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二)谁打的第一枪?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屈直
分裂之家
“分裂”两个字,是刻在美国基因里的。
美国的前身,是英国的“十三殖民地”。从1607年到1733年,大英帝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并没有统一管辖,基本上是各行其是。每个殖民地的宗教和文化都不一样,林林总总。但是我们可以粗略地把这十三个殖民地,按照经济模式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总的来说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太适合种地。殖民者们来到这里除了打渔以外,最擅长的就是倒买倒卖。频繁的贸易让北方出现了众多大城市。欧洲运过来的商品,印第安人的毛皮,都在北方的殖民据点买卖。慢慢的,这些贸易据点就变成了港口大城市。波士顿,费城,纽约,都是北方殖民发展的产物。
在美国独立运动中,有一件很著名的事——“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就是英国逼迫美国人买进口的英国茶。便宜的进口茶挤压了北方这群“倒爷”的茶叶生意。北方为什么支持美国独立呢?很大一个原因是它想争取贸易上的自主和平等。
还记得五月花号(Mayflower)的故事吗?一群殖民者因为宗教矛盾来到了美洲。他们一开始饥寒交迫,后来和印第安人进行贸易才得以生存下来。五月花号的殖民者们受到他们的帮助,建立了普利茅斯。北方人认为,五月花号就是美国的精神起源。

我们再看南方。南方的殖民地因为纬度低,气候温暖很多。南方土壤也很肥沃,虽然种小麦很费劲,但是种植烟草还是足够的。那个时候没有大型农业机械,种植烟草只能靠人一个种子一个种子地忙活。殖民者人数少,于是大多”进口”黑奴,让黑人帮他们种地。在烟草的利润吸引下,一个个种植园在南方遍地开花。南方虽然也有城市,但这些城市更多的是在服务南方的农业。查尔斯顿、新奥尔良、里士满,这些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工厂,只有奴隶主的豪宅,烟草和棉花的售卖站,还有就是奴隶的拍卖广场。
在美国独立前,英国向殖民地强加了各种各样的税,而且增加了在殖民地的驻军。南方是个散居的农业社会,农民更喜欢自给自足,烦透了苛捐杂税,更不喜欢英国军队免费住在自己家。南方支持美国独立,很大原因是对英国税收和军事威慑的不满。天高皇帝远的殖民地里,南方向往自治,讨厌集权。
北方的起源是“五月花号”,而南方的起源是“詹姆斯敦”(Jamestown)。一群殖民者来到今天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岛上,和印第安人交了朋友。波瓦坦(Powhatan)部落酋长对他们礼遇有加,建立了类似盟友的关系。酋长最喜欢的女儿宝嘉康蒂(Pocahontas)爱上了一个殖民者,他们后来结了婚。詹姆斯敦的殖民者后来迁徙到了今天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成立了弗吉尼亚公司。这就是弗吉尼亚州的由来。

美国独立以后,南北的差异体现在政治党派上。国会一开始山头林立,但很快分成了两个政党:代表北方的“联邦党”和代表南方的“民主共和党”。
“联邦党”(Federalist)主要来自北方大城市,他们支持用关税保护国内工业,支持成立央行,用来收税、发行国债。他们大多反对奴隶制,因为这些北方人基本上都没有奴隶。联邦党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是个律师,而且是个办报纸的。他希望美国将来是一个工业化的集权国家,这也是北方人长期的诉求。
“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 Republic)代表南方的利益。他们主张各州自治,美国的中央政府管的越少越好,收税越低越好。把美国建立成田园牧歌式的社会是民主共和党的最高理想。这群人大多是出身南方的奴隶主,比如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他们或许讨厌奴隶制,但是根本离不开奴隶。比如杰斐逊本人,他住在弗吉尼亚的种植园里,自己不稼不穑,衣食住行全是奴隶们的劳动成果。杰斐逊认为奴隶制是罪恶的,但是没有奴隶他就得饿死。
南方人不喜欢城市,也不喜欢集权。他们对联邦政府很反感,非常害怕美国成为像英国一样的集权社会。南方人对“州”的认同大于对“国”的认同。他们喜欢说自己是“弗吉尼亚人”、“肯塔基人”,但不喜欢说自己是美国人。

