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强制要求戴口罩!看古人如何高效防疫
流行病预防小贴士
看古人如何预防流行病
身体乏力,发烧咳嗽......
最近的流行病甲流,你中招了吗?

甲流感染传播途径图
“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出行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加强自我健康监测......”
大家是不是还在各大场所看见或听见这些新冠肺炎疫情遗留下的宣传语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疫病时有发生。
抗击疫情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在医疗条件和科学技术都不太发达的中国古代,古人们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呢?

明嘉靖二十九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甘肃省图书馆藏
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起源于3000年前,殷商甲骨文就有卜问商王是否传染上“疫”和能否医治的卜辞。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疫情常常发生,据《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的不完全统计,历代发生疫灾的次数为: 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 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
《黄帝内经》提到,抗御“疫疬”入侵的同时很重要的是“避其毒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
古人总结出了“舍空邸第”(强制隔离)、“浓煮热呷”(药物救治)、“洒扫火燎”(环境净化)等抗疫方法。
在日常衣着中,他们已经有了掩盖口鼻的观念。

“恐气触人”(佩戴口罩)
“掩口,恐气触人。”——《礼疏》
从中医防控瘟疫的方法来看,中医对疫病的防控以掩盖口鼻为主。
宫廷中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会用丝巾掩面。

唐燕妃墓捧帷帽侍女壁画,昭陵博物馆藏
文字记载的类似于“口罩”的“羃䍦(mìlí)”最早出现于晋代,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
羃䍦(mìlí)是古人出行时佩戴的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
唐代从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
帷帽不像羃䍦那般繁冗,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
帷帽的帽裙一般由纱网制成,具有透视、遮阳蔽沙,卫生防护的效果。

唐彩绘戴帷帽女陶俑,吐鲁番博物馆藏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中有戴帷帽的妇女形象,其中一尊骑马女俑的帷帽用泥制,外表涂黑,以方孔纱作帷,帷裙垂至颈部。
帷帽帽体用皮革、毛毡或竹藤编织,外覆黑色纱罗等物,能防风沙。

五代胡環番骑图,故宫博物院藏
后来帷帽不断发展,越来越轻便,并且开始具有民族特色。
胡環番骑图中有两名妇女头戴的是蒙古人特有的姑姑冠,面带口罩类物品。

五代胡環番骑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元明清时期,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愈发充足,医学思想的进步体现之一就是温病理论的逐步成熟,掩盖口鼻的观念具体明确化。

元白色马尾环编鸾凤戏莲纹口罩类丝织物
河北省隆化县民族博物馆藏
明代医学家万全《万氏医书》提出用雄黄点入鼻窍,阻隔疫病于口鼻之外。
明末大鼠疫中,吴又可在六淫之外,提出杂气(戾气)致病说,突破了先人成说。他提出戾气自口鼻进入人体,对鼠疫防范提供了可操作的规范。

明绣帕,松滋市博物馆藏
“沃盥之礼”(讲卫生、勤洗手)
作为礼仪之邦,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讲卫生、勤洗手的观念历来已久。
甲骨文中的“盥”字,就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
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现更为形象,像极了双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过程。

西周时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

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
《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其中“沃”是指持“匜”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
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古代防疫的方法对今天来说依然适用。
在后疫情时代,已经不强制戴口罩,但还是希望各位勤洗手,勤锻炼,强体魄,做好卫生防护!
「END」
参考文献
面对疫情,古人如何防疫
https://m.gmw.cn/baijia/2022-12/20/1303229042.html?sdkver=b7704d02
https://mi.mbd.baidu.com/r/WPYaMF7lfO?f=cp&u=54597729f73cb42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406302?sdkver=b7704d02
http://szyyj.gd.gov.cn/zyyfw/zyywh/content/post_3912744.html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求是》.2020
高明明.中国古代消毒与防疫方法简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