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下一场春暖花开:山东经济转型的“压力山大”!

2023-02-16 18:29 作者:奔跑的电力人  | 我要投稿

下一场春暖花开:山东经济转型的“压力山大”!

原创2023-02-05 21:58·奔跑的电力人

上图为正常月初五返回上海所拍!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是关于我的老家山东。

截至2022年底,山东是中国煤电装机第一大省,装机容量约1.1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约10%。

山东煤电装机中,热电比重非常大,目前占到四分之三左右。在热电结构当中,30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供热量高达89.5%。

到2025年,山东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海上光伏1200万千瓦左右。

截至2022年底,山东风电装机达到2302.2 万千瓦,排在全国第五左右。

2020年,山东省社会总用电量6940亿千瓦时,力压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但是其GDP却只有7.28万亿元,比广东少了3.84万亿元;到了2021年,山东用电量以7383亿千瓦时位列全国第二,与广东的差距虽只有不到500亿千瓦时,但是GDP比广东少了4万亿元,约等于一个河北。

其实,山东的发展问题一直被人诟病不合理,作为全国第三大经济大省,我在老家丝毫看不出富裕的迹象。即便后来遇到一些外省的朋友,他们到过山东后的直接感受也是经济似乎并没有那么发达。

其实可以对比一组数字,2022年山东的人口总数超过了1亿,GDP大约是8.7万亿,同时期的浙江人口虽然人口比山东少了3500万,但是GDP总量却只少了1万亿。如果人均水平计算,浙江的人均几乎是山东省的1.4倍。

也就是说,尽管山东的体量很大,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与其他省份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即便不与浙江相比,我们对比同样是煤电大省的内蒙,大家印象中的内蒙可能并不发达,但截至2021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400.0万人,生产总值完成20514.2亿元,人均和山东是差不多的。

如果算人均的话,那么我们与四川、安徽、河北等地区其实差别并不大,这里面还要考虑到财政收入上缴比例等问题,山东实际相对落后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山东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第三大省,山东实际上是一个人口净流出的省份。每年回乡的火车站,和节后返程的火车站,山东都是交通枢纽重点照顾的省份。这一点与河南、江西、东北有些类似。可我们说了,山东是第三经济大省,这一点与身份确实不符。

过去很多人都在预言,山东是下一个东北。最近五年,我多次去东北,东北给人的印象确实不容乐观,尤其是冬天的街头,充斥着后工业时代的苍茫感。有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东北的两大支柱产业,重工业烧烤轻工业网红。与东北人相比,山东人更加含蓄,不善于表达自己,山东人安土重迁的性格决定了他社恐的一面。

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山东几乎错过了新世纪以来所有的创新发展机会,比如互联网时代,山东几乎没有诞生像样的互联网大厂,唯一拿得出手的浪潮还是国企。有人说不是所有省份都应该去发展互联网,但我们却牢牢抓住了房地产经济。都是国家重点发展,为何房地产可以抓住,原因很简单,房地产门槛低,创新属性比互联网要少。

要说山东没有人才恐怕鬼都不信,我高考那一年,全国有一千万人参加高考,山东占了十分之一。但是,如果大家再仔细查阅一些数据,山东的考生在大学毕业后要么选择考研,要么选择考公,要么想尽办法去国企发展。

山东还是国企最发达的省份,与之对应的江浙沪一带则是民营经济更加活跃。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民营经济的地位一直被微词,但是民营经济却创造了中国六成的GDP,贡献了九成的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是民生最大的保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却是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即便省内的就业机会,也以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与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出入。


但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也说过,中国的经济是全国一盘棋,如果不是这种选择,那么中国东西部的差距会更大。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山东作为东部重要的能源、石油、化工、矿产、农业基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想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然也不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分工。

山东也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但是很难指望选择江浙沪一带的发展模式,毕竟各省情况不同。这几年我注意到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化工入园,提高新能源占比,对同质类的国企进行合并,提高运作效率等。我还注意到国企在引入一些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方向靠近,这在新兴产业中很常见,但是对于老国企主动拥抱数字化来讲,还是值得点赞。

仅仅通过这些措施,恐怕还不够,以能源为突破口重振经济的思路没错,但门槛很高。能源经济是重资产经济,改革需要魄力,也需要财力,还需解决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良后果。

江浙沪有一点需要山东借鉴,就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民营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多样,可以丰富山东的产业关系,还能带动就业。就业问题解决了,山东能够由人口净流出变为净流入,人才留住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基础和氛围才能形成。

但是发展民营经济确实需要各方面落实一些真正的有效措施,看到一句话,大体是说这些年来民营企业或是个体,所谓“巅峰”,就是一篇阅后即焚的爽文,而有些结局已是命中注定。的确,我们见到了太多民营企业起高楼、宴宾朋、楼塌了的故事,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应该从一而终,不能区别对待。

尤其是看到一些专家在讨论民企和国企的地位之争,总是在强调国企是立国之本云云,这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莫大侮辱。无论民企还是国企,只要是实实在在的创造社会价值,依法纳税,遵纪守法,就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关于创新也可以多说几句,很多地区包括企业鼓励创新是通过行政奖励的手段,这种方式当然没有错,但是主动创新才是创新的源泉。行政创新往往导致申请了一大堆没有技术含量的专利,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论文,实用价值都不大。

主动创新出来的东西往往实用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过去三百年,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没有一项是通过行政奖励的手段得出的,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想要完成这一点,需要大量的人才积累,需要把对人才的尊重由表面做到实处,需要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良市场经济下,不应该大面积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比如网红可以买别墅,优秀的科学家却可能要为房贷殚精竭虑!

山东不会成为下一个东北!有一次跟一位东北的同行聊天,他说全中国都能见到东北人,但回东北的人越来越少了。山东虽然民企不比江浙沪,但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给这片土地创造了很多的活力。深厚的家族观念让山东人向心力更足,即便在外流浪,如果有人称呼你一声“老师儿”,也能引起很强的共鸣感。

在外奔波的这六七年,我遇到了很多老乡,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行业努力打拼。如果你问他们将来的打算,大部分还是希望回老家。包括认识的一些在外混的不错的朋友,字里行间说的“家”也是老家,而非异乡的那个落脚点。

如此深厚的家乡情怀,也是山东下一步转型中不会掉队的内在动力。转型是为了让水更清,山更绿,让家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应该是孤身异乡,尽管历史上走西口、闯关东、下江南都留下了山东人豪迈的身影,但背井离乡的过往,多少有些悲壮!

今天是元宵佳节,我在南方的小镇出差,傍晚的时候到镇上逛了逛,虽然是江浙沪,但多少也有些冷清,年轻人大都搬到了城里,或是去了更发达的地区。我想,关于冷清,此刻我的老家应该更甚,我们远走的他乡大都在千里之外。


但山东人的乡土观念重,即便远走他乡,也会时常回首来时路。按照传统,今晚是老家掌灯的时刻,那种用萝卜做的油灯。很多年不在家过元宵了,也不知道这种传统还在不在!

我们为了生活或者是追寻理想,总是不知疲倦的奔跑,年轻时的一些记忆也逐渐模糊。我们赞美认真生活和工作的人,但大多数人都对生活草草了之。辛弃疾《元夕》有一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前一直没理解最后一句“那人”是谁,直到背井离乡,年岁见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明白,灯火阑珊处,站着十二三岁的自己!

冲破严寒料峭,奔赴下一场春暖花开!

加油吧!

2023年2月5日 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于扬州!


下一场春暖花开:山东经济转型的“压力山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