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3-11-10 19:22 作者:我爱吃瑜头  | 我要投稿

(这个是我需要的文章没有你们网站不适宜内容申请十分钟后审核通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就是礼与法刑荀子提出治之经礼与刑这是就基本规范种类而言的贾谊认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这是就规范发挥的作用而言的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礼与法共生共存之义。 礼与法发挥的作用不同地位亦有差异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在《唐律疏议》的“名例”序文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德礼更多是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道德的缺陷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安定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唐律疏议》之所以名垂史册乃至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其在立法精神和具体制度上一准乎礼是重要原因之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 在民本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天命鬼神并不能保护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被小邦周推翻这使得继起的西周统治者深切体认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于是明确提出敬天保民宣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五子之歌》中更是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在立法上始终坚持“保民”“养民”“富民”。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宋史·危昭德传》云:“民者邦之命脉欲寿国脉必厚民生。”法典中常见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条款如唐律规定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者错误汇报的要杖七十对不兴修水利毁坏农具毁伐树木庄稼盗野田谷麦等各种不利于民生的行为定罪量刑在司法上突出表现为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唐太宗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唐太宗错斩张蕴古之后反思自己的过错确立起“三五复奏”这一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背后的理念正是民本。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无讼”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以和为贵是最理想的道德境界人们相信讼争的出现是不明道理不遵教化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有耻且格就不会存在讼争作为治理者苟能正人心厚风俗以德化民就能达至天下无讼。 现实中诉讼无可避免甚至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嚣讼健讼之风不绝但无讼的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此风在此理念下治理者宣传教化和息讼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理解并适用法律实现明刑弼教之旨古代司法官员经常会利用诉讼审判之机寓教于判在审判中申明教化讲述道理劝双方息讼止讼如东汉吴祐为胶东相时遇到百姓前来诉讼他首先闭门思过自责德化不力然后开始受理诉讼在审判过程中他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经过摆事实讲道理争取和解结案其效果是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人怀而不欺以和为贵既是价值上的追求也是达至无讼的方法要求案件处理不能只停留在解决纠纷层面还要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睦。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 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的思想从而定下了传统“德”(“礼”)与“刑”(“罚”)关系的基调西汉借阴阳之学对德主刑辅作了原理上的论证董仲舒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思想要求治国者首先要注重提升整体社会道德移风易俗以德化民为保障教化的推行和道德的实现刑罚又不可或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德刑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德刑的运用上主辅秩序俨然。 慎刑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内在要求古人始终坚信人命至重故对死刑设置了严格的审理复核和执行程序同时对疑罪的处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中提到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传统审理的方式和过程同样凸显了“慎”的特点早在西周审判中就总结出“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即通过观察诉讼当事人的辞令脸色气息听觉眼神来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同时创设了“三刺”(讯群臣群吏万民)三宥(宥不识过失遗忘)三赦”(赦幼弱老耄蠢愚)表明周人秉持理性精神慎重对待司法。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艺文类聚》云:“治国无其法则乱。”商鞅云:“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东汉许慎在解释何为“法”时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直”意在强调法的公正和平等的特点。 实现公正平等要立有良法且良法得到妥当施行平等适用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其建议后成为晋律的内容在晋律影响下北魏北周等王朝纷纷确立援法断罪的制度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还强调罚当其罪而非一味机械征引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之下专门规定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例判牍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要注意罚当其罪: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始终要贯彻平等之义。 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 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制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先秦时期的“三赦”“三宥”之法就是恤刑原则的体现《唐律疏议》中要求凡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及废疾者犯流刑以下之罪做收赎处理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以及笃疾者犯谋反大逆杀人应判死刑的奏请皇帝处置犯了盗罪及杀伤人罪的也用赎法其他犯罪都不论处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即便有死罪也不处刑法律对于老幼病残情况的认定条件都相对宽泛体现了人道主义色彩《大明律》和《大清律例》名例篇都规定了优恤老幼病残的原则对于妇女犯罪同样有一系列矜恤措施。 此外即便犯罪者本身并非鳏寡孤独老幼妇残但刑罚的后果如果关系相关人群的利益也要区别对待例如所犯并非十恶重罪且家中无其他成年男丁祖父母父母老病无人奉养的即便犯罪者当判死刑是否实际执行则必须奏请皇帝批复犯死罪以下者通常都能够被释放养亲传统的恤刑理念在此得以鲜明体现 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为国家强盛社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坚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我没有恶意更没有针对任何人若文章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和文章作者宋龄教授谢谢你们! 并非代他人告知:叶孜 2023.11.10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