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海泡沫的笔记
------------------完全不重要的背景----------------------------
英国不同于欧洲大陆国家,岛国的地理位置和重商主义的兴起、促成了对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和美洲贵金属的流通的需求,海权对英国极其重要。英国开始发展海军,将荷兰和西班牙作为英国的敌人。
但英国王室的财政不足以支持军备。伊丽莎白对西班牙战争积累的债务由詹姆斯继承,并且后者在位时期进一步扩张,1606年债务规模达到约55万英镑,到1619年已经上升至80万英镑。
为了支付债务等,王室被迫大量出售土地,导致土地存量减少。伊丽莎白一世出售了价值超过80万英镑的皇家土地,詹姆斯一世仍然不得不出售价值77.5万英镑的土地。查理一世继位后被迫再卖出价值65万英镑的土地。王室土地的出售进一步削弱了王室政府的财政基础。
詹姆斯一世加征强征税使关税收入得以增加,英国大关税的包税收入在1604至1625年由112 400英镑上涨到了160 000英镑。但在1619至1623年的和平时期,英国海军的开支总额为152 075英镑14先令2便士,年均为3万英镑左右。关税收入与海军支出之间相差悬殊
议会筹款:1625年为两项补助金,合计14万镑。1628年为五项补助金,合计30万镑。1626年的30万镑拨款因议会解散而未通过。
议会拨付的款项远远无法支持英国的国际战争,例如在1626年3月21日柯克便估计战争所需资金为1067211英镑。
财政之所以入不敷出,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因素:其一,16世纪价格革命余波未消,物价飞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国王的开支相应急剧增加。其二,议会批准给国王的税收收入不断减少。议会虽然批准国王拥有“1/15和1/10”税和“补助金”等税收收入,但由于严重偷税现象,这些税收逐渐丧失了财政价值。其三,为应付财政支出,国王不得不大量出售王室领地,相关收入随之减少。其四,宫廷开支急剧增加,仅詹姆士一世即位之初,就为自己、王后和3个孩子各建了一个王廷,王廷每年的食物开支就达8万英镑。
1628年:王室向议会提议建造20艘战舰。
1631年:英国进一步计划用5年建造12艘战舰。
1634年,发行“船税”。国王宣称新建的舰队将会用来打击荷兰人以保护英国的商业,与旧敌西班牙结盟而且坚信富庶的西班牙将会为这些开支报销。结果到头来,西班牙的财政援助成为空想,国王与贵族发生冲突,在1649被断头台。
在与国王的冲突中,议会和革命派都感到王朝早期的财政措施的确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而在1643年,议会开始征收消费税和“月课”两种新税。所谓消费税,即对食品、特定的进出口商品和国内制造品征收的税种,并从此成为英国财政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所谓“月课”,即仿照“船税”而征收的土地和财产税,1649以后,贵族为了保护贸易航线和控制英吉利海峡打造了一支主力作战舰队,配有当时世界最好的舰船与船员,后期在地中海和加勒比取得利益。
------------------不太重要的背景----------------------------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针对荷兰商人的《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英国的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英国殖民地时,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即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航海条例》严重打击了荷兰商人的对英贸易,英荷矛盾激化。
1652年,荷兰发动第一次英荷战争
1665年,英荷两国争夺殖民地矛盾又发生了第二次英荷战争
因为战争军费,英国开征或增加了税收。1665年二次英荷战争时,议会批准了总额为247.75万镑的税款,命名为“国王的援助”,课征期为3年。税收课征的缘由是为满足建立海军的财政支出需要,税额应由各郡分摊。后来议会又批准了“额外补助金”“遣散军队补助金”等。
新开了炉灶税。第二次英荷战争之前,国外说服议会于1662年5月19日开征炉灶税。炉灶税给国王带来巨额的收入,战争期间大概每年有11万镑到14万镑不等的收入。
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32万镑的价格将隔着海峡的飞地,敦刻尔克,卖给法国,又以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为条件从路易十四那里得到一些援助金。当时荷兰和英国都是新教国家,而法国则是天主教国家。当时教派冲突极其激烈,信奉新教的英国议会对国王查理二世与法王路易十四进行勾结,阴谋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做法保持极大警惕。后两场勾结路易十四的对荷战争,尤其第三次对荷战争,很难得到议会的支持。
