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意义
描述疾病分布、探索危险因素、预测预后和危险因素
二、基本概念
1.率=(某现象实际发生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k(k=100%等)
2.比:两个数值相除所得的值
3.构成比=(事物的某一组成部分的数量)/(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数量)×100%
4.注意事项:
1)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的和为1
2)率的高低不受检查人数多少的影响,不会因为某个部分率的改变而变化
3)防止以构成比代表率:率是某种疾病发生的强度;构成比代表比重
三、疾病发生频率的指标
1.发病率=(一定时间内人群中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总数)
1)累计:一个个体多次发病时,分子上累计
2)易感:不易感者不应算在分母上
3)实际工作中常以该人群人口总数作为分母
2.罹患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描述食物中毒、传染病、院感)
3.续发率=(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1)二代病例:分子为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为续发病例(二代病例)
2)应用场景:分析不同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四、疾病存在频率的指标
1.患病率:
1)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比较

2)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当发病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3)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
(1)病程延长:随着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大量出现,艾滋病由急性传染病变为慢性病
(2)患者寿命延长:同上
(3)发病率提高:新冠病毒毒力下降,传播力变强
(4)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
(5)诊断水平提高: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良性肿瘤的发现率增加
(6)报告率提高: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出现,新冠患病率陡然增高
2.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某时间内受检人群)×100%
应用: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感染情况,分析防治效果
五、死亡指标
1.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死亡总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k=100%等),反映人群因病死亡危险大小。
1)死亡粗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如上公式)
2)死亡专率:按照不同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分类计算
2.病死率=(某时期因病死亡数)/(同期某病的患病数)×k
1)应用场景:病程短的急性病
2)意义:
(1)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2)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
3.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总数×100%),反映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4.累积死亡率:说明某一年龄以前死于某疾病的累积概率大小
六、伤残失能指标
1.潜在减寿年数PYLL:某病某年龄组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1)反映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2)意义:疾病负担测量、人群健康水平
2.伤残调整受明年DALY: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DALY=YLL+YLD(YLL为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D为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参考:临床流行病学(第2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