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四台巨型港机运抵美国港口,州长称为“历史时刻”,美国能绕开中国制造?

2021-09-14 13:53 作者:光电科技君  | 我要投稿

9月9日的巴尔的摩港热闹非凡,当地居民看起了直播,就在他们的总统要搞“美国制造”、“美国基建”等等雄心勃勃的计划时,在热闹声中迎来了“中国制造”,而这一次需要更大的旗子才能遮住振华标志。

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霍根已经迫不及待迎接这一刻,4台型号为“振华24”的“新巴拿马式”港机于6月28日从上海启运时,州长和港口方面就已经化身为铁粉,在社交媒体频繁发文表示激动之情,马里兰州州长拉里·霍根(Larry Hogan)忍不住感叹:“对巴尔的摩港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美国为何绕不开选用中国制造的振华港机?而“傻大粗”的港机又是如何做到23年持续全球第一,遍布全球104个国家的呢?那么重要的起重机我国不限制出口?

成立6年做到世界第一,垄断欧美90%市场

历史就是这样的相似,还是在1994年,同样是中国制造的4台振华港机敲开了美国迈尔密港的大门,此后美国的几乎每一场竞标会上都会出现振华的身影。

而当时,位于上海的振华重工成立才刚刚2年,创始人管彤贤已是59岁,“60不惑”的管彤贤带领十几个人就开始了创业之旅。

然而这一领域之前我国很少涉及,基本都被日本、韩国、德国的三家公司垄断,已经占据了95%的市场,留给振华的就是难啃的“骨头”。最初,振华本想着避免直接冲突和少走弯路,就跟着这些外国企业学技术,可以高起点进入市场,但是,情况很糟糕,一味的模仿打不开市场,国人无人买,国外巨头把持,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创新技术,造出来的产品只能是一堆废铁。

管彤贤亲自带领团队,开始攻关研制属于自己的产品,并且放出豪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的大港,都应该有振华的港机!”当时,没人相信这句话能改变全世界的港口起重机市场。管总硬是用了“三板斧”搞定欧美垄断的领域。

第一“斧”:价格战。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放手一搏。管彤贤决定采用价格优势打开市场,靠着比同类产品低3成的价格,并且免费送货上门,在这强大的价格优势下,把第一份竞标书递进了加拿大温哥华港。买一台港机能少花几百万美元,港口建造者心动了,振华成功的从20多个著名制造商手中抢下了第一单。

客户看到零部件,做工,集控软件等都十分精美,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没等第一单交付,第二单不用招标就直接下单了,“ZPMC”这个名字在行业里民声大造,取得一致好评。

市场打开了,但是不赚钱,甚至赔本的买卖不能一直做下去,紧接着管彤贤用了“第二把斧头”。

第二“斧”:节约战。制造成本已经被压到极限,下降空间已经很小了,只能想办法在数百万美元的交付运输费用上想办法。当时,全世界只有荷兰一家公司可以提供巨型港机的航运服务,一次运输需要150万美元,并且到货日期不定,合约他们说了算。

管彤贤决心成立自己的运输队伍,没有大型运输船,就自己改造,照着样子,很快就将一艘旧运输船改造成适合运输巨型港机的专业运输船,经过测试,完全合格。

海上运输经常遇到大风大浪,交付时间难以保障,为此振华一方面尽量将制造时间压缩,另一方面造出更多的运输船,确保及时运送,最多时候振华有6-10吨级的运输船29艘。

秉承良好的质量就是节约的思想,振华的港机运输到港口,通上电就能工作,深受客户好评,这一次振华一不小心就成了制造、运输一体的港机服务商。

第三“斧”:创新战。没有创新的产品只能被淘汰,这种创新振华不但体现在产品上,还深化在服务中。

 管彤贤说:“我们处在竞争的漩涡中,对技术创新从不怠慢。”,而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员工,为此振华每年拿出1000万元奖励有创新贡献的员工,用5%产值投入科研,当技术累积,员工最高拿过最高奖励100万元的时候,所有的创新像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

如今,从总裁一职退下已近9年,85岁高龄的管彤贤,仍然每天7点前到达21楼的办公室,带着一帮学生继续攻克技术难关。

据相关数据统计,振华已经拥有20余项全球领先核心技术,国内更是首屈一指,可见技术创新的实力。

而在服务上更是创新良多,之前出口阿曼德设备已经过了质保期,当售后人员发现是由于减速箱设计不当后,公司安排一次性免费更换40台减速机。对于保修更是创新培育,作为港口的生产力设备,出现故障,不但公司第一时间派驻技术人员,更注重培养客户的维保人员,及时处理,深得好评。

“三板斧”只是开始,凭借着苦练内容,力图创新的精神,振华不但造出了港口的产品,还成了海上基建的综合服务商,起重机、龙门吊、全自动港机等产品位居世界榜首,海洋重工、海上运输与安装、系统集成与工程总承包等业务遥遥领先。

1998年,振华已经超越列强,以世界市场1/4的占有率成为集装箱机械行业领袖。到了2000年原振华重工董事长宋海良称:“在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所有的港口集装箱起重机,90%是由振华重工制造的。”2006年,更是将港机市场份额做到占据全球本行业市场70%,位居行业第一。