1667年再次批准开征人头税。英国前次在1660年开征,根据身份等级职业财产等课征。1667年的人头税依旧按照社会等级或职业征税,但税率是1660年的一半。对于不需按社会等级、职业或职位课税者,每人需要缴纳1先令的人头税。此次为筹集对荷战争费用而征收的人头税总计达24.6万镑。
1672年,查理二世得到路易十四40万镑的贿赂后,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一支荷兰的商船队,引发第三次英荷战争。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的勾结增加了英国议会和公众的警惕和不满,查理二世更不容易获得议会支持的拨款。
在战时,查理二世向其他金融家借款,会发行一种木质符契和偿债指示书。木质符契相当于今天的收条,偿债指示书则保证在偿还本金之前,按6%的年利率每半年支付贷款利息。偿债指示书可以转让,并按登记的顺序偿还。算是英国最早的能够转让的付息短期证券。此外,英国海军部门还发行了在购入物资时替代现金使用的支付指示书(实际上就是借条),此指示书带有利息且可以转让,这个是最早的部门债券。
*查理二世通过这种方式举借了大量债务,但得不到议会的支持和担保,无力偿付,终于发生了1672年的债务违约事件。那年,查理二世宣布停止偿付一切债务的本息,总值达130多万镑。
*没有足额担保的债务会形成泡沫,查理以个人信用或者短期的临时税收的借债是没有还本付息保证的.
------------------伴随着债务的开始----------------------------
1685年查理二世无嗣而亡,有军队资历的詹姆士二世继承王位。詹姆士二世信仰天主教,但当时议会主要是新教。詹姆士二世即位当年即以铁腕手段成功平叛,且因为拒绝债务继承和宗教教派问题关停议会。
1687年,詹姆士解散议会。
1688年6月20日,詹姆士得子。其信仰新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英国议会邀请,于11月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
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士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威廉同意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要求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议会获得英国的立法权,司法权,和税收权。
1689年,法国路易十四支持流亡的詹姆士二世,发起英法九年战争。
光荣革命后政治上的变革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增强了政府的信用。1688年之后政治制度上的变革让国家财政不再由国王一人负责,从而为国家借贷制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议会通过的《税收法案》中明确规定:税收收入可以通过借款的形式提前使用;国债投资者可以事先知道政府会用哪些资金偿还他们的债务;如果该项税收收入不足以偿还所有的债务,那么将会通过整合基金而不是将债务转由其他税收偿还,或者议会将会通过一个《赤字法案》(Deficiency Act)筹集资金以偿还债务。
1689年英法战争后,英国支出急剧上升,1688年之前,英国的公共开支每年从未超过200万英镑,但从1688年到1702年,国家每年的开支在500万到600万英镑之间。
急剧膨胀的战争开支远远超过国家财政收入,英国不得不大举借债。但起初*议会并不同意另开新税,威廉三世只能凭借存量税收做短期借款, 一方面以个人名义四处举债,*某些贷款利息甚至高达30%;另一方面以政府的名义发行债券,但利率综合下来也高达14~15%。政府通过向债权人发行符契、海军券、军需券来抵押当年的税收收入,当税收收入流入国库后,债权人就可以凭着这些期票进行兑换,从而获取他们的本金及利息。当收入不能应对开支,赤字增长时,短期债务就会积压下来,时至1693年,短期债务接近600万英镑 。
*议会在光荣革命获得皇室的财权,终将为自身谋取利益。 议会由经商群体的辉格党和地主群体的托利党把持, 议题的本质是面对刚性的国家开支,讨论谁去买单。而新增的税务,往往是针对议会里既得利益的贵族群体,因此不易通过。
*最早时期,借贷是无偿的慈善之举,而利息是未能按时偿还产生的罚金. 而后利息可以在借贷开始时同时收取, 最终利率被认为是承担借贷本金无法偿还风险的补偿. 但是,多年的利息也无法弥补本金全额损失,仅能作为风险衡量的标准.而30%的利率的债务已经如垃圾债一般,这种本金借出去就没得回来了.
