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痰脉”之探论(一)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体内水液运行异常,

2023-03-13 16:10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痰脉”之探论(一)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体内水液运行异常,而导致水液停留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中医向来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表明了痰是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痰既可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又可随气机上下内外窜动,无处不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有时难以被人们所察觉,但在脉象上却有明显的特征显现,基于此,探讨痰脉的特征表现及演变规律,对于中医痰病和痰症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痰脉特征要素分析 滑:痰浊水液停聚体内,湿性黏滑,则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举要》云:“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脉理会参》亦曰:“数而流利不滞为滑脉,滑如珠之走盘,主痰。”因痰浊停聚的部位不同,局部出现相应的痰病或痰症特征。《脉诀阐微》曰:“右寸见滑,热痰侵肺而皮折。” 涩:痰积于体内,日久不去,则成为实痰、老痰,易于阻碍气机的运行,则脉不滑反而显示涩象。《脉简补义》曰:“脉则滑主痰,而痰亦见涩。”《四诊抉微》亦曰:“至于滑脉所主之痰,此指随气流动,而不结伏者言,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则脉又涩而不滑也。” 弦:痰涎停聚导致相应的桡动脉管壁张力增加,脉管本身的硬度大,应指端直而长。《脉学归源》曰:“弦应风木,又主痰饮。” 血流内无数“细丝”:痰浊壅塞血液内,随血流运动被拉拽成条状细丝。《脉简补义》说:“脉有无数细丝,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 痰脉复合要素分析 痰性脉 由于痰生成的原因不同,可因外感寒湿、内伤饮食、劳欲过度等导致肺、脾和肾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而成,所以在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 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痰,其脉象要素组合不同,表征的性质各异。如《脉确》曰:“浮弦主风痰,浮滑主风痰、风热”,此处的风痰为风邪外袭,致营卫不和,经气不利,津液输布异常而凝结成痰,因浮脉主表,弦或滑脉主痰,浮滑或浮弦脉表征出风痰的性质;《脉诊便读》中说:“假如火痰,每兼洪大;实痰兼见弦牢。至若虚痰、燥痰,则不但见滑,而反见涩矣。”火热盛,炼液成痰,脉可呈现洪、大之象;虚痰、燥痰因气虚无力运行津液,燥盛伤津,故而出现脉象涩滞不畅的征象。《四诊抉微》认为:“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则脉又涩而不滑也。”老痰为积久胶结蕴结于机体之痰,其阻痹气机的运行,故出现涩而濡之脉;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湿痰之脉表现为沉、弱、濡或滑之象。 痰症脉 痰性不羁,易随气升降,到处流动,停聚局部,表现症状多端。如《古今医统大全》曰:“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气喉背鼻诊之,浮滑头目眩晕多痰。”右寸脉主肺,皮肤、咽喉、背部、鼻部病变皆可从右寸脉的变化得之,右寸脉浮滑为风痰上扰清窍,故可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脉诀阐微》曰:“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左寸脉滑,痰热扰心,舌为心之苗,故可出现舌体强硬,活动不灵的症状态;左关结脉,痰浊结于中焦,气机不利而出现胸部满闷之症。《古今医统大全》有:“沉涩主痰滞,肺通气之脏也,其气宜利而不宜滞,今沉兼涩,为肺之气不利,滞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右寸脉沉涩,痰浊壅滞于肺,肺气宣肃不利,故出现咳嗽。《脉简补义》描述了内有痰浊感受外邪的脉象:“有痰挟外感者,左寸紧盛,右关洪滑,或寸脉沉伏,其证兼有喘嗽、头疼、骨节疼,即是夹痰伤寒。”左寸紧盛为外感风感之象,右关洪滑为痰浊内蕴之象,痰气痹阻经脉,气机上逆,故出现咳嗽、气喘、头身疼痛之症状。

中医“痰脉”之探论(一)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体内水液运行异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