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身虚拟主播行业,你应该做好什么心理准备
本讲内容,我会分析截至在B站2023年中,作为一个虚拟主播需要做好的心理建设方向,以及一些普遍的行业认知。
一、行业的定义解释权不清晰
1.1 问题现状与后果
在b站上大家常规概念中,在当代活动的虚拟主播行业,满打满算诞生不超过5年,其直接市场规模至2022年,在简中互联网也没超过100亿流水。
过小的市场,导致监管部门和行业内头部企业缺少动力去编制统一的行业标准。而有意参与确定行业标准的腰部和臀部从业者写出来的东西又缺少共识。
缺少清晰的行业定义,解释者五花八门,所有的定义在现有环境下最终只会滑落成各个小团体用来党同伐异的借口,而且既然是借口,那势必标准灵活,回头把各种评论刊出合订本的时候,那真就是仿佛精神分裂一样地双标。
如果你体会不到我说的这种缺少行业定义到底会有多大问题,那大家评判我下面的几条实例并解释下自己的理由:
泠鸢到底算不算虚拟主播?
Ywwuyi算不算虚拟主播?
月丿美兔算不算虚拟主播?
奈姬niki算不算虚拟主播?
如果你在下结论的时候不能斩钉截铁,那你就应该意识到你踏入这个行业之后会面临的观众双标风险了。
没有明确的行业定义解释权,那所有的账号都会在某个观众想找乐子的时候被扣上莫须有的帽子进行人身攻击,而缺少公关力量和经验的个人或者公会散养型的主播往往会陷入无谓地自证环节,一方面会因陷入舆论纠纷疲于奔命,另一方面也因此无法正常维持自身正常活动导致原有粉丝流失。这样不论是为了营收还是单纯为了娱乐,都无法继续维持。
1.2 现象成因与后果
关于这一点的成因,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或者说平台的战略方针方向错误占据了主要因素。一个比较小的例证就是,B站内部对“虚拟主播”的定义,我们有在任何公开场合看到B站的任何官方口径提到过这个概念么?而最有行业定义发言权的,尤其是在缺少标杆级以虚拟主播相关产出为核心的大型企业的中国直播市场,虚拟主播行业的定义、门槛、发展方向,不正应该是平台主导编制的么?
现状则是B站在hololive和彩虹社大火之后,机械性沿用其账号内容生产流程,将虚拟主播单独分区,形成一种以账号个人形象IP进行账号对外展现的社群方法论,与其他分区内容标签为账号对外展现的方法论完全割裂。这里一方面让很多原直播功能用户对这种分类方法操作很不喜欢,不过这一点通过四年多的操作习惯硬着陆已经让大部分观众不得不习惯了;另一方面则是这种分类在B站不伦不类的技术条件下,也导致所有虚拟主播分区相关的内容与全站流量池完全割裂,绝大部分虚拟主播的内容作品无法正常进入全站流量池参与曝光,也就是虚拟主播的视频极少有上百万播放曝光的核心原因。
综合上两点,我提出的应对观点是
A)正视虚拟主播的技术属性
目前B站的虚拟主播单独分区,是一种在历史特定时期应对特定内容分类的应急处理方法,在当下的简中互联网内容创作逻辑下,应是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历史了。
在2023年以后,所有应用虚拟形象的主播也应该意识到,形象的内容密度相对来说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内容需求了,这时应该参考其他平台对于虚拟形象的态度——这只是一种内容输出的载体,核心还是你要做什么内容,歌手就去音乐区,打游戏就去游戏区,纯聊天也有日常陪伴电台区之类。
毕竟平台不支持去界定行业标准,行业现状是也无法能迅速形成统一的共识,那么要想“安全”地活动,放弃虚拟主播“自身即内容”的观念,单纯以个人内容输出作为活动方向,弱化身份认知,强化内容输出,以内容留存粉丝与观众,是本人对未来虚拟主播发展方向的一个论断。
B)有一定的观众意识
即,换位思考自己作为观众的话,能否接受自己计划输出的内容,而以个人形象作为卖点的话,这个内容输出自己能持续多久不失去兴趣。
要维持账号活跃度,势必要持续优化并输出账号核心相关内容,最好能做出走进全站平台的个人内容品牌。当账号陷入瓶颈期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账号的个人的创作能力同步陷入了瓶颈,到这一步,扩展学习,并适时寻求所在公会或延请外包内容创作团队协助个人账号的内容创作,是后续的必由之路了。
二、平台对账号的行为控制过严,账号表现过于同质化