1692年,辉格党占优的议会同意征收土地税,这种税本来是在所有的货币、货物、商号及土地的收益上征收的,但很快改为 仅在土地的收益上征收。战时税率为每镑4先令 (税率为20%)。*土地税和税率需要每年征得议会的同意。此后土地税的税率,在每镑1先令、2先令、3先令和4先令间轮回变换,战时多提高到每镑4先令,平时则下调。土地税占当时税收的一半以上。作为土地税的补充,还有印花税、窗户税等杂税。主要的间接税为关税和消费税。
托利党因为土地税,利益受到影响: 当作物行情很好的时候,税收成本可以转给土地的承租者,但在作物产量丰收的年份,承租者没有足够收入去承担被转嫁的税收成本,托利党作为地主必须补足国家刚性的税额.
*托利党一直在尝试减少需要缴纳的土地税
------------------年金,彩票和国债----------------------------
Annual Tontines
实际上,只靠税收是无法保证战争的需要的,同年,议会考虑以议会税收为担保进行长期借款。议会表明:“下的支出十分巨大,但那是必要的,我们希望以对陛下臣民(议会自己)来说最不会造成负担的方法来提供这一笔支出。”在1693年通过的法案中,议会从消费税收入中拨出酒类商品的部分,以为期99年的税款为抵押,发布年金(Annual Tontines),计划借到100万英镑。议会任命了一个由10名成员组成的议会委员会,就以议会税收为借款利息的信用担保、举借长期借款的用途等作出调查。此长期借款自1693年起筹措,到1698年时总共借得690万镑。
年金以10%利率发行,将投资者按年龄分组,年长者获得较多利息.同一组内若有人寿终,余下的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组内没有投资者在世的时候,停止付息.而本金,永不退还.
起初, 人们只认购了10.8万英镑,远低于计划发行的100万英镑。在1693年和1694年,为了填补年金的缺口,共发行了89万英镑的终身年金,认购者每年都会获得14%的利息。终身年金是从认购者购买年金的那一年开始,债务方每年都要向其支付利息,直至债务持有人去世(持有人不一定是购买人)。如果一份年金由两人共享,那么两名认购者中只要一人还在世,政府就会继续偿还利息。还有一种是有时间期限的年金,这种年金是在固定的时间里支付利息。政府在1694年通过发行2人、3人共享的年金又筹得了30万英镑,后来政府通过将年金持有者的终身年金转换成为期96年的有期年金又获得了669604英镑的资金。在威廉三世及安妮女王时期,常会以有期年金的方式借入巨额借款,期限有长有短。在安妮女王时期曾以终身年金以及32年、89年、96年和99年的有期年金借到款项。在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通过各种类型的年金总共获得了1040万英镑的借贷收入。
虽然可以流转,但年金很难转让给第三方,尤其是终身年金,年金的价值主要根据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而定。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年金转让过程中,流转双方要到财政署登记,这是一个极其繁琐并且容易出错的过程。它的非流动性是一个大问题,购买年金的方式将钱借给政府后,很难立即兑现。
Million Adventure
1964年,政府进口盐增加的关税作为抵押, 限制了私人的彩票并通过发行彩票式样的国债来向公众借款,彩票的面额很小(10英镑或100英镑),奖金的支付期限可以延续很多年,比如1694年发行百万彩票(Million Adventure)规定,只要购买,那么在接下来的16年里每年都会获得1英镑的红利。如果彩票中奖,那么彩票的持有人每年就会获得10英镑,最高奖金可达100英镑。百万彩票成功地为政府筹得100万英镑的资金,但1697年的麦芽彩票(Mart Lottery)却失败了,此后直到1710年政府再也没有发行过彩票,直到1711年和1712年因为当时经济处于低迷阶段再次使用,从1695年到1711年,政府为百万彩票花费了237.5万英镑。后有人计算,彩票的利率大约是11.5%,是很昂贵的融资手段. 与年金一样,彩票也不可流通,购买者很难将它们转让给其他人。
融资方持续搞金融创新,因为一方面,他们想能够持续的借到不必还的钱, 另一方面,投资方只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直接融资很困难.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1694年,对抗法国的“九年战争”已经打了5年,英国每年开支由200万英镑上升到500万英镑至600万英镑,政府的财力见底。威廉三世直接承认:“若再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我的海军将全军覆没,英国对法国的战争将失败,而我将逃亡到印度。”议会中的托利党被持续收土地税,他们指责辉格党没有为战争出资.
