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雨生的专辑文案来探寻他的音乐历程
从1988到1997,从《天天想你》到《口是心非》,从年轻偶像到音乐教父。张雨生走完了他短暂而又耀眼的音乐之路,出道9年发行了11张专辑,留下了5000余字的感言,手笔之大,流行乐坛罕见,用功之深,亦流行乐坛罕见。
一、《天天想你》
1986年,大一的张雨生参加“木船民歌比赛”自弹自唱进到决赛并获得优胜,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1988年3月张雨生参加第一届台湾热门音乐大赛,获得团体组冠军以及最佳主唱奖,也因此获得唱片制作人翁孝良的发掘,加盟翁孝良的“铭声传播公司”。4月,张雨生以一首黑松沙士的广告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引起歌坛注意。11月1日推出个人首张专辑《天天想你》 ,销售量超过35万张,使张雨生成为1988年度唱片风云人物。

《天天想你》是由翁孝良担任制作人,并没有收录张雨生的创作曲目。由于《我的未来不是梦》树立的积极向上的形象,所以公司对张雨生的包装是:真诚、热情的邻家大哥哥。在专辑的文案中介绍到:
张雨生,这个出身澎湖眷村、12岁开始接触西洋歌曲,歌声里有自足的单纯与喜悦的一个大男孩,从 '88 年暑假起风靡了台湾。他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让所有人陡然相信:自己可以飞得更高、做得更好;他唱“以为你都知道”,证明只要有真情,小小年纪一样懂得爱情的美好;甚至他参与合唱的“烈火青春”,都明白告诉人们:年轻不一定代表叛逆,摇滚一样很热情!
大家喜欢张雨生,不只是因为他像我们邻家谦虚上进的小兄弟,更因为他自己相信、也让我们相信了:“真实地爱、自然地活”,是可以做到的人生信仰。

在第一张专辑的制作感言中张雨生写道自己会去参加歌唱比赛的原因:
两年前,从小与我最亲的妹妹,在梨山附近的山涧不幸溺死,那一年她才15岁。
虽然从头到尾,我没有掉一滴眼泪,但这个伤口一直在我心中。
她是那么可爱,那么懂事,而且歌声又那么好。老天真不公平,妹妹她一直比我更爱唱歌,唱得比我更好。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太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曾公开演唱过。是她去世后,我报名了“木船”民歌比赛,开始加入热门合唱团,一场又一场地唱下来。
像是背负了什么使命,心里不断有个声音催着我:“喜欢,就赶快去做!”不要等到一切都已太迟。
今天我站在台上,受到许许多多的欢迎,除了高兴,更多的是感激,感激上天让我唱出了自己,也唱出每一个人永远渴望的纯真与勇气。
这是我的第一张专辑,我把他献给所有喜欢音乐,喜欢生命的朋友。
谢谢你,老妹。谢谢你们,爸妈。
谢谢你,我的朋友!
二、《想念我》
1989年6月张雨生从台湾政治大学毕业,紧接着8月就入伍服兵役。在服兵役之前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专辑《想念我》,也是入伍前的短暂告别专辑。

虽然生命中有许多朋友的面容,会随着光阴而变得无法辨失。
而我却要用歌声留住你的记忆,就让未来等一等吧!
如果想念我,请到我的歌里来找我。
在这张专辑中收录了张雨生创作的四首歌曲:《无题》《就为你》和《他们》,他的创作才华和音乐理念渐渐开始展露,人文关怀也成为了他音乐的基调。
这一年来,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张雨生,张雨生却看到了更多的自己。他曾用划破平静的高亢嗓音鼓舞了许多年轻的心,如今在他的歌里,却可以找到你我周遭任何人的影子。他尝试创作、传递温情,"每个人都应该是他生活中的英雄。”关怀,说明了他创作的动机。从 1989年夏天到1991年夏天,是张雨生向校园歌坛的暂别、是向另一种生活冲刺的起点、是重新整理复杂心情的缓冲。

在张雨生的创作歌曲中《无题》描写的是大学生的迷茫;《就为你》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情歌;《他们》是张雨生写给父亲的歌,讲述了抗战老兵的晚年;在自己创作的每首歌中,张雨生都对其进行了注释:

三、《张雨生创作专辑》
1991年6月张雨生退伍后,便一头栽进自己的创作天地中。11月赴美录制首张“张雨生创作专辑”《带我去月球》。张雨生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所思所感,成长过程中的苦恼与少年的意气风发,自己热爱的哲理和文学通通融入到这张专辑中。甚至画了一张树状图来展现他的制作概念:

1.唱片概念之“树状结构”:

2.说明:
所有上列之曲目皆是由于概念上的串联,使它们因“解释”而结合,再以“结合”后的姿态回过头来诠释整个概念。概念的中心即为——“我想把整片天空打开”,由此而下的标题,自然都在所谓的“天空”之外。乍看之下,似乎暧昧难懂,请听我细细道来。
我想把整片天空打开:
其实,这层层的想法都从“我”字出发:“我”也是这张唱片最原始的定位。“天空”狭义地象微“从我”、“缚我”之有形无形的包袱;广义地表示“我思”“我见”之林林总总的看法,把天空打开正是我大破大立的宣示。
无题:
天空之下所以有“无题”,本于人生的问题没有定论。我常常感概伟哲圣贤金玉良言竟不得千千万万黎民百姓的奉行,几千年来流失的智能真数以万计!然而,迈向二十一世纪,人生的问题却愈来愈趋于尖锐的个人化,好象每个人都胸蕴生存哲学而且总是“行乐须及春”的变态者。我不得不流俗,当情情爱爱的世界泛滥成灾,我必须摊开我的人生理念,让此“世风不古”的红尘也有一点点淡而幽远的清醇。有题的唱片,无题的弁言,是为吊诡。
无题之下切割成外显的、内显的两种路径,分头描述我个人截至目前社会化及情感面的脉络纹理。在这一层,我要承认它们并不能十分贴切我的真实感受。对于“辞溢于情”与“情浮于辞”的缺失,我保证无伤大雅。
总发游(带我去月球、我就要转弯)——总发游是外显的提纲。因为二十岁在中国古算法或如今的民法里,都是一个成年的表示。我正好假借为一里程碑的界定。同时,借着童稚的回忆暗示我个人向往的理想国蓝图。悠游之间,因社会现实的映像而有了“带我去月球”这个遁逃且诙谐的念头。“我就要转弯”则是我自己对于升学挂帅的填鸦教育的陈痛反思。
这一夜我睡不着(湖心草深长、魔幻台北、现在这样)——
这一夜我睡不着是内显的提纲。缘于我个人的内向怕羞,也因我自己的不擅辞令。这首歌彷如梦呓,却是这张唱片用情最深的一首歌。“湖心草深长、我心无处藏”讲的是一种不言自喻的情感表态,但是当换成揺滚的节奏来表现,就会在含蓄与奔放之间建立起矛盾冲突的快感。这是我刻意“洋化”的一首歌!“现在这样”综合所有我生活的经验,产生出一不作喻示且个人化的归结。骨子里,这歌的每一字句都是刚退伍那段期间抗争艰熬的呻吟。“魔幻台北”是一时俏皮兴起的涂鸦,用好整以暇的态度看待吵嚷不休的台北;用简单流畅的旋律消化寓有深意的歌词。
我呼吸我感觉我存在:
我、我、我、我没完没了,最后堂而皇之登场的就是“我呼吸我感觉我存在”。我想告诉有心的人,顺着这种思维方式去想想自己的生命,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心情,甚至催化了不一样的人生。
3.音乐型态:
我期许我能走出摇滚坦荡大路,进而使台湾(中国)的通俗音乐能有专业且不同的类型,这样才是使音乐升级的正途,才能培养长久且世界性的艺人及乐手。这一张我或许只作到60,我希望下一张能够70。秉此而行,终有一天我、或者其它人将有100的成绩。
4.结语:
通俗音乐应词曲并重。这份报告明显偏重歌词概念的阐述,理由乃在乐曲应该耳听为凭,以聆赏之直觉为主:文字则狡滑脱跳,动辄意念南辕北撤,得要细加详说。
总之,就既存张雨生刻板印象的人而言,这张唱片打开了整片天空。就张雨生自己而言,这张唱片也打开了整片天空。
——1991.11.15