翻译一下上面这个图片:
左边是北方的联邦党人。建立者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亚当斯。他们希望中央集权,坚持统一货币政策,加强关税。他们还企图建立强大的海军。这个党代表了大资本和富商,支持者主要来自纽约和新英格兰各州(也就是北方)。这个党不把宪法当成治国宗旨。
右边是南方的民主共和党人。建立者是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他们反对中央集权,希望各州自己管控货币。他们不希望在海军上花钱。这个党代表了富农、工匠和城市平民阶级。
美国的宪法就是北方人和南方人矛盾的体现。它虽然允许美国搞一个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处处制约。总统可以任命内阁,但是州长必须各州自己选举。宪法既没说奴隶制应该被废除,也没说奴隶制应该存在。
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一直存在,但是几十年来互相还可以忍受。北方人认为,随着美国的工业化,奴隶制肯定会慢慢消失的。南方人认为,只要法律不禁止,奴隶制肯定能永远存在。
直到轧棉机被发明了出来。
矛盾激化
轧棉机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把棉花纤维和种子自动分开。在过去,一个人手工分拣棉花纤维,十个小时才能产出一斤棉花。有了轧棉机,两三个人就可以一天加工五十斤。过去棉花种不了太多,因为根本加工不过来。如今有了轧棉机,棉花能种多少就种多少。
棉花的加工虽然自动化了,但是棉花的种植和采摘还是要靠手。那个时候没有大型农业机械,一切都得靠奴隶。轧棉机让奴隶主发了财,他们买下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躺在床上就可以得到绵绵不断的利润。北方人以为工业化会让奴隶越来越少,可轧棉机的发明让奴隶的需求越变越多。

刚建国的三十年,美国进口了六万多奴隶。但是再往后二十年,美国又进口了十万多!国内的奴隶还会生新的奴隶。奴隶人口越来越多,南方白人里,四分之一都是奴隶主。1860年(南北战争开始前一年),美国一共有近390万奴隶,那时候整个纽约州总人口也就380万人。也就是说,美国奴隶的数量比任何一个州的总人口都多。
南方围绕着奴隶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进口商去非洲进口奴隶,然后在美国南方城市进行拍卖。奴隶主不会亲自管理奴隶,而是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奴隶进行培训(主要是用鞭子打)。鞭打奴隶对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打得太重,奴隶就死了;打的太轻,奴隶不会玩儿命干活。必须打到恰到好处,这样黑奴可以经受最大的痛苦,还不会耽误棉花的采集。

奴隶大概被分成两类:家庭奴隶(House Nigger)和田地奴隶(Field Nigger)。家庭奴隶负责给奴隶主做饭、扫地、刷碗。田地奴隶见不到主人,只能见到满眼的棉花。他们被鞭打的最频繁,也最容易被转手卖给别人,被迫和家人离散。《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奴隶的描绘唤起了美国全国上下的同情。这本书甚至畅销海外,据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读完都留下了眼泪。北方人愈加难以忍受奴隶制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像约翰·布朗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和奴隶制做斗争。
奴隶经常会逃跑,但奴隶主会雇佣“奴隶猎手”(Slave Hunter)把奴隶抓回去。抓回去的奴隶会被鞭打惩罚,继续经历这种噩梦般的生活。最开始奴隶逃到北方就可以获得自由,但是美国后来通过了“逃奴法案”(Fugitive Slave Act)。自此以后,奴隶猎手可以进入北方抓捕奴隶。于是北方人成立了“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把奴隶藏在自己家,然后一站一站地帮助他们逃过奴隶猎人的抓捕,把他们安全护送到加拿大,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上一章提到的约翰·布朗和哈丽特·塔布曼,都是地下铁路的参与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并没有因为道德因素放弃奴隶制,反而基于奴隶制发明了新的道德伦理观。
他们认为上帝造出来的人,本来就不平等。黑人代表野蛮,而白人代表文明。白人奴役黑人,就是文明驯服了野蛮。
南方人认为北方人是虚伪的,北方工厂里的工人待遇还不如奴隶。他们认为奴隶和奴隶主这种等级社会是南方固有的传统,是祖宗之法,也是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而且,奴隶制对奴隶也是“大好事”。你看,奴隶们在南方勤恳劳作,而黑人在北方流离失所。奴隶主给了奴隶稳定的生活,给了温暖和食物。他们应该感激我们才对嘛!
奴隶经济不仅在数量上变多,还在地域范围上变的更大。
我们之前提到,19世纪的美国,主旋律是侵略扩张。每过十年,就会有一批新的领地纳入美国。美墨战争以后,美国南部多了一大堆州:德克萨斯、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这些州都适合种棉花,所以南方的议员们拼命让这些州成为蓄奴州。
南方为了在参议院获得优势,坚持新的州承认奴隶制。甚至,一些南方议员鼓吹继续侵略墨西哥,吞并掉古巴,甚至支持恢复三角贸易。北方人坚决不同意,奴隶制本来应该自然消亡的,怎么能越来越普遍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减速或许可以接受,恢复三角贸易和扩大奴隶制,这分明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斗争越发激烈,激烈到国会的一个议员把另一个议员按在地上用手杖打。南北战争还没有开始,堪萨斯各地就已经遍地战火。随着约翰布朗的最后一击,南北双方的暴力变成了常态。

