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永安的《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
知道梁永安是在B站上,看过他的视频,老先生讲的很好,他是最受欢迎的复旦中文系老师。专程买了他的书来看。
很遗憾,这门课,我好像挂了科。请问,能不能补考?
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爱情?
因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完全可以和亲情媲美。
爱情美好的让人向往。爱情有苦有甜。甜的时候,喝杯水都是快乐的;苦的时候,任何事失去了意义。
爱情是一种追求永恒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份不变的情感。
樱花落了,第二年春天还会绽开。爱情丢失了,可能永远就没有了。
所以古代戏词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也有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作家、诗人太明白这一点了,所以他们所写的爱情小说、爱情诗,总而言之,一句话,要珍惜。时光一过不再复返。
爱情为什么难?
每个人都想自由地生活,都想在恋爱中找一个让自己无拘无束的理想恋人。可是,对于,两个本来陌生的人来说,哪有这样天衣无缝的美妙相遇呢?这就犹如上帝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抛向人间不同的方向,这样的理想爱情就是这两半苹果重新组合,可是一半遇见另一半的概率几乎是——零。
里尔克就是追求这样爱情的一个诗人。他在跟友人的心中感叹道:人们想要进入爱情,“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爱的真谛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也不是与另外一个人结合,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崇高的动力,让人去成熟,让自身完成一个世界,为了另外一个人而努力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退缩的要求”。
爱情确实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可以使我们在纷乱的社会生活里面找到自己,让生命水落石出。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反过来说,我们要求追去爱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爱的感情的人,是一个懂得爱情的人。
一个人的爱情在生活中被压垮,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原因千种万种,最根本一条,是人们精神的软弱。
爱情是对每个人的决定性考验,如果爱情都不能改变你,你的一切注定黯然无光。
梁老师的这些话,我反复读,反复理解。我终于明白,我自己的心理是多么的脆弱。为什么那么患得患失?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确实是有的。
特别是当我读到《霍乱时期的爱情》这篇小说时,我明白,我太患得患失了,我太没有安全感了,我的心理是软弱的,我还自诩擅长开导自己。我要完全改变心理弱者的我。那就是大大方方的、潇潇洒洒的认清自己。只有坚强的自己,只有具备爱自己的能力,才有爱别人的能力。爱只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再次的顿悟。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里边有一句很深刻的话:“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现代人的生命充满了变化,谁能用一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理解?那只是弱者的错觉。
我们的生活会遭遇一次次失去,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找回来,所需要的只是勇气,需要对真情永远的坚持。在书中,阿里萨的妈妈鼓励儿子:“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的痛苦,这种事儿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儿子悲伤自闭时,她不是怜悯,而是激励:“弱者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因为那是一个严酷、吝啬的国度。”
这话说得多好!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讲的就是这个真理。不管身处怎样薄情的世界,不管面对霍乱,还是社会的重重阻碍,我们都应该坚持内心里那一份真情,让它贯通我们的一生。《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丢失和找回的故事,一个让我们永远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信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有深度的生活,才会让生命在深情中成长。
是啊!当看到这句好,我明白了这里有一个让人无奈的现实:爱情不相信眼泪,弱者是不被可怜的。我不要做弱者,我要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要被轻易影响。好在自己已经知道了。我感受着自己的改变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