这张概念专辑摆脱普通流行音乐专辑的模式,回归到自我,以“我 ”为中心,来打破束缚在张雨生身上的包袱,颠覆以往的形象,展示给听众一个大破大立的张雨生。编曲上对乐器的把玩以及曲风的转换也为“音乐魔术师”的称号奠定基础。
张雨生谈如何听这套专辑(访谈)
我希望所有的人在听这张专辑的时候,能有一种新的心情,不是用以前看觉得张雨生是什么样子啊,或者是张雨生是唱怎么样的歌去,去看这张专辑。而是从听完这张专辑以后再去想张雨生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一个人。我想这样讲是非常非常的严肃,所以我们,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大家去把这张专辑,很专心的、很仔细的去听一听。然后,再来对张雨生这个人或者是这张专辑,做最后的盖棺论定。
但这张专辑终究还不够成熟,略显青涩,张雨生急于转换自己的形象没有和市场做好衔接,虽然专辑销量并不低,但和前两张比起来确实是有所失望。公司负责人对于这张专辑也感到“意外”,这和流行音乐市场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所以在宣传引言中不断的给听众“打预防针”以及“挽救”一点以前的形象。
1.这是一张你要冒点险的唱片
如同张雨生喜欢制造惊喜给我们,这一次他玩得真过瘾。当大伙儿拿到这张由他一手包办创作、制作和编曲概念的唱片时,坦白说,一时之间都有点难以接受。这张唱片乍听之下,可能很青涩,可能有些意念“跑得太快”,让你“追不上去”,可能有些歌很吵,或者不像你想象得“好听”——但是,用心听,整张听完,整张听进去,你会听出真正的张雨生,任然是那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大男生。
2.真的张雨生就在这里
“真”,指的是“真实”和“真诚”。过去,我们习惯看待他是一个快快乐乐、单单纯纯、个儿小、声音能唱得很高的大学生,但是,真实的生活和个性里,他不只有这些。他偶尔自信满满,又常常忧心忡忡,他也会睡不着,他也会害怕跌倒,也会看到许多不该看到的事,或去同情许多本来似乎可以无关的人。这是他显露的【真实】。
另一方面,张雨生还是张雨生,哪怕思想再成熟,观察再敏锐,心里的烦恼再多再重,他还是有着本质憨憨的特性。他还是爱笑,有时沉默有时聒噪,心直口快。仍然很单纯地处理身边的一切,就像面对心爱的音乐。张雨生式的“真诚”,一直没变。
现在,结合了较少为人知的“真实”和一直为人知的“真诚”的张雨生,“真的张雨生”,就站在你面前的这张专辑里了。你准备开门迎接他了吗?
祝你幸运!
在专辑的最后一句话中张雨生写道:
最后,谨以此张专辑献给所有启蒙了我吉他与摇滚的音乐人。
四、《大海》
1992年2月发行完《带我去月球》,11月便就发行了《大海》。《大海》是张雨生与唱片公司妥协之后推出的商业专辑,这张专辑集结了当时台湾的创作名人陈大力、陈乐融、陈秀男等等。而这张专辑的商业效果也达到了极致,突破600万张。在这张专辑的文案中有一段话值得玩味:

修正自己的步伐
自信的跨出了一大步
我们欣然的看见了 张雨生的成长
虽然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挂的还是张雨生的名,但是其中只收录了两首张雨生作词作曲的歌:《宁可让我苦》和《心底的中国》。在张雨生写给女友的信中说到:
所以我奋力工作,因为我答应我自己,我要站起来给他们看。这一张唱片以后,我的条件都只有一个,就是--如果不让我全权处理整张唱片的风格与依照我的想法,我宁可不挂制作人的名!制作得再精致的皮偶,终究仍是傀儡!

五、《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1993年8月《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发行,这张专辑既不同于《带我去月球》大张旗鼓的实验性创作,亦非《大海》的大众化走向。在清新的旋律中展现张雨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理解、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联想。

无知的岁月,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
他还是笑容灿烂,像个孩子似的永远纯真,
彷佛岁月不曾在他身上烙下痕迹。
隔著时间的堤岸,我们一直放心的任著雨生
懵懂无知也好,年少轻狂理所当然,
胸怀大志更好,风花雪月也未尝不可。
他用文字音乐写下他的喜乐,他的伤悲,
他的曾经失落,还有他现在的辽阔平静。
直到有一天,
他把过往的岁月摊在面前,
我们才恍然惊觉,
那个一直让我们心疼欢喜的小男孩长大了,
而他那抹漾开来的笑却依然天真。
原来雨生的单纯执著,不仅只在音乐创作上,
对生活对人对事,他那沈默式的热情,
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
原来雨生的细心体贴是一种没有负担的对待,
可以放心,就算一个人,他也会走得很好。
原来雨生的纯良与真诚,需要时间的累积来发现 ,
需要用心用情来体会。
也许在现今这个疏离世界里,
我们都是这样默默地长大,
默默地懂得承受生命的苦痛,
默默地懂得享受生命的欢愉。
这一次,雨生将成长的点滴悲喜与你分享。
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共同走过的岁月和心情。
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是:陈复明、张雨生和吴大卫三人,14首曲目中,张雨生的创作占到一半。《妹妹晚安》是对已故妹妹的思念;《一步一徘徊》展现了摇滚与传统词风的结合,一气呵成;《青涩的记忆》《冰点》《三月的天真》《仲夏夜之梦》《无知的岁月》,按照春夏秋冬四部曲来引领,以相同的旋律,不同的歌词和不同的曲风组合成学生气息浓厚的青春五部曲,是一张出色的概念专辑。

