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1)
人对世界的认识方法是各种形式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从出生开始便不断依附于生理与外部环境发展,并会形成一些判定观念,以及各种推理思维等。当大多数人看到“1+1=?”时,会不由自主的会想到“2”,这是发展出的条件反射,影响着我们对所见所闻事物的判断。除想到“2”这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外,不同人不同情况都可能有不同结果。现在让一个人反复念100遍“1+1=3”,再让他看到“1+1=?”时,他就可能先下意识想到“3”,过了一会后才想到“2”。假设给一个人突出的强调的讲了他周围一个人做过的几件性质类似且突出的事,比如乐观的,抑郁的。易怒的,乐于助人的这些较为显明的性格。他对那个人原先的认识或许就会因此产生影响。当一个事物或人所有的某个性质或言行的程度、影响等被扩大,或其在事物整体的性质构成占比被夸大,或其他性质的占比减少让另个性质相对变大,让他人或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偏差,这就是“放大镜”效应。(我想学术权威界应该对这种效应有更准确的词来命名,所谓“放大镜”效应这个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会和学术权威界的用词不一样,应该不会有太大不良影响。)
这个效应是常见的,但一般来说不会带来太大的矛盾冲突,你从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完整的看一个事物的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比方说你对老师的认识主要是从他给你讲课的表现,比较难的观察到他在家中的那一面,地点与所做事不同,人的言行可能是不同的,古时就有“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再说我们在接受一些事物的表现时,并不好确定反映到你头脑中的是真实情况,断章取义这个词可以理解,不全面的透过现象可能是看不到本质的,甚至是与本质相反的。但这一般来说并不至于带来非常激烈的矛盾,从生活实践中就可以证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