在政坛风起云涌下,一个新生的党派崛起了。
一部分北方人成立了“自由土壤党”(Free Soil Party),他们的口号是:“自由的土壤,自由的言论,自由的劳动,自由的人”。这个政党第一次毫无掩饰地提出废除奴隶制,完全惹恼了南方人。
与此同时,“什么都不知道党”也出现了。他们的官方名称是“本土美国人党”,主要的诉求是反对移民(主要反对爱尔兰移民和德国移民),反对天主教。只要是外来的,他们都反对。支持这个党的人文化水平一般比较低下,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什么都不知道党”。但这个党迅速吸引了大量平民百姓,所以迅速成长为美国的主要党派。
这两个党都来自北方,他们渐渐融合成了一个新的党——“共和党”。共和党融合了“自由土壤党”废奴的观点,又吸取了“什么都不知道党”的民粹主义。这个党和过去的辉格党、民主党完全不同,它毫不妥协,毫不后退。林肯此时还是共和党的议员,他在一次党代会上演讲说:
“一个分裂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可能永远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我不希望联邦瓦解掉,我也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了,但我就是不能让这个房子分裂。”
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要么我们停止奴隶制的传播,在人民的支持下让奴隶制完全灭绝。要么一起搞奴隶制,不论南北,不论东西。”

尽管共和党是个激进的政党,但是林肯还算是这群“激进分子”里面的温和派。共和党的出现让南方敏感的神经终于无法忍受。就在1860年的选举里,南方甚至故意在选票上抹去了林肯。这一年的选举,北方几乎所有的州都投给了林肯,而南方没有一个州支持林肯,要么投给了支持奴隶制的布雷肯里奇(Breckenridge),要么投给对奴隶制避而不谈的贝尔(Bell)。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林肯竟然赢得了竞选。
建立邦联
林肯当选的当天晚上,南方佐治亚州的萨凡纳(Savannah)直接出现了暴动,大量白人聚集在城市广场,呼吁佐治亚脱离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几十年来曾经多次尝试过独立,这次直接首当其冲地举起独立大旗。这两个州在美国建国的时候就是根深蒂固的蓄奴州,在它们的带领下,密西西比、佛罗里达、阿拉巴马、路易斯安纳、德克萨斯全部独立。美国这个国家面临全面瓦解。
这些州独立的过程看起来很民主。它们先举行了代表大会,然后投票决定是不是独立。但是,这些代表们基本都是大奴隶主,整个代表大会没有一个代表是黑奴。
一定要注意,不是所有蓄奴州都在林肯赢得竞选的时候立刻选择独立。只有最南边的七个州反应最激烈。与此同时,北方的八个蓄奴州还在犹豫和观望。