无知的岁月里,那些欢笑、期许、梦想幻灭......都是我们会经拥有的。少年的玫瑰,总会深藏在岁月的灵魂里,永不凋谢。
六、《自由歌》
1994年,距离张雨生发行第一张专辑《天天想你》已经过去6年,这6年间张雨生有初出茅庐的青涩、有大破大立的豪气、有向市场妥协的无奈、更有实现梦想的坚定。1月份公司为张雨生出版了一张精选集——《自由歌》,荟萃了张雨生十三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再加两首新歌,《自由歌》与《爱从不轻易的来》,虽然选曲方面更多考虑商业因素,但不能不说这些曲目是张雨生歌唱、创作生涯的一次非凡的总结与回顾。

在这张专辑中张雨生写道:
......虽然作音乐始终有沉重的市场压力,我个人闭门造车的努力不见得青睐于所有人,但我相信时间终会让“凯萨的归凯萨”。
如今的红尘,不过是将来的旧梦,以前,我常在云淡风清与万古留芳这两个人生信念中犹疑不决。现在好歹在万古留芳的门槛边,有了一个起跑的位置,接下来可以立德立言、也可以晚节不保,可以毕其功名实相符、也可以小差池遗臭后世,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不是吗!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上,赚一把小米!”这是胡适先生二十多岁的豪气。想想自己,前有三十大关排山倒海沛然莫之能御,后是一二十年弃我去我不可复追,立志固容易,要以冲百米的速度持续恐怕难免气喘一下;不过,我会坚持下去,很多人都在坚持着,直到更自由的天空向我们召以蔚蓝,更至高的情感向我们寓以纯真,我们绝不罢手!
现代人的通病是:得来不易的,极尽贪婪;行将绝迹的,极尽迸乱;名着于外的,极尽逢迎,利字当头的,暗通款曲。你想同其流吗?你正合其污吗?......
“多少英雄事,尽岸笑谈中”!
张雨生于阳明山“无不痴斋”94年1月7日
七、《卡拉OK.台北.我》
张雨生借胡适的豪气来表明自己的坚持,而在这份坚持下正孕育着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卡拉OK.台北.我》。这是张雨生在1994年9月发行的第二张完全创作辑,所有歌曲皆由自己创作,并以乐团Live方式表现,更缔造了台湾流行音乐界秒数最长的唱片,全专辑共长约73分钟。

这张专辑花费了张雨生很多心思,一如既往的充满了人文关怀,对受虐儿童、流浪动物、弱智人群的问题发出控诉。在编曲上跳出流行乐中固有的模式,返回原始的live录音模式,尽情尽兴的展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这张专辑开始,张雨生开始涉足古典乐,将一些经典的古典乐融入到编曲中,并以摇滚的型态表现出来,对于整张专辑而言是一次升华。
在制作感言中,张雨生对自己这次的“另类”创作表明志向,也对专辑的名称进行了一番解释:
我开始想做这张唱片的时候,野心并不大。在国外行之有年的录音架构下,来比较本专辑的"划时代意义"是极为可笑的,所以我只是用再平常不过的心情,筹备一张不太电子的唱片而已,前人典范多有,何必大惊小怪!可是偏偏越走、越觉得压力无处不在;越陷进去、越发现其深奥实在令人乍舌;越接近完成、越感受到一股非与众不同不可的迷思!一些同业认为在商业机制下,我有够胆大妄为,制作助理一再提醒我费用超支的情况,公司内部屡屡投来的迷惘但同情的目光,为宣传的切入点伤透脑筋…,然而,状况与变数终会过去,唯有作品会留下来,那些用心、那些灵光闪动瞬间的惊喜会不断带给后继的人希望!
LIVE!卡拉OK.台北C.我
专辑名称怪得很!我听了男女幼老各种反应,最喜欢录音师反对的理由--太像散文的名字?!分成三段,是大有道理的(本段应公司要求而写)。就一体成形的概念而言,这些歌曲都是生活的抽样,真实的或感觉到的,经验的或梦想能的,独特的或不停重复的,有一点儿想像大导演罗勃.阿特曼在Short Cuts(真不好意思)中展现的那样。不在乎你认不认同、喜不喜欢每一首歌,只希望你在一个多小时内,有因为什么而想了一想!不然,你还可以玩玩文字拼凑游戏,比方说,卡拉ok台北了我-这有点像中南部学子的心声;我把卡拉ok台北了--这一句话就比较黑了;我保证台北卡拉ok--这像执政党的口吻;台北要卡拉ok看我-这就很在野的…,你瞧,慧心一来,巧妙千万无穷,好玩透了!
在音乐言音乐,专辑的进行与完成之间,这三个名称正好代表三个不可分割的阶段,也隐现音乐的本质。
LIVE!卡拉OK 是音乐的初始:我们知道每一张专辑都会有一位叫做制作人的角色,去掉那些浮夸不实的形容词以后,制作人就会现形成为一个标准的卡拉ok制造者,专门负责把卡拉ok的带子做好,然后交给歌手唱。在本专辑中,我简化了很多较专业较理论的部分,选择真人来演奏该属于真人的乐器,所以再加上LIVE的字眼,以示童叟无欺。
台北 是音乐从无到有、变魔术的所在:台北依然是流行音乐自产自销的大宗,依然是音乐流行的指标都市,也是唱KTV老是排不到队的繁华地方。在本专辑中,我与乐手于八十三年四月六日进驻台北南港飞碟唱片公司c栋仓库开始编练,在光辉的五四那天开录于台北长春路白金录音室,真比白先勇笔下的台北人更台北。(当然,我们不希望只卖台北啦!)
我 音乐的画龙点睛:卡拉ok没有人唱,它就永远是卡拉ok,有人唱了,就可能成为白金或黄金歌曲,但也是有成为夜市歌后的可能,所以歌手赋予音乐生命,音乐回馈歌手以质感并大量财富名声。在本专辑中,我试着用不同种类且落差极大的音乐型态,要求歌者称职而趋于完美演出。硬式摇滚、节奏蓝调、流行抒情的分寸拿捏,民谣风、轻爵士、带古典的深浅火候,让歌者接受大众严格的评分。
刚刚对制作人的描述忘了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当游戏进行到这里,他必须对所有参与的人说--Game Set!

