荣格发明的词汇,但本篇中的“意识分层理论”并不等同或源自于荣格,其后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并非荣格所述的“自性化过程”。我将在后续的文章详述以上提到的“整合者”、各个意识分层病症及对治方法等内容,可能包括:
1,如何用身体疗法来对治不同意识层的心理病症。
2,苦的产生与各个心理层的二元对立。
3,禅的疗法与所有意识层的整合。
参考资料:
格伦·佩里 心理占星学理论
卡尔·荣格 《自我与自性》《共时性》
史蒂芬·米切尔 《佛洛依德及其后继者》
肯·威尔伯 《意识光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