在此时,William Paterson和John Houblon 爵士成立了“英格兰银行”,并组织了与英国政府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 英格兰银行帮助英国政府筹措120万英镑,长期借给政府。政府为这120万英镑每年支付8%的利息,以及支付额外4000英镑的费用。为保证政府有能力支付利息,划定吨位税和新物品等税收作为担保。允许英格兰银行可以发行等额的(120万英镑)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券”与其他金融机构(比如金匠)的不同——政府承认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可以用于支付政府税款。于是英格兰银行,发行3%利率的随时可兑银行券在社会募资,转手8%利率贷给英国政府作为军费. 作为英国政府,募资利率成本降到8%. 对于社会资本,认为即使路易十四获胜,英格兰银行可以留存下来且英格兰银行提供随时全额可兑服务,流动性很好,原意3%利率进行投资. 作为英格兰银行,相当于120万英镑买断税收,每年套息5%. 由英格兰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建立起来.
1696年,托利党也跟着成立了土地银行,抵押盐税,开始土地担保融资. 但被英格兰银行的垄断条款阻挠,任何与英格兰银行有联系的人都被阻止投资土地银行,这显然减少了土地银行的认购资本金,土地银行没有成功.
同年借鉴英格兰银行记名支票成功经验,财政大臣蒙塔古于1696年第一次以券的形式发行国债150万镑,利率为4.5%,可以向财政部即期兑现。此次发行并不成功,募集到的金额不到一成。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合伙用自己的财产认购了这次国库券。次年,*增加了土地税作为抵押,国库券开始在市场流通, 3%的利率卖给投资者. 因为融资成功,英格兰银行获得了国库银行的职能,各类税收通过该银行收缴. 此时英国政府的借贷成本降至4.5%
*土地不能带走,所以土地税的收益稳定,以此形成了支撑国库券的信用。国库券以土地税收入作抵押,英格兰银行接下了国库券销售的风险,加价慢慢消化把债务风险分销给投资人。 本质是,英格兰银行一次性买下了到期前所有的土地税收入,成为了税收的承包商。(息差也不算是躺赚的…如果路易十四赢了,这些债务风险将由英格兰银行承担)
-------------------债务风险的积聚----------------------------
1694年之后,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英国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再次出现利率高且随时到期的短期债务累积。 政府新发行了海军和军需的部门债,虽然此类赤字预算或短期基金债务,会要求提高现有的税率或者征收新的税种,但此类税收并非恒久税。战争结束,国债余额是战前的32倍,英国税收上升30%但是有60%的税被用来还本付息。而短期债务不能得到足额偿还,仅能展期。
17世纪末18世纪初,大部分新税(如土地税、麦芽税、吨税、磅税等)年限为5年左右。这种短期税收所得根本不够支付借款的本金及利息,于是政府通过延长税收年限,来弥补此项缺额。1697年,即将到期的课税年限被延至1706年8月1日,以弥补它们税额的不足。1711年,上述这些税收被定为永久课征,收入用于偿还南海公司当年借给政府的贷款利息。
随着债务利率的降低,借新还旧和成立偿债基金成为可能。在18世纪初,由于政府与贸易公司之间的债务利息从6%降到5%,这使得政府在债务转换过程中每年可以节省32.6万英镑的开支以用于偿还其他债务,这笔节省下来的钱被称作是“偿债基金”。此后,英国通过降低债务利息进一步增加了偿债基金的数额。例如在1717年,英国政府以4%和3%的利息举借了650万英镑的新债,通过偿债基金偿还了需要支付5%甚至更高利息的旧债1280万英镑。
在低息周期进行借新还旧,恒久税会产生盈余。政府用盈余成立了偿债基金,加强了自身的信用,避免进一步的利率上升,有利于下一轮的借新还旧。

市场虽然因为政府担保和不停展期的操作而犯了错误,把没有恒久税支撑的的短期债务当做长期国债,但是,市场终究会发现种种端倪,发现风险而提高利率,低利率周期终会结束。
各种征兆:
1.债务开始违约-1672年,没有恒久税支撑的国王私债和部门债出现违约(这里个人认为事件是1696年7月13日,威廉三世违约,拒绝偿还一笔8万英镑的债务。英格兰银行虽然没有表示不兑付国债,但王室马上下令,不允许法院在7月14日受理诉讼英格兰银行的所有案件。此事导致英格兰银行券大幅贬值,次年,英格兰银行扩股,同时获准特许权延期至1710年且获得了王室1670万英镑债务特准权,平息了风波。1672年虽然有债务遗留,但是光荣革命成功多年,议会不去找补有点奇怪,暂时没找到太多数据,待以后补充证实)