虽然这张专辑正如张雨生所言:“状况与变数终会过去,唯有作品会留下”,但是在当时的市场中仍是叫好不叫座,这张专辑成了张雨生销量最差的一张专辑!在当时的宣传体制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歌手去各大综艺节目中打歌,但是一般的综艺都是偏娱乐性质的,要在嬉笑打闹的综艺中去宣传一张概念专辑是很不太可能的事情。
张雨生谈他卖得最差的专辑(访谈)
我觉得我对不起他们,也没有说尴尬啦。因为,就我来讲,我卖不好也不会说,不会说卖到差到哪里去。只是说,跟以前比起来,那个真的是,对唱片公司来讲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可是他们也知道,因为在,我们在做那张唱片的时候。我可以讲就是,在我所有唱片里面卖的最不好的就是《卡拉OK.台北.我》那张,上一张专辑。但是我在做那张唱片的时候,嗯...为什么会卖那么差,因为我在做那张唱片的时候完全没有上级的人在管我。我等于是完全照着自己的意思放手去做。只有到最后一点点、一点点时间的时候,然后才做了一点点、小小的修正,所以那张唱片可以说90%都是在我自己的意志下完成的。然后,东西做完了,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感觉起来,这个整个“形”看起来,它好像是一个跟一般流行市场上完全截然不同的东西。但是,在唱片公司也有这样的预期之下,这我觉得他们并没有说把整个的宣传活动就是做到很高,但当然可能是我自己也没有配合的原因啊。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这样子的一个,台湾这样子的一个宣传体系之下,这张唱片真的不知道,也不知道要该怎么样去走啦,除了去你做演唱会类似的这样的活动的话,那你要在那些嬉笑打闹的那种综艺节目当中去好好的引荐,推荐这张唱片,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也造成我们大家的一个困扰,其实我们也,每一个人都很想要推一些唱片,可是总是会有一些客观上的限制 。
在这张专辑发行以后张雨生花了四个夜晚的时间为歌迷们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张雨生向粉丝吐露了自己的压力:
让我再反问你,对处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投下不信任票的情况你能容忍多久,对关爱的眼神一致不看好的动作你又能继续多久?
创作专辑的叫好不叫座也成了歌迷心中的遗憾,曾经有人问:为何不妥协于大众口味温室般的保护,以培育璨丽花蕊?张雨生在信中回答道:
我并非没试过,“想念我”与“大海”,结果是造成纯粹性的创作完全淹没在丛林般伟壮的主打歌中,跼蹐一角失去既存的意义。『 他们』、『 心底的中国』都可惜了,可惜在沦为陪衬性的龙套,丧失主动放射的力量。
八、《还是朋友》
1995年发行完由吴大卫制作的《还是朋友》专辑后,张雨生决定暂别歌坛,继续学习,沉淀自己。在暂别歌坛感言中张雨生说到:

