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UMA档案]即将消失的沙漠蠕虫

2021-02-17 21:11 作者:婼沨婸璽-zap  | 我要投稿


一张流传甚广的“沙漠蠕虫”照片

概述

沙漠蠕虫,是对圆口纲下的沙漠鳗亚纲,沙漠鳗目[desertorm]的总称,下面仅剩一个科,该科下则有两个属,共五种沙漠鳗。

外观与特性、行为

沙漠鳗的嘴部一般生长有触须,触须终生都会生长,有的种类相对较长,有的种类相对较短。触须可以帮助他们俘获猎物的信息,提高捕食的效率。在部分种类的触须上还长有吸盘,可以把猎物拖住。嘴的内部有类似于七鳃鳗的“牙”,但和他们一样,不是真正的骨头。这些牙一旦损坏就无法重新长回来,不过相对的,这些牙也十分坚固,不会轻易地遭受损坏。从他们的头部到身体,左右排布着共14个鳃孔,可以帮助他们协调呼吸。他们的呼吸能力较弱,所以需要肺孔辅助。表皮非常的韧,在夏季来临时会附上粘液,以此来保持身体表皮的水分,适应在沙漠地下生存的条件。通常来讲,他们是通过触须和牙来捕猎的,当然,如果猎物足够难缠,就会使用尾部的大杀器。

一条沙漠鳗的尾部

尾部的造型因为种类的不同会有所偏差,但都有一个关键的部位---电链。这个部位可以散发出约900v的电压,足以秒杀猎物。除了这个部位之外,一些种类在尾部还有类似刺的结构,可以突破猎物的防御。

通常而言,他们在野外的猎物主要是同亚纲的鸶吻鳗以及牙世鳗等大型圆口纲,部分生活在埃及的个体也会食用骆驼。他们会用大概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些大家伙。

沙漠鳗一年中可以多次进行交配,多次产下幼崽。雌性在产下幼崽后便会将其丢给雄性,让雄性抚养。幼崽在经过九个月的生长期,便会从家族中脱走,建立自己的家族或入赘别人的家族。

沙漠鳗有时会在旱季从地底下来到地面上。目前对这种行为的研究还在进行中,疑似是在进行充能。[他们当事人都不知道,调查个什么呀?]

分类与分布


沙漠鳗属[desertorm]

成员都分布于北半球,有强有力的触须,和更加强有力的电链。体长约在2.5m~3m左右,最大个体尚未测量,推测在4m前后。

沙漠鳗[desertorm]

最早被人发现的沙漠鳗,但实际上,沙漠蠕虫指的并不是他。全身通体红色,粘液也是偏红色的。口中的牙有将近1000枚,电链相对来说非常的花里胡哨,有一枚电球帮助放电。数量较多,一般认为在1万以上。主要分布于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地。

戈壁鳗[gobiorm]

沙漠蠕虫指的就是他。与其他种类不同,他们的口中含有高酸性的液体,可以轻松的腐蚀一些东西,足以击垮猎物强大的表皮。电链则较短,不过也是可以麻痹猎物的。身体相对来说是红棕色,粘液则是纯正的红色。数量稀少,可能不足1000。主要分布于蒙古,中国等地。

古鳗属[antiqorm]

身体结构相对原始的类群。触须可能并不强悍,电链也并不发达,但却有强有力的附肢,对沙漠鳗的演化有重大意义。成员主要体色多为灰绿色。

钱氏古鳗[qianis]

为纪念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而命名。体型巨大,推测可有5m以上的长度。是古鳗属里面唯一一种以触须为主要捕食工具的种类。不过相对的,他的附肢也很巨大,可以起到辅助进食的作用。电链基本没有,取而代之的是电毛。数量极其稀少,在500条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与喜马拉雅山一带。

鱿形鳗[octoporm]

因后半部分的尾部长的像鱿鱼而得名。基本没有触须,取而代之的则是四条非常巨大的附肢。尾部的结构实际上是存放他长达1m2的电链使用的,这也是目前拥有着平均最长电链的沙漠鳗[包括已灭绝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约3000~4000。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智利。

鲳李铺鳗[septemorm]

研究最少的一种沙漠鳗。是仅存最小的一种沙漠鳗[历史上最小的沙漠鳗是在约至今140万年前的复兴古鳗],甚至不如钱氏古鳗的幼体。目前尚未得知捕猎方法,可能是用触须,也有可能是用附肢。数量极其稀少,可能不到100。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

演化历程

它们属于圆口纲,所以它们是怎么到达陆地上的呢?

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化石证据和时空间断性观察,推测出了大致过程:

在杜內期,有一支圆口纲动物顺着海水的倒灌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到达内陆的咸水湖中。后来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至少在石炭纪雨林大崩溃前,咸水湖受到板块挤压而收缩,面积减少,沙漠鳗的祖先被迫适应起在泥沙中生活的日子。再后来,咸水湖彻底消失,沙漠鳗的祖先又被迫转移到湿润的土壤中,靠缩小体型、分泌黏液来等待雨季的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沙漠鳗逐渐出现了触须和尾须,来帮助捕食食物。至少在诺利期前,一些沙漠鳗出现了电尾突变,这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捕猎途径。渐渐的,有电尾的沙漠鳗占了主流。之后在白垩纪灭绝事件中,另一部分沙漠鳗被忒休斯人转移到地下,这一部分沙漠鳗最终演化为古鳗(后被转移到南半球,部分又在转移过程中逃出,回到了北半球),而在陆地上的那些则演化为正宗的“沙漠鳗”。

资料来源

1.纪录片《与一位戈壁鳗同志的对话》

2.沙漠鳗生存状态报告2020 李重阳

3.A new report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sertorm

lop guh

4.自传《一个家族的毁灭》

5.纪录片《沙漠巨怪》

感谢UMA协会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谢什么谢,还不是为了恰饭?我们连饭都没得吃,你还搁这说。还不是看在我和你这么多年的交情,否则我们早就出书啦!]

[UMA档案]即将消失的沙漠蠕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