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庆额济纳、丝绸之路、镜铁山铁道旅 | 第一日 巴彦淖尔·临河

2021国庆额济纳、丝绸之路、镜铁山铁道旅
第一日 巴彦淖尔·临河
本次铁道旅的第一班列车,天津站始发,经由京、沙、包开往兰州西的K888/5次,搭乘到临河站下车。天津到临河这么远能够直达而不需要北京转车真的不容易,尤其K888这个数还很吉祥。。。


翌日清晨,列车行驶在集包客专上,接近包头。无论旁边线路上C80的煤列,还是大规模的发电厂都代表着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性。

列车顺次停靠内蒙古的集宁、呼和浩特、包头等各个大站后,抵达临河站。行政上的临河,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从上个世纪“巴彦淖尔盟”的时代,位于河套平原,人口最为集中,与中原沟通最为紧密的临河就是行政中心,撤盟建市后自然沿革下来。铁道方面,也有很多当地人把临河站叫做“巴彦淖尔站”。

参观临河的“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馆”。巴彦淖尔是河套平原的核心,依托黄河“几”字形转弯和北方阴山山脉带来的水土条件,自秦汉以来,河套平原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两千年来,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切换,中原与蒙古在河套的拉锯,人的移动给河套带来了繁荣,也形成了以农牧交错、多种文化交融为特色的河套文化。

据考古资料,自旧石器时代起,河套平原已经有固定的文明。这是河套文化博物馆最为珍贵的文物——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河套平原阴山岩壁的岩刻,画面完整而精美。

其他新石器时代的岩刻,主题多为抽象的人像,或太阳、月亮等图腾。

汉代“鸡鹿塞”的还原。这个时代是中原与匈奴首次针对河套平原大规模争夺的时代,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内侵中原,在河套平原修筑要塞;而在和平年代,鸡鹿塞又成为人、物、文化往来的节点,昭君出塞正是通过鸡鹿塞往返中原与漠北。

历史继续向前,极具唐朝特点的出土文物。

内蒙古所有历史类博物馆都一定会有的成吉思汗像。实际上成吉思汗与巴彦淖尔一带并没有太直接的渊源,蒙元对巴彦淖尔的统治主要是通过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实现的。每年在巴彦淖尔市的乌中旗都会有对哈萨尔的民族传统纪念仪式。

清末民初的蒙古族节日场景,至今仍然有较为完整的保留。

再上溯至河套平原还没有形成的史前时代,这里曾是多种恐龙的集中栖息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原角龙,这是地球上最后灭绝的恐龙。博物馆中也有专门一篇恐龙主题的陈列,展出了大量恐龙化石,并依照化石与想象完成了原角龙的模型。

国庆期间博物馆的活动——拼内蒙古地图!这个挑战简单也不简单,不简单是因为内蒙古东西横跨29个经度,蒙东蒙西之间无论人员交流还是文化共通性都相对较弱,对彼此的政区位置实在难以形成感性认知;简单的一方面则是,内蒙古毕竟是狭长的形状,只要能够把各个盟市按蒙东、蒙中、蒙西正确分类,再比较一下边缘也就拼出来了。很有意思的活动。

国庆期间还有“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的特展,能看到很多内蒙古博物院的馆藏文物。
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这顶鹰形金冠,所有玩过暗黑破环神2的玩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著名的“狮鹫之眼 权冠”!而这种联想还确实有着历史与文化的基础:金冠出土于鄂尔多斯,是东汉时期匈奴贵族的遗物,在那个时代,已经有一条由阿尔泰山系和欧亚大草原构成的“草原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的文化;狮鹫的意象从古波斯经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到阿尔泰一带的巴泽特克文化,再传到匈奴的鄂尔多斯一带,最终在这顶金冠上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单于和亲”和“单于天降”瓦当。以昭君出塞为背景,匈奴和汉朝民族融合的象征。

离开博物馆,来到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不过由于这段黄河水流平缓,河滩相当宽广,距离能看到黄河水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自驾的话大概是没办法了。

倒是抓到一个很好的拍车角度,一列HXD3牵引的货车通过临河一带包兰线!

国庆期间热闹的集市

临河的晚餐在这家当地算有名的厚德居吃了羊肉烧麦和羊肉莜面,是那种很有“羊肉味”的羊肉,没有到惊艳的地步(个人感觉和北京华云楼的羊肉烧麦差不多水准),但也足够有内蒙古的感觉了。


夜幕下的巴彦淖尔市市政府广场

第一天的行程到此结束,前一晚夜车的硬座过后难免有些疲劳,找了个洗浴休整一下,毕竟接下来是连续的夜车硬座:24点05分的K7911次,经由临策线前往额济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