虽然我曾为了理想与现实该如何平衡,及对自己的种种未来计划患得患失,但是在慢慢理出自己的情绪后,发现自己原来是可以释怀,毕竟所谓的成功,其实是该以平常心看待,又何必拘泥于那瞬间即逝且自己无法掌握的名利,正因为如此,我开始以着另一种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我感觉这样的人生,其实也可冠上“幸福”二字。
......
一些无形的压力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毕竟我只是想要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唱歌,同时对所有听歌的人负责,而可以不要管市场要求如何。
九、《两伊战争》
1996年7月张雨生携带两张EP《白色才情》和《红色热情》回归歌坛,《红色热情》是由情歌圣手陈志远、郑华娟等名家 为张雨生量身定做的情歌宝典。
《白色才情》是由张雨生一手包办词曲编曲制作的创作专辑,浪漫奇诡才情澎湃,展现全方位音乐才情。由这两张组成《两伊战争》。这一次张雨生似乎并没有纠结在妥不妥协上面,而是直接分开来做。

这两张EP的对比更是直观的展现了张雨生的实验性音乐与市场上流行音乐的差别。《红色热情》中的四首歌无一例外都是情歌,并且是当时台湾市场上特别流行的苦情歌。反观《白色才情》,在这张EP中张雨生尝试了许多新的领域,如《未知》中的交响乐、《后窗》中国乐与摇滚的结合等,从这张专辑开始张雨生也加大了情歌的比重,留下了许多描写爱情的绝美诗句。
在《白色才情》中张雨生写道:
我用了很多时间,了解音乐的窍门,不过“诚实”而已。所有涵括在内的辛劳,所有闻听衍生的乐趣,都由此来,随之去,而天马行空,而变化无穷。然而耗费了更多时间,我的作品其实也只达到这个原则的低标准。‘在工整的旋律架构下,对可资运用的素材做无限的探究’,是我制作这一阶段音乐的主要想法。可惜由于我本身有限的音乐涵养,使得这些披着实验服徘徊另类门边的作品,难免‘极尽搬弄有余’,回归真我终究欠缺临门一角!
有朋友说‘制作无分好坏’,我想这话是太抬举‘创作’本身的神圣性了。作品有优优劣,取决于意念与技巧的碰撞发光,感人处要毫不忸怩做作,众人心有戚戚焉而同悲同喜。我的歌始终在过多的音乐繁饰下,迷失掉原来创作时捕捉灵光乍现的那种激动与狂喜,背负太多企图,终于顾此失彼!音乐,倘若源自心灵,不过“诚实”而已。好吧,那将这些歌贴上前卫的标签,应该没有人反对的。

正如97年的采访中提到的,张雨生做专辑似乎总有一股使命感,必须得在专辑中留下点什么去引人深思,或是要求自己完成阶段性的目标。
在最后的尾声中张雨生写道:
感谢幕前幕后那些故障吆喝的、那些扼腕叹息的、闻风色变的、嗤之以鼻的的朋友与工作伙伴,没有你们,我实在平凡得无以复加!更感谢有过卡拉OK经验的人,虽然这经验绝对不像披头经验那么伟大,然而那番琢磨的滋味毕竟此生难得几回。相信循此脉络,你们依然能发掘再见女郎精心雕饰的新意。感谢合作已久的老搭档。......唯一对不起的就是,我是个很糟糕的制作人,因为他们会的比我懂的还多!
这一年张雨生不仅制作自己的专辑,同时担任别人专辑的制作人,如张惠妹的《姐妹》由张雨生作词作曲并制作,台湾地区销量达到121万张,打破当时的销量记录,而张雨生也获得“百万制作人”的称号,市场似乎也开始肯定张雨生。
十、《口是心非》
1997年10月张雨生发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张专辑《口是心非》,获得了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唱唱片奖。这张专辑没有前两张专辑的愤世嫉俗、大声疾呼,乍听之下似乎是一张大情歌的流行专辑,但是其中巧妙的心思,从不同角度对爱情的描写,总能让人源源不断的发现其中奥秘。

