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情绪
2021年11月19日是周五,放学时我听到同学在哼唱我最喜欢的歌曲《海底》,但是速度特别快。《海底》是一首治愈类的歌曲,唱的这么快显然不合适。于是我就略带点质问地对他说:“为什么你唱《海底》这么快啊?”“啊因为我没时间了。”(这就是原话,我也不太理解)
我当时就莫名其妙的有点恼火,我觉得他完全曲解了这首歌的意境。我没有多说一句话就走了。但是事后,我反思了刚才的行为,发现我完全没有理由恼火。他曲解的不是我,《海底》也不是我创作的,这句话对我的利益没有任何损失,我为何要去恼火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一个词:认同情绪。
人是群居的,很喜欢和同类在一起。我的类别是认为《海底》治愈,他的类别是认为《海底》轻快,我们二者不是同类,我自然不会对他有所好感。那为什么我会恼火他呢?我有我自己的主观看法,我自然希望得到他的认同。可是我却没有得到他的认同,我就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被认同的快感,然后就会失落、愤怒,并把责任推卸到他的身上。我称这种人类的正常心理现象为“认同情绪”。简言之,认同情绪就是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并且会因为此行为获得满足感;反之,如果别人反对自己,那么自己就会因此感到沮丧和恼火。
认同情绪可以广泛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追星。A说:“我喜欢吴彦祖。”B说:“真的吗?我也喜欢!”于是,A和B互相产生了正向的认同情绪,均获得了满足感。明星的人气都很高,所以追星的人很容易遇到“同类”,促使了粉丝继续追星,明星的人气也变得越来越高。
除了偶像外,批评臭名昭著的人也很容易产生正向的认同情绪。A说:“你觉得杨永信怎么样?”B说:“他徒有其名,用过量的电电击病人,赚的全是黑心钱。”A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A和B又因为批评杨永信而获得了满足感。
现实中总不可能一直得到认同。A说:“体育老师又给我们加圈,真的太差劲了。”B说:“还不是你自己跑太慢,多锻炼肯定有好处。”即使B说的有道理,如果你是A,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惊讶、失落甚至恼羞成怒。几乎所有的争吵都是认同情绪在作祟。我说数学考试最后一题是a>4,H说是a<4,如果我们都有各自的道理且都认为对方的道理是错的,那么一场争论在所难免,直到有第三方介入说标答是a<4或者我们不想继续争吵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后者可能发生在争吵时的任何时候,可能你根本不想对限时的答案,所以即使你坚信自己对H错,你也从“第一回合”就不想争吵了,看似根本没争吵,实际上你有争论的冲动。
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也是认同情绪的所作所为。A不喜欢明星X,就造谣X出轨了。恰好B也不喜欢X,于是B就从A那里获得了正向认同情绪。B还想得到更多的满足感,于是传播了A的谣言。接下来可能C、D均反对A、B的观点,但是总会有下一个人,比如E,认同A、B,然后继续传播谣言……如此往复,一个谣言就传播开了。
上述过程已经经历了不少简化。现实情况可能更复杂。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出,如果没有一些本来就不喜欢X的人,关于X的谣言不可能传开。这种“不喜欢”的来源最主要还莫过于是A与X差异过大导致了反向的认同情绪。
可是,既然已经有了一些不喜欢X的人,为什么他们不早早“造谣”而是非要等到A呢?因为还没到那个程度。他们还没到处心积虑、不惜代价地打压X的地步。A率先到了,于是A先造谣;B、E等人见自己批评X可以得到正向认同情绪,于是他们跟着A一起传谣。这,就是所谓的“跟风”。如果“风”过大,甚至可能主导一些人的思想。本来像C、D这些喜欢X的人,见批评X能收获这么多满足感,于是也选择盲目跟风,抛弃本心。
如果一条谣言闹大了,遇到了“明白人”,这些“明白人”就会因为反向认同情绪过大而站出来辟谣。只是等到发现谣言并辟谣的时候,谣言通常已经闹的很大了,很多人得到了正向认同情绪。现在“明白人”要把这些正向认同情绪统统回收,并反手扔给部分人反向认同情绪,肯定要受到不少阻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面对那些质疑、反对甚至辱骂、人身攻击,这种强大的反向认同情绪如果超过了谣言自身造成的反向认同情绪,那么辟谣的人大概率会出于利益考虑停止自己的辟谣,造成造谣容易辟谣难的现象。
研究表明,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感情影响;相比年轻人,老人时间充裕,更容易感到孤独。所以,女性更喜欢追星获得正向认同情绪,老人也更容易听信谣言来缓解孤独。
认同情绪,本来是老祖宗为了让人类种族更加团结而加入DNA中的。但是随着信息越来越发达、人分成的类群越来越多,认同情绪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本心,使自己永远成为那个跟风的、无人问津的普通人。希望各位在意见不合时,先理智地想想,你要这个正向认同情绪好,还是坚持自己本心硬抗反向认同情绪好呢?时2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