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女足,中国女足再努力有什么用?

【文章转自知乎JekyllHyde;数据采集自鸡蛋足球公众号】
实际上,我在公众号里很早就有发过分析和预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回归文章,为什么努力没用?
因为努力的方向错了。
回想一下,在女足训练的通稿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什么?
军训、集训、跑圈、腹肌、意志品质、精气神
却几乎不怎么出现高强度比赛、技战术研究之类的真正有关足球理念的宣传。
这些词语在哪里看到过?
年初杨旭的那篇万字青训长文里。
前国脚杨旭万字长文谈中日足球青训差别,和国内青训相比「日本孩子后劲比较强」,日本青训有哪些可取的地方?785 赞同 · 152 评论回答

因为王霜恰巧也提到了想看看日本足球的DNA,我就索性再拿这篇文章出来讲讲问题。
里面有几段话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关于体能,日本小朋友的体能非常好。这个并不仅仅是传统的跑圈训练出来的,而是他们每次训练的高对抗,高压迫强度,高攻防转换节奏带起的,教练员也都受过训练,他们会用最简短的语言讲明白错误点,也会非常注意控制训练快节奏,整场训练能全部跟下来的小朋友,训练量肯定够了。中国小朋友刚去是完全跟不上的,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就如我们成人去了欧洲跟不上节奏一样。另外他们每周主队一定有比赛,节假日会加赛。每次比赛都是5-9小时左右,就是踢一天,中间除了快速吃饭便当(20分钟)的时间,都在比赛,通常是几支队约一起,几块场地同时轮流对抗比赛,轮休的球队也不会休息,立刻在场边教练带着训练。即使非常偶尔教练没带着练,小朋友也绝对不会在场边玩或者打闹或者休息,一定是自己或者和队友传球训练。或者是两支球队约赛,踢一天。有的居然就带8个人来,也是踢一天,没有休息。基本球队是每周比赛一天,强队或者鸡血的队,每周比赛两天。孩子体能就这么被拉出来了。他们的体能强大到超出我的想象了。中国的青训队伍,训练和比赛节奏基本都没法比。他们的比赛都是8人制。
作为一个从中国体校青训体系成长起来的足球运动员,杨旭对于跑圈训练一定不陌生——至今,主管部门依旧喜欢把军训当作让舆论觉得是提升中国足球纪律性和体能的法宝之一。
但是,为什么一到高强度的比赛中,中国队的球员就好像不会踢球一样呢?
原因就在于中国队从小到大的训练都过于在乎军训、集训这种看起来体能消耗很大的训练方式,却几乎忽略了足球是一项需要多踢高强度比赛才能进步的运动。
10-20年之前,日本足球的青训以技术为主,全部是摆桩,一个一个基本动作拆解了,重复练,非常细致和机械化的极致练。20年过去后,他们发现技术好了,有球能力可以,但是实战能力和无球跑位,在高对抗高逼抢下的控球能力,以及技战术能力跟欧洲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日本青训俱乐部逐步进化为高逼抢高对抗下,合理的运用技术的技战术能力训练了,对无球跑位和实战能力以及阅读比赛能力训练的更多。现在尤其是对高对抗快节奏,快速攻防转换,压迫强度要求非常高。
日本足球的提升,同时也是青训理念的提升。
唯有在小时候更多地参加高强度的比赛,在比赛中磨练技术,到了成年之后,才能适应最残酷的高压迫强度和高攻防转换节奏,而不是到了要去比赛了才想起来集训和跑圈。
按照杨旭的说法:
长大了,不要指望在国家队比赛中会敢拿敢控,因为这不可能。
从现代足球的发展上来看,各国女足的足球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男子足球的延伸。
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足球。
在去年的男足世界杯和今年的女足世界杯上,日本的男足和女足先后与西班牙的男足和女足过招,出现了近乎一致的数据统计和比赛场面。
自有数据统计以来:
男足世界杯上,在分出胜负的比赛中,控球率最低的是2022卡塔尔世界杯上日本和西班牙的比赛,日本队仅有18%的控球率;
女足世界杯上,在分出胜负的比赛中,控球率最低的是今天这场比赛,日本队23%的控球率
但日本的两支国家队就是通过近似的踢法获得了最终的胜果。

包括今天中国女足和英格兰女足的比赛,在中国女足还在采用最为传统的4-4-2踢法时,英格兰女足已经开始研究男足中开始运用的边翼卫、边中卫、后腰之间繁复的换位方式了。
至于像劳伦·詹姆斯更是英格兰女足典型中的典型——从小跟哥哥们一起踢球,接受的就是英格兰男足打下的工业体系的青训。
而中国女足在场上呈现的技战术水平,
就是中国男足的超级弱化版。
在职业化和女性权益受到很大制约的亚洲尚有一战之力,
来到依托宗主国或者本国青训体系迅速发展的欧洲女足,
中国女足的脆弱顿时现出原形。
这样只知道强调精神意志品质的(没错,说的就是徐至摩)足球理念上的版本代差,
岂是“练得比欧洲球员苦”所能弥补的?
我想既去过欧洲又去过美国踢球的王霜一定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
她选择今天提出这个争议性巨大的话题,
大概率就是有意为之。
这个问题的指向性只有一个:
中国足球工业的发展,
能不能先把足球理念搞搞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