《如果你要离开我》:
如果太阳此刻熄灭光芒,地球上的人要八分钟后才知道……
'Beatrice:"I am gone,though I am here;there is no love in you;nay,I pray you,let me go.' ----William Shakespeare,Much Ado About Nothing.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口句 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口是心非》:
“我出卖了你。”她大胆地说。
“我也出卖了你。”他说。
她又厌恶地瞧了他一眼。“有时,”她说,“……你是由衷说这些话的。你想不到其他挽救自己的方法,你为了自己才这样说。你要别人去受苦。你开心的只是你自己。”
“你开心的只是你自己。”他附和说。
“从此之后你对那人的感情便不同了。”
-------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
《玫瑰的名字》:
“啊啊!这一种譬喻值得什么?……因为说得出譬喻得出的悲怀,还不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事情呀!……”----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集》
“Now I know that good is cause of love and that which is good is defined by knowledge……Now I know ,as the doctor says,that love can harm the lover when it is excessive."
----Umberto Eco.The Name of The Rose,translated from Italian by William Weaver.
《河》:
”……豹子扑拢去,摸到媚金的额,摸到脸,摸到口:口鼻只剩了微热……临死的媚金听到这话,知道豹子迟来的理由是为了羊,并不是故意失约了,对于自己在失望中把刀陷进胸膛里的事是觉得做错了……豹子是把自己的胸也坦出来了,他去拔刀。陷进去很深的刀是用了很大的力才拔出的。刀一拔出血就涌出来了,豹子全身浴着血。豹子把全是血的刀扎进自己的胸脯,媚金还能见到就含笑死了……”-----沈从文,《媚金,豹子,与那羊》,沈从文小说选1,洪范书店。
《爱情的图案》:
“纪德:‘关于床我将对你说什么呢?’
洛夫:‘我们躺如雨后的田亩。’
林耀德:‘我们共同躺成半球形的雪。’
杨唤:‘哎,我再也不能入睡,我再也不能入睡。’
冯承植:‘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画时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诗的对话
“但如果你在惧怯中只是想寻求爱的平安和爱的愉悦,
那么不如遮掩着你的裸体,打开爱的打谷场,进入那季节的世界,在那你将欢笑,但并非全心的笑,你将哭泣,但并非尽情的哭。
除了成全它自己,爱没有别的欲望。”
---卡里·纪伯伦(Kahil Gibran 1883--1931),先知(The Prophet),王季庆译,纯文学
《随你》:
“从民子到雪子对于他的爱的闪电,划过佐山的心里。”
--川端康成(1899--1972),母亲初恋的人,伊豆的舞娘--川端康成十五篇短篇精选集,黄玉燕译。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
"don't think,old man,"he said aloud,"sail on this course and take it when it comes."'--The Old Man and The Sea,Ernest Hemingway.
《神采》:
“更漫长的永画来临以前/让我/趁着这些微的极光/看清你被雪地映红的脸”
---林耀德,南极记,银碗盛雪。
《在黄昏融化了世界的色彩以前》:
“朋友闷频频列队结婚,我也被红色喜帖炸得个不亦乐乎。这当然无关乎流行,只是到了年纪。从纯吃喝闹酒的宾客,一路做遍招待、司机、甚至伴郎,搞过乌龙,也开了笑话,体恤他们在这样一种透过古老风俗迷信串接的典礼仪式当中既心力交瘁,又要笑脸迎人的苦处。不过,那些笑意毕竟发自肺腑,诚如他们所言,结合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却是两家子人的事。祝福他们!”
----雨生的话
《若我告诉你其实我爱的只是你》:
“当有人欣赏你的作品,
很可能他误解了。
很可能你对你自己经验的发掘,
还没有深到只有自己理解的程度。”---罗智成,罗智成诗集《宝宝之书》,第12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鲁迅,阿Q正传,第三章末两行。
如果说《带我去月球》和《卡拉》代表的是张雨生的成长和成熟,那么《口是心非》则就是张雨生的成功了,不仅仅是外显的成绩上面,对于张雨生的内心,在此时已经达到了不必在乎外界质疑的境地。

在张雨生为专辑《口是心非》写给唱片公司的信中说到:
忘记过去,放眼将来,是实现商场成功的铁则。我们必须忘记过去成王败寇盖棺论定的结果,才能以全新的姿态放眼无线成王败寇可能的将来。所以,这一次我得准备,与其说很成熟,不如说很充分;与其说很啰嗦,不如说很诚恳;与其说很花俏,不如说很讲究;与其说很滥情,不如说很感性。
这一次我准备的很充分:十二首歌,十二段导引文字,加上前言后记林林总总五千多字,并一幅抛物线图,手笔之大,流行歌坛罕见。这一次我准备的很讲究:我几乎透过所有的文字形态展现文字,韵文、散文、杂记、小说、寓言神话、语录体、对话体等等,用功之深,流行歌坛罕见。

