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泉銀針 癸卯年二十四章 (下)

2023-07-13 14:41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甘泉銀針癸卯年二十四章(下)


19-贈督學憲僉田君奉敕之嶺南序

惟嘉靖十有一年秋,朝廷以教事惟艱,慎惟其人。

惟人惟艱,匪惟訓詞之艱,其惟模範之艱哉!

於是銓曹選諸眾彥,以儀制郎中田君叔禾汝成以聞。

制曰:「可。」於時縉紳之彥咸以為斯惟其人矣,知艱鮮哉。

或曰:「田君蓋嘗講合一之學於新泉矣。其斯以為訓詞乎?其斯以為模範乎?

何謂合一?夫合一者,內以治心,外以治事。

內以治心,故德崇焉;外以治事,故業廣焉。德業之一,合內外之道也。

是故田君有之,故能屢折難明之獄於南曹,而以片書免小民空閒之虛稅於三廠者以千數。陟儀制於北曹,析典禮之精義,而行會通,達於朝廷,宣布於藩國,上下以宜,神人以和,合一之學,斯其徵矣。然則由是推之,其可移於學政,斯其徵矣。


是故立之為模範,發之為訓詞。模範以化其內,訓詞以化其外。

化內者,德行之謂也;化外者,道藝之謂也;

德行道藝者,合一之謂也;合一者,合內外之道之謂也。

是故斯理也,能立己而後能立人,能達己而後能達人,其致一也。

是故物我兩盡,合一之謂矣。

故以修之於己則師道尊,被之於人則士習變。

化其內則盡心,心盡則德日崇焉;化其外則盡事,事盡則業日廣焉。德崇以效天,業廣以效地,天地人之蘊盡矣,合一之化行矣。


今田君往也,吾廣有白沙先生之流風在焉。田君以合一之學教其多士,道之以德業,士斯德業化之矣;端之以模範,士斯模範化之矣;正之以訓詞,士斯修詞訓化之矣。此田君之夙昔講於新泉者也。於是鄉士大夫皆慶斯學之將興於吾廣,以光於前修也,請書贈焉,以俟其成。嘉靖壬辰八月二十一日


20-送福建提學憲副潘君赴任序

  惟九年六月,聖明勵精,欲新教化,銓選文行之士為江西提學副使,以精膳郎中潘君潢薦叔任之,尋改福建。

於是四司之屬咸造於堂曰:「屬凡出補者,堂尊率有教言。矧茲惟學惟教之宗,惟不靳教言,幸俯賜之,俾不忝於屬。」

中堂敘公先生以目於右泉叟,曰:「次當在公。」

泉叟曰:「夫斯學斯教,吾嘗試之矣。矧茲潘君之賢,其可以無言,言可不以其衷乎!夫提學之職,董諸郡州縣之學之官之教而已焉矣。

教之者,將以養其才以致之用而已焉。且夫養才者之與養木者有異乎?」

曰:「無以異也。」「用人者之與用木者有異乎?」曰:「無以異也。」

「今夫場師之養木也,梧檟楩楠,木之美者也,由拱把養至合抱,將以為棟梁榱桷器械之用也,是故所養必所用,所用必所養。

故先王之於士也,立六德、六行、六藝之制以教之,為鄉舉里選俊士造士之法以用之,故養之用之者一也。

今之教者必舉業,文字程序矩度而已乎?今之舉者必糊名易書,字校而句量之而已乎?養非所養,是愛人不如愛木也。」


曰:「然則居斯世也,行斯法也,不失今之制而可寓古之道,則有之乎?」


曰:「有三場之文,惟有彞式,載在璽書,檢身之訓,惟有彞憲,具在璽書。然而離而二之者則非也。夫惟二業合,則教斯在而用斯在。是故教之者,不外乎文字程序之中,而六德、六行之蘊已寓矣。用之者不外乎糊易,校量之中,而選舉俊造之法已寓矣。」曰:「何居?」


曰:「傳有之,篤其實而藝者書之。故藝書之而實寓焉,而況實藝並修者乎!是故觀者可以因藝而知實矣。昔者先王之治也,是以有德行道藝之教焉,二業合一之謂也。二業一,則三物之教,選舉之法兼盡之矣。」


曰:「夫二業合,則兼古今養用之法,是則然矣。然則二業烏乎一?」

泉叟曰:「游藝而心存,執事而敬在,廣大高明之體恆昭昭於誦讀臨文之時,斯二業一矣。二業一則無事矣。故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成而上者謂之德,成而下者謂之藝。是故德藝一貫也,上下一本也,心事一致也,體用一原也。是之謂至教□□□至養以達於至用,由是而成於事業焉,則王道行而天下化淳矣。是謂至治。潘君其不以吾言為迂乎!尚往試之。