目前在B站,看似招募了许多MCN,但是其只是挂了个MCN名头的直播公会。
而直播公会的生态位,相对来说导致它们面对平台的要求是没有议价权的,为了平台政策,直播公会在行动上就会变成平台的传声筒。
而B站至今仍紧抓holo和彩虹时期留下的账号冷启动流程,并不是口头推荐性建议,而是绑定推送曝光资源的政策性要求了。这种样板式要求下,各个公会的新号冷启动势必遵循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动作,不按这个来,平台就不会给你推送,某种角度上就判定了账号的冷启动阶段的生死。而个人势玩家,不论是完全刚入行的俗人,还是从公会脱离出来转单飞玩耍的,能在平台看到的也只有这么一两套玩法,就算有心去研究其他的内容题材,也会受限个人资源难以在账号起步阶段实现,最后还是回归常规“出道”系冷启动方案。
这一步我能提供的方案不多,只有大概两点:
A) 直接投简历,尝试进入一些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MCN企业,直接去赚他们的底薪稳定生活,并且不用个人绞尽脑汁高强度维持账号内容创作。
B) 随时观察外网和自己同类型内容的优秀虚拟主播的创作内容,并总结其出道回的内容和节目爆点,提炼自己可以高强度模仿的部分,参考并确定个人账号的前期输出形式,并以此不断优化更新,维持观众互动。
三、从业人员的平均内容创作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在低投入前提下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内容消费需求
其实前文种种提到的困难,很多都可以总结进这一点。
正是因为个人的持续创作能力弱,所以大多选择加入某个组织寻求抱团取暖;
正是因为小型公会资源薄弱,所以大多数小型公会只能把手上不多的资源集中使用或者全部用来满足平台的政策要求,变相减少了自己的内容创作团队深度。
而持续性的内容创作,是整个内容输出行业的“实业”部分,其行业平均利润是低于按平台要求走量挣政策钱的。可观众的内容创作需求是随着时间培养在逐渐增长的,只要吃过一次细粮,粗糠可就再也不好下嘴了,只要有过内容升级的尝试并受到足够数量的观众追捧,按目前国内行业的路径依赖心理,势必也会导致大量的人员涌入相关路径进行疯狂创作,直至观众失去兴趣需求下个热点为止。
所以在2022年上半年,在虚拟主播的从业者范围内开始内卷模型制作精度、可动性、人物背景设计字数、服装设计复杂度的一条路上。这个现象的潜在原因也正是因为广泛的内容创作能力不足导致的,那需要维持观众活跃度就只能持续加大视觉刺激,强化个人形象的商品属性。而视觉刺激带来的冲击时效性相对来说是极短的,要持续激活观众,在美术形象上的投入势必继续疯狂增加,直至流动资金或者在外表设计上的创意之一燃烧殆尽为止。
因此,内容创作是一个永远没有上限,和观众双向提升的节点,要满足观众需求或许只有一条心法可用——学习,持续不断地学习,或者带着自己的粉丝一起学习。在节目内容表征上会有如下两种状态:
A) 直播考研/考公/考证,静音直播间开直播让观众监督刷题背题,会造成直播间内直接互动率下降,但是可在直刷题过程中变相获得监督动力,每日还可以从刷题过程中真的记住一些知识点。
B) 直播和观众一起看一些教程或者学习型的内容。广义来说,22年期间的一些日v直播学中文,看简中互联网圈的梗视频,都是这种内容的子类。
四、生态位过低,上游环节的问题会在杠杆效应下疯狂放大
这一点我只是提供一个感知,毕竟上下游供应链的问题不是下游环节的个体能直接处理的,但是或许可以从某些风吹草动提前准备减少损失。
举例参考:
A)Ai绘画被各大游戏企业应用,不少腰部企业画师工作减少或失业,进入同人约稿市场,这批专业画师进入后会导致人工绘图的常规市场定价在小幅上涨后落入稳定。
B)而Ai技术更加成熟,冲击模型制作市场,使底端简易模型价格大幅下降,会同步诞生大量轻内容营销号分薄观众。
C)某段时间出现一批高质量优秀游戏作为讨论热点,而该系列游戏硬件需求高,而市场硬件供应数量不足导致硬件价格上涨。
D)谈好了某品商品的带货后,因为上游供应商供货不足、质量暴雷或者品牌形象爆发公关危机,导致下游带货主播被殃及池鱼。
……
等等内容,不一而同,这就是处于产业链下端面临的风险,而很多个人主播又忽视相应上游风吹草动,少有提前准备导致抗冲击能力弱。
五、在B站消费虚拟主播内容的观众,他们本质到底在追求什么?