这一次我准备的很感性:我像摊开手掌,暴露我的感情纹线,放弃所有的奇字怪句,舒词缓语直指心性,淬炼之精,突破我自己有史以来的格局,亦流行歌坛罕见。
我们都知道,情歌并不难写,难在激情的稍纵即逝,真正的欢愉总是乍现灵光,一旦冷眼旁观,便失去了感人的兴味。我想,我讨厌不痛不痒、却又苦得稀里哗啦的那种情歌,尤其被女歌者诠释出来,让我想起了西蒙波娃的话,『在性方面,女人活在男人粗糙的世界之中』,为了补偿自己,她们会特别爱好『精美的东西』。
好吧!一切皇天在上,诸位自有公论,废话就此打住。
如果这些未能尽符诸位心中期许,请大刺刺将冷水泼回,我必悉心受教。我与诸位合作也将近十年,穷尽感激的言语,也数不尽我心中如丝如缕的谢意呀!
在这张专辑中张雨生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笼罩在一篇西方古典与东方哲思的氛围之下,质朴而又浪漫的勾画出他心中的爱情模样。在专辑的文案中张雨生写道:
这两年,我都在淡水。朋友告诉我很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有趣的地方,有些我去过,有些没有;大半时间,我执意守在面海的一方小天地里,与这里的朝晖夕晕一同呼吸。常常,蓝得发亮的天空一早让我来不及揉开睡眼惺忪,惊喜不已的一跃而起!一放眼望尽海天之际,层层白云作弄千奇百怪的造型,清风徐来,更伴着一片绿茸茸的草浪夹带四溢的原野纯香,那一刻,真教人不爽快大喝一声不行!但是,也有冬夜远从地球另一端来紧紧贴在窗外狰狞咆哮的狂风,“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那一刻,不着魔似的随之乱舞一阵亦不得也!于是我下放所有情感的起落,又讴歌所有爱恋的绝美。属于荒谬的罪愆,任由子夜银白如洗的月色洁净;属于神秘的口诀,便在夕阳金芒散尽的瞬间领略;属于纠缠不清的、似懂非懂、欲语还休的、交叉质询、却辩忘言的、泛激情的、泛道德的种种,就丢给天龙八部里的无名老僧吧。
关于音乐,陈复明老师说:“这一次,听得出来每一个人都进步了。”我想这是很中肯的评断。我与这几个乐手合作了许多片子,把玩过数十首不同曲式的歌曲,这一次,我觉得大家的质感确实很统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Pablo Casals)曾说:“世人说我拉琴像小鸟唱歌一样轻松,他们才不知道想让这只小鸟唱得好要花多少的工夫在其中!”我们花的工夫当然没他多,但是我相信至少听起来像只鸟在唱歌。这几个月算是我踏进这个圈子以来,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果陀的音乐剧,我的唱片,其它人的唱片,相互混乱,相互影响。从边“绿酒开芳颜”边工作中,我体会到很多事情,也见识了自己先天上的诸般顽劣,而不努力者恒被淘汰的铁则,更是血淋淋被不断辩证着。严格说来,“超越”,是我这次做唱片时最先考虑的事情。其次,是“诚实”。至于那些主不主流、另不另类、新不新潮、前不前卫的问题,我不需要也不想要憯越地代媒体界定。听听约翰.蓝侬(John Lennon)的愤愤不平,“这整个音乐商业真是恐怖至极,完全是他妈的屈辱生涯!一个人必须彻底地羞辱自己,才能达到“披头四”过去的地位,而那正是我所深恶痛绝的…”或许,对于聆听者,我只想证明我完成了我的专辑。不管飞龙在天或是龙归大海,我尽过全力。虽然这些一年多来,小儿小女式的生命杂记,泰半浮之于多愁善感的词汇表皮,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大可各取所需。哥德藉浮士德的口说“灵界并不关闭:只是你的感觉闭塞,你的心死灭!”,打开尘封你们赤子之心的瓶盖吧,让沉沦的世纪末“叭的放出光芒”!
最后,以洪醒夫在小说《散戏》里秀洁的话,与天下有心人共勉,“不管有没有观众,戏都应该好好演!”
“戏,就这样散了”…
张雨生 1997 月全蚀后一日
对于自己的专辑张雨生一直都是执着且认真的,每一张都有使命、有目标、有总结,在《口是心非》这张专辑之后张雨生打算出一张纯粹的蓝调唱片。在最后的特别感谢中,张雨生提到:
小K,我知道,这回一定又有很多“时也!命也!”的遗憾,距离我们企望的国际水准应该越来越近了。
Bell,即使你对某些歌依然存有偏见,但你必须承认,我做的很用心!
在给丰华唱片老总彭国华的信中张雨生说到:
我完成了我的专辑,不管飞龙在天或是龙归大海,我尽过全力,我绝不愧对永恒。
李敖先生戏说『影剧圈的人都唯利是图』谬矣,有很多歌唱圈的朋友是『因利势导』不得已才向五斗米俯首称臣的。其实在台湾,唯利是图是主流文化,曲高和寡旁人简直连讪笑两声都吝于施舍(也因为他们不知道讪笑是何物)。既然强则强矣,反正握着权柄的人永远学不会:巅峰,正是下坠的开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21世纪的新的主流文化,管它是什么!
戏!就这样散了。不管有没有观众,我至爱一生至死不悔的固执啊,我表演得够淋漓尽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