2.债务没有货币化-国债余额上升,但是没有通货膨胀。(没有通胀说明债务没有通过商品市场平摊到全国,暂时积压在资产端)1696年1月英国议会颁布重铸硬币法令,面值550万镑的旧硬币被收缴,重新铸成270万镑分量充足的硬币。这虽然使英国政府的信用上升,但并未解决硬币短缺问题。而同一时刻随着英国国债制度的成功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建立,可流通的政府债券以及各种纸制信贷工具逐渐得到了更多的采用,英国的国家债券迅速变成真正的辅币。因为新币的集中兑换,英格兰银行一度遭到挤兑。
3.恒久税出现波动-在英国过半税收依赖土地税的背景下,因为托利党持续争夺议会席位,并主张削减土地税,土地税从战时的20%削减至平日的10%
4.支撑国库券的土地税收入产生了波动,投资人开始担忧出现了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风险。
5.因为土地的重税,愿意成为地主的土地卖家数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
6.因为担忧国债的风险上升(税收盈余减少,税率变动),投资人开始抛售国债或者需要更高的利率才愿意接纳债务风险。 利率上升导致应该债务无法用可控的利息成本续借,借新还旧玩不动了。债务出现更多的违约。
7.证券市场开始兴旺,股票因其流通性和高收益在当时备受青睐。当时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这几家有特许状的贸易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人们被其收益前景吸引购买股票,参与分红。
以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为首,先后开始把法律规定必须归还的国债债权,换成盈亏自负的股份所有权。
------------------化债与股市的泡沫----------------------------
在1688年,英国还没出现有组织的证券市场,当时仅有14支股票,且除了东印度公司以外,大都体量较小。但光荣革命之后,股票市场开始活跃,私人债券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
1695年,近百家股份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发行了大量的股票和债券,将除商人之外其他社会阶层的闲散资金都吸纳进来,并投放到海外贸易之中。
1698年,由约翰·卡斯塔因倡导的英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就诞生于伦敦柴思的乔纳森咖啡馆内。为此,他发行了名为“交易所与其他事项过程”的股票与商品价格清单,并通过股份的形式挂牌交易。由此集资活动产生的公司命名为特许公司,由英国王室颁发特许状,授予其在经济、政治及法律上的权利。
在这一基础上,伦敦开始了早期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活动,在17世纪90年代初,这些证券平均每年的交易量约为30万英镑;1700年,交易量增加到平均每年340万英镑;到了1710年,平均每年交易量为1100万英镑。在南海泡沫危机之后,证券交易才有所下降 。
1702年安妮女王上台执政。安妮女王更倾向于重用托利党人,辉格党日渐势微。安妮女王在位期间,英国一直处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中,军费消耗巨大,国库负担过重。托利党一直想让英格兰银行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更多的国债,但一直遭到辉格党拒绝。恰逢有人提出垄断贸易权并承接政府债务的设想,主要把持朝政的托利党自己成立公司,承购国债。1711年成立南海公司。因为帮助政府有效融资千万英镑,南海公司迅速成长。
三大化债平台中,英格兰银行因为遭到多次挤兑,变得相对低调。 英格兰银行没有把部门债等短期债入表,仅使用影子银行不断展期。主要营收还是来自承销国库券,有机会就出表部门债剥离风险。
1. 英格兰银行持有很多南海公司的股票。
2. 英格兰银行也向南海公司及其相关公司提供借款服务,以赚取利息。
3. 英格兰银行与南海公司的股东存在交叉持股。
4. 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也有在南海公司担任董事。
5.1720年2月,英格兰银行评估风险,对南海公司进行抽贷和撤资,并且拒绝南海公司的求助申明不会注资和购买股票。