北方的美国政府希望观望的蓄奴州不要独立,而南方独立出来的七个州希望另外八个州加入这次独立热潮。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谁都不愿意先动武。美国总统没有立刻派兵收复这些州,南方也没有立刻对北方宣战。两方都在等,等中间的八个蓄奴州选边站队。
在等待的过程中,北方人正在激烈地讨论南方人有没有权力独立出去。美国没有“反分裂国家法”,宪法并没有规定各州能不能独立,甚至没有说美国这个联邦应不应该永远存在下去。但是宪法也没说各州有独立的权力。让不让独立,这是一个宪法的漏洞。
北方的政客陷入了分裂,有的说既然宪法没说,那么南方独立就是合法的。一些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甚至很乐于看到南方的独立,因为这样美国就更“纯洁”了。因为这帮拥护奴隶制的州一走,美国终于可以废除奴隶制了。也有人认为,如果每个州都可以独立,那么联邦就解散了。独立就意味着解散联邦,而宪法是为了维护联邦存在的。这么说,独立就是违宪的。
不过林肯没有从宪法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从国家的角度看独立的合法性。
林肯认为美国是先有国,后有法。1776年美国独立,美国这个国家诞生。那时候宪法等于独立宣言,根本不是真正的宪法。1787年费城搞了个制宪会议,补充了很多修正案。从此以后,美国才算有了成型的宪法。
既然“国”先于“法”,那么“国”就大于“法”,“法”就应该服务于“国”。美国的国体是联邦制,各州的联合是美国的国之根本。南方独立不管违不违法,它至少背叛了祖国。
美国的州能不能独立出去,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这就是为什么加州、德州动不动就嚷嚷着要独立出去。

就在北方唇枪舌战的时候,南方正在紧锣密鼓地建国。
佐治亚的参议员通布斯(Robert Toombs)兴奋地在参议院宣布:
“先生们,美利坚合众国,解散啦!你们将看到闪着光的刺刀,将听到士兵们行军的脚步。士兵们会从首都华盛顿行军到格兰德河(美国南部边界)。这是个多么赏心悦目的场景啊!……(你们北方人)来打我们吧!佐治亚已经在战争的道路上了。我们早就准备好了。说我们叛国?得了吧!”
南方独立的七个州组建了一个“邦联”,它的正式称号是“美利坚邦联国”(The Confederate State of America),简称CSA。北方叫联邦,南方叫邦联。这两个词看着容易混淆,所以我们换一种说法。林肯的政府我们叫它北方政府,脱离出来的我们管它叫南方政府。联邦军统称为北军,邦联军统称为南军。
南方政府为了吸引另外八个正在观望的蓄奴州加入,也起草了一个宪法。这个宪法基本和北方的宪法一样,但是规定了奴隶制乃国之根本。除此以外,南方宪法规定总统六年一换,不许连任。
南方的体制基本上和北方一样,也有国会、法院和政府。他们甚至搞了个“小白宫”。最开始小白宫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弗吉尼亚州加入南方以后,小白宫就挪到了弗吉尼亚的里士满。里士满这个小白宫本来是个私宅,它暂时租给南方政府充当总统府。两个小白宫都是白色的建筑,似乎在和北方政府唱对台戏。


南方选了一个总统叫做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此人在美墨战争中就带兵打过仗,后来当过美国的战争部长(那个时候国防部叫做战争部)。杰斐逊·戴维斯是个根正苗红的奴隶主,战争爆发前他有113个奴隶,政治非常合格。戴维斯还当过密西西比州的众议员,早在那个时候他就支持南方独立。
戴维斯当时希望自己可以当密西西比州的民兵统帅,但是他收到了通布斯的来信。通布斯说,上面都决定好了,由你来做南方总统。他老婆后来回忆说,戴维斯得知自己被推举为总统,脸上的表情就像刚刚被判了死刑一样。
戴维斯很明白,南方如果独立失败了,自己就是背叛祖国,是要上绞刑架的。

不过他的副总统倒是很兴奋。
亚历山大·史蒂芬斯(Alexander H. Stephens)是佐治亚州的众议员。南方独立后他被推举为副总统。南方独立时,史蒂芬斯发表了著名的“基石演讲”。他在演讲中说:
“我们新政府的基石,是一个伟大的真理——黑人劣于白人。奴隶制让劣等种族服从高等种族,奴隶制才是自然的,奴隶制才是人类的常态。”