在20~21年,我做的行业分析中,把虚拟主播的观众行为总结为:
A) 习惯于消费日系ACG内容的传统用户,希望从虚拟主播这种脱胎于日系ACG的表现体裁中获得和以往类似但是内容上更加升级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内容感受。
B) 希望从虚拟主播的日常沟通中,获得不同于传统女主播的陪伴感。
而这两点往往也可在很多类似的从业者分析中看到。
在最近的一些交流中,在一篇帖子我发现了更简略的形式,那位帖主将这种心态总结为“安全感”。
而这种总结可以更贴切地将更多的观众行为纳入同一个需求模型下进行分析,也更有利于各种主播分析观众失控行为和自己的活动之间的联系。
从主播的观众角度,越深度的沉迷与现实状态不同的观众,其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各种事情,往往都倾向于“失控”,或者说“没有安全感”,因此在某种角度上,更加“受控”的虚拟剧本会逐渐获得现实中缺少安全感的人的青睐。从内容市场的消费倾向上,大家也可以回推类比,社会动荡的时候内容市场上倾向于宏大叙事英雄史观拨乱反正、经济腾飞的时候才会有傲娇幼女出现、泡沫经济后内容上基本都是出门被富婆姐姐捡回家……
包括最开始的总结,不论是“陪伴感”“不毕业宣言”还是“人设式玩法”,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变相地观众对“安全感”的需求——主播毕业了,自己之前投入的情感也就没了;主播不再和你营业聊天了专哄榜一大哥去了,自己的情感映射没有了;主播不在按照之前的人设玩了,开始超美丽3D,带货了或者直接露脸了,自己对主播美好印象的想象空间破灭了——安全感被破坏了,所以会出现大量的主播在尝试新玩法的时候被老粉丝疯狂抵制,或者榜一大哥的一些极端行为,某种角度上就来源于这种安全感需求,只不过有的人反应相对极端,有的人反应不极端大不了就一走了之了而已。
这种心理形势下,现在一般也就两种处理方法:
A) 坚持账号活动不停,只要活跃粉丝还在,账号就不停止输出内容,维护账号活跃度水平,但是该方案目前只适合非营业诉求的娱乐型玩家,而且一旦粉丝社群活跃度归零,该账号的留存价值也无限趋近于0;
B) 目前的公会为了迎合B站公会政策需求,也有很多人为了获取平台推送无意中的方法论总结,只要账号稍微数据呆滞,立刻销号重生打复活赛。而这种不停地带着部分核心粉丝打游击的行为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打破了观众们的安全感期待,因为大家都“居无定所”,也就没有再投入安全需要的必要性了。可这种玩法时间长了,观众无法倾注感情,那也就失去了二次元社群黏性,后续的操作其实就和其他平台的普通主播无异了,一应账号行为阶段安排就和常规主播的孵化也没有区别了,可观众满意度逐渐下降……和她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只是来挣钱的不是真来和观众交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