技术引领不断创新,全球化的步伐并不是美国说了算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总是惊人的相似。还是在2013年3月29日,已经担任美国第44任总统5年的奥巴马在美国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为当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

显然,主办方的胶带没有贴住美国的星条旗,一阵风刮过,将奥巴马身后的起重机上悬挂的美国国旗给吹落,露出了“ZPMC”四个字母和"振华"两个汉字,现场一片哗然,奥巴马就这样在“中国制造”的背景下,完成了一场对“美国制造”的演说。

这个场景也随着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直播传遍了世界,当时主持人调侃的说到:“总统的工作人员下次在悬挂国旗时,应该使用更结实的绳子”。

2006年,美国加州想要重建旧金山大桥,对外招标时,振华战胜了当时的制造强国德国、日本、韩国,让日本人酸溜溜的问美国人,怎么敢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中国人......

是呀,要强调“美国制造”为何总是绕不开“中国制造”呢?

实际上,奥巴马不但站错了地方,更是低估了中国制造的力量,我们从那之前就已经从 “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的窘境,发展成为大国基建必不可少的力量。

一直以来,“MADE IN CHINA”被贴上“低端”的标签,伴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式“中国制造”已经逐渐演变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方向转变。而此次美国国旗“挡不住”的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上海智造”。

实际上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战略实施已经 10 年之久,但是收效甚微。不光是日用品、鞋服、旅行产品已经是中国产品的天下,就连总统竞选的旗子、标语也都大部分来自义乌,更别说如果浙江、广东的节日产品如果不能运到美国,他们能否过个像样的圣诞节了。

在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更是如此,一方面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供应大部分基础原材料,另一方面成熟的工业品和设备也成为美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背后是全球化不能阻挡的趋势,正是因为中国有着完备的产业链,紧贴市场需求,所以既是美国政客们强调美国制造业回流,也收效甚微。而作为港口建设,企业和州政府自然选择优势产品。

想想也是,2020-2021年,能保证交付的企业能有几家不是中国的,更何况对于大型设备需要的众多产业链支持的港机。

  

据相关数据表明:

从制造业占美国经济比重来看,2008-2015 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一直未能回到金融危机前 12.8% 的水平,更远低于 21 世纪初 15% 左右的较高水平。

此外,愿意从事制造业的美国人真的不多了。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占比自 2000 年以来整体呈下滑趋势,2015-2017 这三年,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占比已经降至 8.8%,8.3%,8.5%。

种种数据都在表明,美国市场只有与中国市场合作,美国企业只有与中国企业合作,将是美国经济明智的选择,不可替代。

这种重要性从巴尔的摩港引进4台“新巴拿马式”起重机上可见一斑。进入2020年能够交付重型装备的企业并不多,当来自上海的起重机穿过好望角,渡过大西洋,避开飓风,长达2个月的航程仅仅晚了4天,到达港口时。

马里兰州港口管理局(MPA)负责人威廉·多伊尔(William P. Doyle)10日接受“南巴尔的摩新闻网”采访时感叹说:“今天是巴尔的摩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日子!他们成功了!”

这是美国期盼已久的“中国制造”,港口方面8月份就开始在社交媒体直播“振华24”号的旅程,他们比供货方更要紧张和激动,因为这四台设备关乎着港口的集装箱业务的增长,关系到马里兰州的经济引擎能否发动。

等待是值得的,每台的高度约为137米,重约1740吨,能吊起约85吨的集装箱,是巴尔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计划的“重器”,新的起重机全电动,不耗费柴油,可以让码头工人同时卸下两艘更大更宽的集装箱船,价格才约不到4000万美元。

成立近30年,振华实现了“世界上每一个集装箱港口都有振华的设备”这一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并时过多年,依旧坚持“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

里兰州州长拉里·霍根(Larry Hogan)忍不住感叹:“对巴尔的摩港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大国重器”为何没有限定出口,是因为没有技术含量?

2020年第38号,《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发布,新增了“海上岛礁利用和安全保障装备技术(编号:183708X),主要控制要点为:海上执法指挥调度系统、大型/超大型浮式保障基地、极大型海上浮式空海港、海上卫星发射平台、岛礁中型浮式平台、远海岛礁开发建设施工装置、远海通信网络系统支撑平台等装备技术”。

  


而作为通用机械设备,港机并不在《目录》范围内。那么港机真的是“傻大粗”,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吗?答案显然否定的。

实际上港机早已从单纯的钢结构制造和吊装结合转向电动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虽然振华已经在该领域遥遥领先,但是创新自始至终伴随企业发展,其产品不但更加节能环保,智能高效,在长期市场的积累下,更加适合每一个港口的使用需求,规模化、专业化的全产业链协同,让振华成为“港机之王”。

不但产品实现低碳智能,其生产过程也要充分利用智能制造,从2020年-2025年,振华的目标是基本完成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与推广,初步实现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技术是领先的,但是并没有限制的必要,它还不像《目录》中涉及的产品或技术一样,具有关乎国防安全、科技核心技术,所以继续实现港口覆盖,无疑是为开拓新产品、新领域提供市场保障。


中国四台巨型港机运抵美国港口,州长称为“历史时刻”,美国能绕开中国制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