21-送廣西提學僉憲張君惟喬之任序

  嘉靖辛卯三月,主客郎中張君岳惟喬承簡命廣西僉事,爰督學校,四司以例請贈言,其序在予。張君進而問曰:「夫督學職教也,以今視古,如彼其久也;以廣右視中朝,如彼其遠也。

未聞有行古之教而被之遠者,豈古今遠近,其教固不可同哉!」

予曰:「盍求諸道乎?」問:「道之同否?」

曰:「盍求諸性乎?」問:「性之同否?」

曰:「盍求諸天乎?夫教原於道,道原於性,性原於天,天同則性同,性同則道同,道同則教同。是故天無二性,道無二教。」

曰:「然則古人之道所以合於教者,何居?所謂德行道藝者,宜若可行乎哉?」

曰:「可。記曰:『篤其實而藝者書之。』易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周子曰:『聖人之訓,入乎耳,感乎心,蘊之為德行,發之為事業。』

是故德行道藝之致一矣。主司觀其道藝之詞,而其德行可知矣。

是故德行道藝之教施,而鄉舉里選之法寓矣。

鄉舉里選之法寓,而一道德同風俗之治致矣。

何古今遠近之間哉!不然,於當時之制,而寓先王之意者,二業合一是也。

莫之御而不為,非無其時也,無其心也。以予觀於子則有是心矣。


若夫潤澤力行之,則在子之身矣。子嘗不就科道之選,其為行人,諫武廟南巡,杖謫南監學正也,複行人,轉司副也。升南武選,員外祠祭正郎,為?職也,所在有聲,直氣侃侃,擴而充之,模範在我矣。以古人之心,行古人之教,何往不濟哉!


22-送督學林君汝雨之浙江序

癸巳之春,天曹以浙江提學之任,茲惟大藩,寔首文獻,慎惟其人,亦曰艱哉。惟時祠祭林君云同汝雨特應是選,既拜命於廷,或曰:「以其魁於春試,良於吉士也乎?」曰:「然。然而未也。」或曰:「以其究於道藝,飭於行義也乎?」曰:「然。然而未也。以林君之學,進進而不已也。夫惟好學不已者,斯可以?人矣。」於是其諸僚咸為造請於堂,願有贈文如故事者。予喟曰:「久矣。予不托於文字矣。」予既已謝之矣,諸君固請。既而申請,既而林君造庭以請。曰:「願有勖焉!」予曰:「予何言之勖哉!敕爾命於君者,斯可以矣。」請益。


曰:「予何言之益哉。敕爾命天者,斯可以矣。夫子之受命於君者,不曰端爾模範矣乎?」曰:「然。」

「然則模爾模、範爾範焉,斯可矣。不曰知而行已乎?」曰:「然。」

「然則知爾知以?師徒之知,行爾行以?師徒之行焉,斯可矣。不曰立師道、察德行、考文學已乎?」曰:「然。」

「然則倡厥德行,正厥文學焉,師道斯立矣。不曰舉業以窮理已乎?」曰:「然。」「然則教之德業,以精諸舉業,德行道藝之合一焉,斯可矣。不曰收放心主敬矣乎?」曰:「然。」


「然則主乃敬以存乃心,敦乃學之本焉,斯可矣。」

林君曰:「夫敕受於君者,則吾既得聞命矣。若夫敕受命於天者,則吾不知也。」


曰:「天與君一也,君之命,天之命也。是故主敬以收放心,則天之心斯在,而天之理斯存矣。由是而知,知斯焉者也,由是而行,行斯焉者也。知斯行斯,存斯為德行,發斯為文學。德業一於斯,舉業一於斯;師道立於斯,模範端於斯;合天之德於斯,成天之化於斯;斯不亦敕爾受命於天矣乎!