亚历山大·史蒂芬斯这个演讲并不是独特的,每个独立的州都清楚自己为什么独立。
密西西比州代表大会上,宣称:“我们的立场完全基于奴隶制。奴隶制代表世界上最伟大的利益!”北卡罗来纳州代表大会宣称:“(我们的独立)完全因为北方废奴州对奴隶制的恶意。”
无论如何粉饰,南方的独立最大的原因是维护奴隶制、扩大奴隶制。奴隶制是南方政府的精神内核,不是什么所谓的“州权”,也不是什么“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不是什么“捍卫自己的传统”。只要奴隶制有一丁点被废除的可能性,南方就永远不会主动回归美国。
北方(包括林肯)一直幻想着南方会回心转意,回归美国这个大家庭。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炮火已经在萨姆特堡打响了。
南北战争的第一枪
说来奇怪,南北战争的第一枪,居然是南方打响的。
美国联邦军队在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各种驻地和堡垒。南方独立后,这些堡垒里的士兵,大多数都撤回了北方。然而只有一个堡垒没有撤军,这就是萨姆特堡。

萨姆特堡其实是一个人工岛,它坐落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海岸上。堡垒的正中心竖立着一杆美国国旗。
这个岛对南方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威胁到南方重镇查尔斯顿(Charleston)。这个堡戳在这儿,西边的查尔斯顿就运不出货。

上图中间那个小蓝点就是萨姆特堡。西北方向那个半岛就是南方重镇查尔斯顿。萨姆特堡要是在海峡把大炮给架上,谁也别想从查尔斯顿出海。
南卡罗来纳州独立的时候,这个堡垒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甚至还没有建完。林肯的前一任总统布坎南进行了一次大裁军,结果萨姆特堡只有半数的火炮,内部设施多半都不能用。
南卡罗来纳州独立以后,负责驻守这个堡垒的将军是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安德森收拢了周围几个堡垒的士兵,集中在萨姆特堡准备防御战。然而萨姆特堡没有事先囤积食品和弹药,安德森和士兵们在这座孤岛上坚持不了多久。
北方政府试图用民船给萨姆特堡运送食品,结果受到了南方的阻拦。南卡的州长命令萨姆特堡的守军投降,然而安德森不为所动。南卡于是派P.G.T·博雷加德(P. G. T. Beauregard)将军领兵前去劝降,然而安德森仍然拒绝。
于是南军开炮了。

负责进攻萨姆特堡的博雷加德毕业于西点军校。博雷加德在学校学习优异,他的老师甚至请他在西点再多待上一年,把他聘为了助教。这位挽留博雷加德的老师,就是罗伯特·安德森。此时在萨姆特堡里弹尽粮绝的安德森,一定想不到自己最喜爱的学生会向自己开炮。
博雷加德对萨姆特堡的炮击持续了整整34个小时。第二天,安德森向自己曾经的助教写信投降。

虽然萨姆特堡之战没有任何伤亡,它还是让北方团结了起来。
废奴主义者们改变了过去的态度。他们无法忍受这些奴隶主们背叛了国家,对美国不宣而战。不支持废奴的北方人得知消息后也震怒了起来:南军竟然向美军开炮,向美国开炮,向美国国旗开炮。
萨姆特堡的陷落,让北方人的和平幻想化为泡影。
北方的民众被彻底激怒了,“夺回萨姆特堡”成为了民众的口号。林肯呼吁北方民众志愿入伍,他希望志愿军可以达到七万五千人。16天内,仅是俄亥俄州就有七万五千人报名参战。有的是镇长带着镇里的青壮年,有的是大学老师带着班上的学生,有的是民兵组织自愿加入联邦军,甚至还有纽约的黑社会(Bowery Boys)。南方也动员了起来,戴维斯总统开始强制征兵征粮,南方的民兵们也蓄势待发。
南北双方已经准备大打一场了,然而还有八个蓄奴州正在观望。这几个州谁会加入北方,谁会加入南方?南北双方的战略又各是什么呢?
我们下一篇见分晓。

参考资料
[1]The Civil War, A Visual History, Smithsonian, DK
[2]The West Point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3]A littl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James West Davidso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