东印度公司由一群商人创建于1600年,当年获得了伊丽莎白女王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21年的贸易专利许可。之后一路发展,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到1689年为止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国家”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着金奈和孟买的统治,拥有可怕的和有威胁性的军事力量。
1698年国会通过法律建立了一个平行的“东印度公司”(官方名字为“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这个公司拥有国家保障的二百万英镑的资金。但旧公司很快就购买了新公司的股份,在新公司中占据了多数。两个公司于1702年合并,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万英镑,作为交换获得了此后三年的独一特权。这个合并公司的全名为“英格兰商人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
1720年英国15%的进口来自印度,几乎所有进口通过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获得了殖民地排他性贸易权,然后在外掠夺财富,同时向英政府提供低吸长期贷款用于偿还国债。对于英政府而言,与其设立新的税收通过贸易赚钱偿还国债,不如把特权卖给一个巨头,让巨头去掠夺得利,自己能可以低成本的融资。
1711年,英政府的负债超过了900万英镑,丹尼尔笛福向托利党提议成立南海公司,获得南美,加勒比海的排他性贸易权,同时低息长期借款给英政府。南海公司成立之初,将947万英镑的国债转换为南海公司股票,并由政府支付6%的利息;同时,政府以葡萄酒、醋、烟草、东印度公司货物、丝织品、鲸须及其他商品的关税作担保。《南海法案》很快在两院通过并签署生效。国债转换为等额的南海公司股票,每股面值100英镑。 并许可他们享有南海贸易的垄断权。
原先无法偿还的国王私债和部门债的债券被换成南海公司股票,这些人也就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他们与政府的债权、债务关系解除。南海公司则代替他们成为政府的债权人,政府为此每年向公司支付6%的债务利息以及管理费。国债转换改变了原有的债务关系,政府仍需继续偿债但负担减轻,且省去了管理之繁。南海公司作为政府最大的债权人获得从事南海贸易的垄断权,并可通过南海生意的利润回报其股东。南海公司以替政府减轻债务负担为代价换取南美洲的商业垄断权。当时的宣传册向公众全面地叙述了西属南美的历史、地理和丰饶的物产,提及:“贵金属矿在智利和秘鲁海岸是如此的丰富。”然而,南美洲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不可能轻易将贸易利益让与他人。英国、西班牙两国政府的协议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英国商船要使用西班牙在南美的港口设施,需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南海方案获利的前途渺茫。
1716年约翰·劳(John Law)在法国建立通用银行,其金融业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次年他重组了一家实际已倒闭的密西西比公司。公司将法国政府的国债转换为公司股票,并以在北美殖民地的土地投资为开发项目吸引投资者,发行股票。1719年至1720年初,密西西比项目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股票价格以惊人的倍数增长,公司收获了丰厚的利润,而此时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南海公司。
1719年,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发表,描述了鲁滨逊独自漂流至无人荒岛,依靠勤奋和智慧生存下来,最后衣锦还乡的故事。 鲁滨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成为中小资产阶级和新富阶层的偶像,被热捧(大资本家,地主,和贵族是不太感冒的)。后期这些人积极投资了股票等市场。在伦敦证券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是股份公司特别是三大股份公司的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发行的国债,股票投资风险最大,但收益相对来说也最高,因此投资者大多都是伦敦的商人和金融家。例如“1730年拥有东印度公司股票达1万英镑以上者仅47人,其中除3名贵族,1名医生,1名未婚老妇女和1名有钱的寡妇外,大部分持股人为伦敦的职业金融家”。
