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北纬31度19分,东经120度36分 姑苏
“下面播报本日消息:”
“科学家已经研发出了代餐药丸,不仅能让您不再感受饥荒,还能根据您的实际健康状况调整配方,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调整银铜合金中各金属元素的比例能有效地杀灭细菌,还具有部分抗病毒作用。现已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进一步研究,有希望将其运用在各个领域对抗全球性大流行病……”
正午的钟声响起,当然,在这个世界怎么可能还会存在大本钟这种低级的产物,钟声自然是由软件合成的。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掏出一个两寸见方的小盒子,取出其中的一粒胶囊,直接吞下。无论年龄,无论职业,人们的动作是那么得整齐划一,而他们手中的胶囊又是那么的迥异。
每天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三次。分别是早晨7点,正午与傍晚6点。人们所吞下的就是代餐药丸,而距离它们初次流通与市场上也已过去了几百年。如此行为已成为了日常习惯,而那些还保留着过去那落后、低效的饮食习惯的极少数人,成为了真正的异类。
余芾摘下耳机,新闻播报也随之停止了播放。疫情时代的老新闻还是耐听啊,他一边想着一边走进一家中餐馆,在窗台边的座位坐下,等老板招呼好客人过来。他总是这个时候过来,因为大部分顾客基本都为了不被孤立而稍早一点来享受美食,再装模做样地与他人一起吞下胶囊。只有那固定的几个,无所谓外面的风言风语,我行我素。
“还是老两样,然后米饭多一点?”老板老郭忙完后走过来对余芾说。
“不然呢?”
“换换口味吧老余,不然又和外面那些机械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不。还有别把我和外面那些行尸走肉相提并论。不然明天,不,晚上,我就去对面的那家店吃了。”
“行行行,我不说就是了。真没劲。”老郭说完后又去后厨忙活了。
虽然余芾这么说,同样的对话每天还在发生,而两人也权当是个玩笑,为这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点了乐趣。
菜上齐了,还多了两个。老郭在余芾对面坐下,两人一边吃一边又开始谈天。
“老郭,门口的招牌怎么又变了?之前不都是‘陌首誠癸’,怎么变成了‘硅’了?你不是最喜欢‘十’的吗?难不成你对昨天新闻里的事情感兴趣?”
“我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吗,老余。对这种事情我可是最没有抵抗力了,一想到我就热血沸腾。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距离我们家园几十万光年外的星球上发现硅基生命啊!”
“欸,真拿你没办法。作为一个专业厨师和业余生物学家,你觉得它们会吃什么呢?总不可能和外面的那些家伙一样定时吞胶囊吧。”
“硅和碳同属第二主族,它们的性质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
“再见,晚上再见。”
余出了门口,摇头晃脑活脱脱一副疯子模样。然而人们对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这个城里都是怪人,各种意义上的怪人。
回到家之后,余为了“老郭是否将要背叛旧规则”这一不知道算不算是科学的命题辗转反侧。
“为了避免纠结,还是不去那家店为好。毕竟我的身体不像那帮怪物,还是得好好养护啊。”余看着镜中自己憔悴的样子,下定了决心。
美利坚西海岸 地下××层 某研究中心
“动作快,把数据导到这,再投影到那个房间的墙上。”
那个房间中坐着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们,他们对于遥远星系外的发现欣喜若狂。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距离我们家园几十万光年外的星球上发现硅基生命啊!
随着影像的播放,热烈的讨论暂时停歇,束束如炬的目光统统投向幕布上那形态特异,微微发光的生物。
一个浑厚的男声响起:“这是我们的Odyssey号在进入那颗气态行星后拍摄的画面。目前经过初步的研究和预测,影像中那些生物就是我们曾预言存在的硅基生命。接下来我们请出Dmitri Silicon Guo来为我们讲述为什么硅基生命会存在及其意义。Guo教授是这方面的领衔人物,也曾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获得过诺贝尔奖。”
“啪”的一声,原先的图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脸,一张黄种人的脸。他开始发表他的看法,而从他口中蹦出的辞藻既不是汉语,也不是几种通用语言,而是”Esperanto”,世界语!这种曾被偏左的志士们推崇的语言在此处又焕发了新生。这个房间内的科学家互相之间都是用世界语交流的。
而那位Guo教授,就是“陌首誠癸”的老板老郭,是那个之前和余芾一起谈天说地的老郭。他不仅是个专业厨师兼业余生物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科学家,一位天赋异禀、随随便便甩所谓天才几条街的奇才。而这样的人,居然就藏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片“乐土”之中,至少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这么称呼它的。
自从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赤道被排险者销毁后,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中心就搬到了地下,而许多“幸存下来”的科学家们有的继续在研究所研究,而有的却大隐隐于市,偷偷地研究。老郭就是“隐士”中的一员。
北纬31度19分,东经120度36分 姑苏
傍晚6时45分,余芾抱着侥幸的心理再次前往了“陌首誠癸”,却发现店门外站了几个老顾客再聊天,而店门紧闭。走近细看,门上贴了一张告示:店主出门采购+研究菜谱,本店整修一月。
余芾心中的疑惑更添一层,毕竟这十几年里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但他也只能耸耸肩,走向隔壁的一家餐馆应付一下晚餐。
夜的翅膀笼罩了大地,余芾躺在小公寓的床上,毫无睡意。他望向窗外,不拉窗帘是他亘古不变的习惯。这个城市的黑夜是那么地寂静,那么地黑。相比于姑苏城外的霓虹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技术,这个城市很古老,很安全,不会被外星生命给盯上。但在余芾眼中,至少那些非人的家伙还留有一丁点儿人性,没有将他最后的归宿也给毁灭了。余芾闭上了眼,这次他很快地遇见了周公。
但余芾毕竟迂腐,他又怎么能想到姑苏城也只是一个幌子。统治者们以姑苏城为模板并运用技术制造了许多“姑苏城”并将它们投影至地球表面试图制造出地球生命十分落后的假象。这是十年前的决定,而老郭也参与了那次决策。当时这被认为是最明智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老郭结束远程投屏后瘫倒在床上,忽然对十年前的那个决定感到一丝不安。既然排险者都能因为石炭纪那个人的一眼而警觉,如果外星生物也能像我们一样思考,甚至超越我们,那么这层伪装又有什么用呢?
纵使心存疑虑,但老郭又沉浸在了发现硅基生物以及研究有了进一步进展的喜悦之中,疑虑也逐渐散去。
但另一丝担忧又涌上心头,老余会不会发现我的真实身份呢?虽然我故意把碳硅说成了第二主族,但真实的我还是和平日里姑苏城中的我大相径庭……算了,为了科学终极的目标,这也不算什么。
老郭倒头沉沉睡去,他太累了,需要休息了。
几十万光年外的硅基生命也是这么想的。
不久之后,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将会化为尘埃,连同他们的研究设备。
因为他们太想达到终点了,他们即将越界。越界就会受到制裁。
创新者无处不在,而守旧者也大有人在。
但创新者永远因为他们那初生牛犊般的鲁莽而被打压,最后只剩下余芾那样的守旧者——他们什么也不知道,而正是因为无知,他们才能生存。
但是,无知者注定只能做他人的提线木偶。而创新者则会一遍又一遍地,在烈火中涅槃。他们终将成为凤凰。
乱写于2021年某日凌晨神志不清之时
仅图一乐
范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