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崔斌带你看“动力电池究竟有多热”
人民日报崔斌带你看“动力电池究竟有多热”
动力电池行业起步较晚,尤其国内的新能源相关政策和企业都是在近10年里发展完善的,所以整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各家企业都希望通过疯狂扩张产能来提高市占率,保证自己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是无法避免的。对此,各方都表现出了对动力电池行业的热情。

首先是以去年11月份刚刚提交招股书的蜂巢能源为代表的主机厂开始造电池。蜂巢能源的前身为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如今分拆上市来扩大实力表明了长城汽车希望通过“自产自销、内部解决”的方式来降本增效。
蜂巢能源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产能6.99 GWh、产量4.26 GWh、销量3.33 GWh,其中向长城汽车提供了超过80%。蜂巢能源还表示在本次的募集资金的扩产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拥有47.41 GWh的产能并规划于2025年提升至600 GWh。
除此之外,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也在先前开始了相关业务,这种“副业”甚至超过了部分电池企业的装机量。

其次,上游原材料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话语权。壹DU财经根据统计公开资料发现,动力电池的上游能源金属行业由于长期保持着较高价格,2022年三季报中平均销售毛利率44.1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0.44%。而电池行业同期平均销售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9.16%和9.48%,与上游相差巨大,并且其中排名靠前的如恩杰股份、天赐材料、天际股份、新宙邦等,大多也都是电池之上、原材料之下的电解液、隔膜、电极等“1.5级”产品,并不能严格计入电池这一层级。
因此上游原材料(及半成品)在高毛利下有着充足的资金和能力进行进一步扩张,带动了中游电池产业的发展。
政策端的扶持也是造就动力电池行业空前盛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疫情期间,新能源行业作为为数不多能够正常运营的企业,已经在地方的扶持下成为了当地的标杆企业、支柱产业,仅“锂电池之都”就有多地争相提出建设。
部分锂电池之都情况,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数据,壹DU财经整理
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动力电池企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宁德时代成立以来,福建宁德的GDP从2011年的930.12 亿元翻了数倍达到了2022年的3554.62 亿元,根据宁德时代2022年三季度的营收推测全年可以为宁德市提供超过60%的GDP。同时,由于动力电池工业的工厂规模相对较大,还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基于以上的原因,动力电池的火热也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