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开始走下坡路,或有四个迹象
原创 浮生若暖 一个学校发展如何,有没有前景,不能光听学校领导的介绍,也不能光看学校官网的吹嘘,而要深入到学校内部调研。倘若一所学校出现以下几点征兆,或者以下几点特别突出,或意味着这所学校有走下坡路的征兆。 01、以抓老师考勤为主业 必要的考勤制度是单位管理中基本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考勤容易散漫,可以说严格考勤制度是达成单位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分强调考勤制度,将考勤制度作为管理教师的主要手段,效果会适得其反。 要知道多数教师是有自己的职业操守的,必然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工作,根本不需要学校的督促。倘若一味地要求老师签到刷脸,看似是为了整顿工作纪律,实则是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不信任,想通过考勤的方式来监督教师,牢牢把老师拴在学校,为学校的前途鞠躬尽瘁。 面对严格的刷脸签到制度,老师们只能照办,把签到当作下意识的习惯和头等大事,定闹铃、在办公桌上写提示等,生怕因为某次没签到被扣分扣钱,会不会生出“干不干活没关系,只要签到就可以”的想法。 在不信任人的冰冷制度面前,老师们战战兢兢,感受不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又时时被监督着,被困在学校,眼界被遮挡,又该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大千世界的美好。当考勤制度严苛到一定程度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心涣散的局面也自然渐渐浮现出来。 02、评价制度不科学,奖励制度不公平 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些可以被量化,有些很难量化。即使可以量化的部分,如果评价制度不合理,就很难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效果。 按照国家规定,应该对教师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评价,但不少学校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成绩,毕竟有数据可以对比。然而有些学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科学,不顾班级实际情况,只按指标多少来评价,忽视了教师客观努力的结果。 就拿高中来说,高考奖励的分配是按考上一本的人数来确定的,有的班级生源好,教师稍微努努力,就能出成绩,拿到不少奖励;有的班级生源相对较弱,教师付出很多努力,将原来成绩较差的学生考上一本,也只能拿一个指标的钱,长期以往,教师的客观努力没有被重视,积极性很容易消退。 考核之后,自然是为了予以奖励。学校在奖励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平均主义,干好干坏差距不大,没有办法调动到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奖励差距过大,班主任和优质班个别教师跟其他教师差距在几倍以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更是少得可怜,这也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考核制度不科学,奖励制度不公平,都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会使学校“走下坡路”。 03、喊口号、画大饼、忽悠老师 某些学校领导总是将“选择教育,就选择了奉献和清贫”挂在嘴上,借以鼓励老师要安心从教,总是要求老师要懂得奉献和付出,克服一切困难,要以校为家,却忽视老师们应该享有的待遇和权利。 为了激发老师的教育热情,某些校长总是给老师描绘学校未来的宏伟发展,要求老师克服当下的困难,不要纠结什么福利待遇,要有高尚的师德,视金钱如粪土;总是喜欢喊口号、开空头支票和画大饼,如办成什么事给老师什么奖励,但事后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让老师一次一次失望,自然不再相信学校领导的话。 喊口号、画大饼、忽悠老师自然是可以激发教师的干事热情,但画得过多反而会让人噎着,食之无味,给了教师欺骗的感觉,进而产生躺平思想,不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 04、会议过于频繁,老师们疲于应对 开会无可厚非,传达上级部分的文件精神,知晓教育动态,对教学也有较大的帮助,而且也可以聆听教师的意见,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然而频繁的开会,却是领导念着文件,重复着以往的主题,只顾着自己唾沫横飞,完全不在意教师的意见,然后装模作样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听得老师尴尬连连,一点实际东西都没有。 为什么要开会,一来是为了显示某些学校领导的存在感,二来是为了显示学校某些领导对某某问题的重视,三来是为了积累素材做宣传,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但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还让教师们疲于应对,甚至部分老师要牺牲教学时间去开会,学生自主上自习,回头还得自己加班补回来,敢怒不敢言。 一天总是开会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的学校,看似一天热热闹闹,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万事都重要,教学靠边站”,那么谁会真正践行“教学为中心”的口号,必然引发教学生态环境的恶化。 学校走下坡路,学校领导难辞其咎,只是希望及早发现问题,使学校向上发展,这才是紧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