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文社科的数据剥去了其背后蕴含的关于人的丰富意涵||《社会建构的邀请》读书笔记

2021-07-12 10:4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一)建构论对人文研究“科学化”的批判

20世纪初,人文科学开始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经验主义盛行。建构论打破了传统科学研究必须用某种“正确方法”进行研究的禁锢,对人文学科效仿经验主义研究进行了批判。

经验主义假设研究的对象已经存在,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准确地测量这些对象。然而,建构论指出,心理问题、犯罪等被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原本”就在那等着人去研究的,而是因为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建构,这种建构让我们以为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真实存在”。也就是说,“对现象的有效测量”不过是以特定的方式建构世界。

经验主义排除个人偏见。好的经验研究意在如实地反映世界,因此科学不能让个人偏见影响,研究者需要和研究对象保持距离。然而,建构论指出,不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带着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如研究侵略或压迫其实是因为这些概念在研究者的文化中有明显的道德意涵。研究者以权威身份将研究对象当成异己进行观测的传统方法需要警惕其中的操纵和误导。

经验主义研究假设事物稳定不变,因而能够通过研究得以对研究对象进行预测、控制。但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大多数的人类行为都是人们共同建构意义及相关行为传统的结果。人的行为具有延展性,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难以进行预测和控制。人文科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继承生物学研究的传统,收集样本,将研究对象置于观察之下,隐含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贬损,研究者将自己放在比研究对象更高的位置上。

经验研究者会将观察结果量化为数据,认为数字系统比语词系统对世界的描摹更为精准。从数字中,我们去除了“好”或“不好”的暗示,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建构论则指出,数字对世界的反映并不比语词充分。例如,死亡人数、犯罪数量等统计数据将有价值的情感(对逝者的哀伤、对威胁的恐惧)抛弃,将一个个事件中的人转移到“场外”。另外,统计数据是专业领域的语言,专业人士拥有对统计数据的使用技巧,大众在接触到关于数字的结论时无法获悉其背后反映的真实意涵建构论不反对使用统计法,只是需要考虑何时何地对哪些人有价值。

经验研究追求某一确定的答案,好的科学研究被认为是能将大量的复杂意见置换成唯一清晰的真理。而建构论则认为,每一种语词、图表或图画都同时具有优势和局限,两性的划分有助于达成一些目标但也会因为性别期待而限制了人的灵活行动。在建构论中,研究的目的是价值为导向的解释。

建构主义的意图不是在与建立某种真理而让所有的竞争议题保持沉默,而是希望所有的知识传统都能够提供有益的见解。所以,建构主义只是分析了传统经验主义的一些假设,而不是规定什么样的方法、视角应该被采纳。

(二)混合研究方法的出现

经验主义的方法遭到批判,于是出现了混合方法的研究。混合方法的研究弥补了数值无法反映的现象,将“定量”和“定性”结合,不仅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还有对个人经验的倾听。在对经验的倾听中,我们避免了将人简单地降格为数字的倾向。例如,早期的社会支持研究采用一个人有多少亲戚、朋友之类的数据作为标准化测量的指标,而后来,通过技巧性访谈,研究者发现了关系数量、情感支持、行动支持等更深入的社会支持结构。

研究方法的第二个转变体现在民族志的变化。很多学者对其他文化很感兴趣,例如人类学研究让研究者参与到所研究群体的生活,随后写出关于该文化的翔实报告。然而这种让研究对象置于被观察位置的方法可能无法获取关于该文化的信息,且赛义德还指出,对他人文明的研究,如对东方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基于欧洲人的兴趣、在欧洲文化土壤中生长的对东方人的表征。于是,人类学研究开始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研究中对“他者”的价值偏见。

1话语研究

建构论指出,生活模式源自我们的关系,通过关系,生活模式得以维持。而在挂你中,最重要的是会话方式,于是,有必要关注内容和语言的使用过程。内容研究关注我们如何描述和解释世界,揭示的是我们对世界的不同建构过程研究关注的则是我们如何通过互动生成我们的现实。话语研究都是经验性的,更多是使用观察法而不是经验研究严苛的测量或统计。研究者喜欢汲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语言的使用。

(1)内容研究——叙事

传统的检验假设的研究中,研究者的声音是主导的,研究者首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观察其他人以证实或证伪这一观点。叙事研究与此不同,会收集人们对自己的第一手描述资料,研究对象得以发声。

叙事研究常用来探讨社会公正,帮助边缘人群发出声音,通过分享第一手经验加深对他们的了解,让公众增加对他们的了解,缩短社会群体之间的距离

叙事研究可以进行批判和创造。如Mary Gergen对领导层性别失衡问题的研究发现,即便女性拥有机会,她们也较少成为领导者。经过分析,她发现“追求高成就”的这类叙事在男性群体中更为普遍,女性可能很少用“成就”来叙事。随后,她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成功男性在描述自己生活中用词缺乏人情味,自传中缺少对家人、朋友、情感或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女性描述的内容更多和周围人的关系相关。女性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同样是成功的,她们没有复制男性关于成功的叙事,她们关注自己职业生涯的同时也会关注与周围人的关系。

拓展:救赎叙事

Dan McAdams指出,美国人会以救赎叙事(redemption narrative)组织自己的生活。救赎叙事是将自己的人生看作是由低微、危机四伏的状态走向成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体作为人的价值得到救赎。常见的救赎叙事如早期的犯错到后期的自我原谅和拯救、从贫穷到富有、从不成熟到自我实现……

(2)过程研究——话语的力量

会话分析常在围观的层面上考察人们在会话过程中使用的语词、短语、停顿等,探究我们如何使用语词达成相互理解的感觉,获取自己的身份,做出对与错的决定。

话语研究中,通过两种方式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达成对日常现实的解构:

①历史比较:比较当下和历史,发现今天的客观事实在历史上并非如此,如中世纪将“无所谓”的态度(淡漠性忧郁症)视为一种精神疾病,而今天不是。由此可以类推到今天说到的很多“问题”的现实性,探讨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经验。

②文化比较:不同的文化可能拥有不同的客观事实,这表明我们认可的客观现实只是地方性的不具有普遍性。如一些情绪词只在某些国家存在,说明情绪体验也受到了文化的建构。

2质性研究

(1)自我民族志

传统经验研究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分开,“我们”作为科学家研究“你们”。而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中,研究者同时也是研究对象,研究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人生经历分享给他人。

(2)合作研究

传统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疏离的,研究者通过单向观测镜、发放调查问卷等和研究对象保持安全距离。与疏离取向不同的是,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inquiry)让研究者和参与者合作努力,相互依赖以达成共同目标。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在质性研究之中发展迅速,其原因是很多人希望通过研究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在主要目标是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传统研究而言是很难实现的目标,传统研究的大多成果都是在反映、描述或解释现象是什么,即便有些成果能够在最终帮到人,但其效果也不理想。行动研究中,发表文章不是原动力,产生改变才是动力。行动研究更关注“怎么做”。行动研究要求研究者与其他人联合,共同加入创造性的改变之中。

(4)表演形式的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要求任何特定形式的描述或解释。社会科学传统的书写文章进行表达的研究过于单调、乏味、抽象,只为特定阶层人写,而那些被研究的对象很难看懂这些成果。因而,作为更能够为大众所理解的表演——戏剧、摄影、美术、音乐等,都是建构世界的不同方式,也是与大众交流的方式。重要的不是研究本身,而是交流过程中所共享的建构。

 

来源:

《社会建构的邀请》

肯尼思·J. 洛根(美)

杨丽萍


人文社科的数据剥去了其背后蕴含的关于人的丰富意涵||《社会建构的邀请》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