1719年末,政府还有更为沉重的债务有待偿清,其总额达3100万英镑。部分债务因为约定不许赎回导致政府必须高息支出。政府很希望能以相对小的代价偿还债务,减轻负担。 南海公司与政府就此展开了协商,1720年1月28日南海为这次国债转化特权出价约757万英镑。当天政府接受了南海公司的方案,南海股价立即从129上涨到160英镑。
南海公司计划的核心就是靠发行股票、转换国债并获取政府支付的利息而获利。这与该公司成立以来历次转化国债的经营思路是一致的,不过这次的数量异常庞大,相应的,代价和风险也异常庞大。股票发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货币认购,即投资人以货币购买公司股票。这类股票发行对公司至为关键。(公司没有什么海外贸易利润,用来分红的“利润”来自固定债务利息外,主要就来自新股东的投资。新股东的投入是公司和老股东利润。而且公司这次要向政府支付巨额款项,唯有使股价显著高于面值才能应付这些支出并获取利润,公司追求以高于100英镑的价格出售面值100英镑的股票)另一种是债券认购,即原国债持有人以各种国债债券兑换股票。公司以新股收购1719年和1710年发行的6厘利息,32年期的国债。通过这种形式公司将完成国债转换项目,国债的债务关系发生转变。1720年4月到8月,南海公司共发行了4次货币认购的股票,2次债券认股。最后以年息11.5倍的价格收完了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以外的存量国债。
为了刺激投资,南海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欺诈)手段。其一,股票认购款分期偿付,而不是一次性付清。分期付款减轻了购股压力,大大刺激了购买。其二,向投资者提供贷款用于购买股票。投机者可以贷款购股,然后转手获利。这等于投资者即使手头无钱,也可投机获利。购买股票变得更具诱惑力。其三,故意拖延发放购股凭证。投资人在认购股票后不能及时得到收据,也就不可能转手出售,通过这种方式限制了二级市场的供给,人为地制造供小于求的形势,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其四,公司不断宣布分红,让投资者确信前景诱人。其五,以回购股票的方式暗中操纵市场。南海董事们派出代理人大量回购股票以抬高股价,直至止跌回升。公司多次使用这种手段操纵股市。其六,制造和传播有利于股价上涨的谣言。第一次认购前公司就散布消息说:英国要与西班牙签订条约,后者将允许英国自由从事与西属南美殖民地的贸易,南美的矿产将带给英国遍地白银 。

------------------泡沫的覆灭----------------------------
同一时期在证券市场与南海公司同时股价膨胀的公司约有200家,大部分是非法的皮包公司。南海公司认为,公众投资那些小泡沫公司,势必挤占了流向南海公司的资本,不利于自己的股票维持高价。于是就极力鼓动一些议员提案禁止任意组建股份公司,结果导致于6月11日签署生效了《泡沫法案》,仅有国会法案和皇家特许的公司可以合法以股票形式募资,买卖非法募资公司的股票将被处以高额罚款。此后,南海公司又多次敦促政府实施该法。7月14日和8月17日,政府连续颁布了两个禁令禁止那些公司。
先后有86家皮包公司被取缔,股价崩盘。被追加保证金催款的投资人为了偿还借贷,开始变现持有的南海公司的股票,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传导了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股票未能承接强大的卖压,开始崩盘。8月26日还卖1000英镑的股票几天后市场跌到820镑。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尽力稳定价格,派出经纪人收购股票,后又宣布分红。然而局势却未得挽转,9月9日的报价下跌到550英镑 。
南海公司曾向英格拉银行求援注资,但是被拒绝。而后英格拉表示仅愿意用15%的市价收南海公司股票,南海公司股价跌破200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1721年2月28日,下院对南海公司进行审判。1721年4月份议会又通过了《南海受害者法》,没收董事的财产以救济事件的受害人没收的财产共计约201.5万英镑。
南海泡沫事件使英国国民对托利党大失信心, 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成为内阁最有权力的人物。在1721年4月,他进一步获委为第一财政大臣、财政大臣、以及下议院领袖三职,由此展开其的首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