林君之往也,即其所受命於天者以成己而成物焉,即其所受命於君者以律己而律人焉,吾見其學政之成,可以為督學者師矣。學政師師,天下化齊,師道斯立,善人斯多,斯之謂太平。林君往矣,吾將望子於是行矣。」嘉靖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


23-德清蔡氏族譜序

  甘泉子曰:「夫譜何為者也?夫譜也,普也。族有譜,所以普族也;普族也者,將普之篤恩義焉,將普之正倫理焉,納其族而歸諸善焉者也。是故譜必有圖,圖以系譜,譜視以言,圖視以象,象不盡意,言不盡神,然而觀象玩言而仁孝之道立矣。」湖州德清之積穀社有蔡子甘擼學於甘泉子,聞而造焉,曰:「薌夜視釁錐繆,厘而正之自今始,始自可知者。宋靖康之變,祖曰□者,隨高宗南遷於杭,實來德清。七世舜卿宦於閩,仲子曰可宗,以姻家何氏罪連坐,戍興州。可宗歿於戍,有子三人:文溥、文淵、文浩。文溥、文浩得例奉母還德清,文淵留戍,累功升百戶至千戶,故文淵之派至於今世武職之榮。文溥之派至中孚,登丙辰進士,為御史,歷大理丞、貴州僉事。文浩之派今至埽中壬午鄉試。蘢尤覬中辛卯鄉試、壬辰進士,今觀政兵部。於是吾宗三派,文武稍有顯者,族譜圖乃今亦僅具焉。然而先生所謂觀圖玩譜而仁孝之道立,不知斯譜斯圖所以合於仁孝者何居?芤膊幻簦請聞其說,以為子孫訓。」甘泉子曰:「夫譜圖之作,而豈徒哉?夫譜圖者,古之君子所以教仁孝也。是故不知圖之義者,不可以為仁,不知譜之義者,不可以為孝。故觀其圖,則由吾身之同出,而推之至吾父之同出、吾祖之同出、曾祖高祖之同出,以至於同出一人之身,能勿愛乎?是故同體之仁油然而生矣。考其譜,則見某祖、某從祖惟善是,是克孝之祖也,吾法之。某父、某從父為善是,是克孝之父也,吾法之,反是者為不孝之戒。某兄弟、某從兄弟為善是,是克孝之兄弟也,吾法之,反是者為不孝之戒,能勿敬乎?是故全歸之孝勃然而興矣。故不勸而自為仁,不禁而自不為不孝者,譜圖之謂也。」於是以其子汝楠謹拜受,以歸書於譜帙之首,永以為訓。


—----------------------------------------------------------------------------


24- 賀侍御譚君考績序

甘泉子曰:朝廷天下如一身也,是故大君如腹心,大臣如股肱,庶官如百骸,言官如喉舌。


故喉舌塞則血氣不通而百骸病,百骸病則痿痺不知痛癢而股肱廢,股肱廢則天君不宰而心志荒。然則喉舌於人身之死生,言官於人國之治亂,豈小小哉?


古有至仁之君曰帝堯,其性浚哲,其德好生,仁其心矣。

命禹作股肱,耳目汝翼,為明聽,汝毋面從,仁其股肱矣。

命四岳、九官、十二牧、百僚師師,仁其百骸矣。

命龍作納言,夙夜惟允,仁其喉舌矣。

於斯之時,雍熙太和,四方無虞,如人一身血氣充周,而康強勿恙,是之謂仁壽之世。侍御君有石子、李子、王子、端子者,踵門而告甘泉子曰:「聞先生有喉舌之論,吾黨二十有四人者,皆司喉舌者也,而蓬溪譚子又適以六年考績於天官,先生盍因是而詔焉,俾得以盡喉舌之道,可乎?」

甘泉子喟然曰:「夫喉咽者之於人之身,其至要至要者也,而凡百骸四肢心腹賴以通焉,可不慎與!可不慎與!」「敢問慎之道。」

曰:「毋亟而病諸!毋緩而廢諸!不亟不緩,呼吸以時,節宣以理,而應八風之和,斯其善矣!斯其善矣!」曰:「惟子廣焉以盡其義。」


曰:「子不見太極之宰,四時以行,百物以生,二氣以橐以鑰,其亦天地之喉舌也已。吾嘗有雅於蓬溪子,蓬溪子正人也。每出正氣,每發正論,老成持重,勿亟勿緩,以正庶事,共成聖明中興之治。


今六載秩滿,由是而超百官,位股肱,可立而待矣。雖然,虞廷之道,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然則譚子之功業尚未涯也。誠使庶績咸熙,分背三苗,如血氣貫通乎四肢百骸,達乎腹心,而天下太平,稱堯、舜至仁之化,上下與天地四時百物同流,夫然後謂之功績之大成也。則蓬溪子之事業,豈有涯哉!予因以是為諸君願之。」嘉靖辛卯十一月望


甘泉銀針 癸卯年二十四章 (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