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子百家之墨家简述:天生的反骨仔们

2023-05-20 10:16 作者:自由派的梦  | 我要投稿

诸子百家之墨家简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曾在《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可见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在韩非子所在的那个年代其影响力与儒家相当。事实上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曾经也作为儒生学习过儒家的理念。

其诞生于春秋末期,根据他出生的时间推测,其学习儒家理念的老师应该是孔子教学天团中的某一位。毕竟他出生的时候与孔子的孙子算是同一个时期,其老师恐怕是孔子门下的某一位弟子。

然而根据记载,墨子本人对儒家的学说不是很感冒,所以创造了另外一门学说,这就是墨家学说最早的源头。

那么墨家和儒家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儒家的学说本质上想要通过规则去约束整个社会制度。从当时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造成诸侯之间混乱的最大根本就是不遵循“礼制”。

所以孔子一心希望恢复周礼来取约束各个诸侯从而达到他心目理想的大同社会。如果从孔子的角度来看,只要君主贤明,恢复周礼,讲规则,一切都在规则内进行,那么世道就会太平。对于儒家而言,通过制度去约束野心家们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因为儒家的学者们明白,在当时社会下的大多数民众是愚昧不可靠的,他们只能处于被引导被统治的地位。所以他们学说的目的是让诸侯们了解礼制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改变诸侯来改变整个国家的状态。

而墨子却看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诸侯们的野心。

虽然儒家试图通过改变诸侯来改变国家,但诸侯们的野心却令儒家的想法难以实施。所以墨家提出了一系列与儒家相反的学说意见。

墨家的基本理念分别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

其中“兼爱”是墨家吸收学生强大社群团体的重要理念,该理念旨在吸收非统治阶级的有智之士,从而强化墨家的影响力和数量。兼爱大众,推动学派关系从垂直向扁平化转变。有助于墨家吸收更多的底层人士,为其思想发展打下基础。这一点墨家的想法就与儒家的亲亲有术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想要推行的政治关系是最为稳定的金字塔社会形态。即儒家认为只有存在阶级化,统治才能稳定。亲亲有术是为了利于上层统治,通过制度以道德层面来维系社会制度的稳定。而墨子却不认可,因为他作为底层人士的一员深知这种模式不适合他扩大自己的团体。

“非命”,则是墨子给予墨家学徒们以希望,告诉他们从来没有上天会赐予人们命运的说法,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是其用来吸收墨家学生们的理念。因为墨子所处的社会阶级导致这群人都想要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一直被统治阶级剥削。所以墨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改变命运,他们才愿意去付出和学习。

“尚贤”和“尚同”则是墨子开的一扇大门。这扇大门的目的既是为了打破儒家学说所要维护的统治阶级,也是为了给墨家学徒们留的一扇机会之门。这两个理念从根源上否定了宗法制统治天下的存在,认为只有推选贤者仁人才能更好的治理天下。也就是说墨子认为统治天下的人不应该是无德之人,只要有德者都可居之。那何谓有德呢?墨子提出了以下几个理念。

“非乐”、“节葬”、“节用”,这些既是约束统治阶级行为的理念,也是墨子认为有德之人应当具备的理念。在墨家看来统治者只是为了更好的去管理社群规则,而非凌驾在一切之上的权力掌控者。这点就跟现在社区论坛的管理员一个道理。你可以去管,但也仅限于此。同时在墨子看来儒家的思想学说是在维系上层制度的统治。那他就要打破,为此关于礼制的种种都被墨子看来是一种浪费。墨子以他自身所在的阶级进行思考,认为有些东西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就应该被抵制和反对。

同时为了约束这样一个管理员的道德操守,墨子引入了“天志”和“明鬼”的概念,也就是第三方监督者。他很清楚人性是很难被考验的,想要一个人一直保持下去就必须强化第三方意识,由一种特殊的存在来监督管理员,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员的纯粹性。然而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墨子只能强化上天和鬼神这些宗教概念以此来压住蠢蠢欲动的野心者们。

至于最后一个“非攻”理念,与“非乐”、“节葬”、“节用”一样也是为了约束统治阶级的行为,同时也是墨子认为有德之人应当具备的理念。其强调的不是不打,而不是不能为了自身的私欲去挑拨战争,这一点就是为了从根源上去否定那些诸侯们几百年的行为。在墨子看来这群人就是无德之人,毕竟他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打来打去就是无德,又有什么资格能够成为那个管理天下的人呢?

写到这里,想必大部分人应该能够看明白我想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了。

如果按照现在的角度来看,墨子是一家新企业的创业者。他从儒家企业跳了出来是因为他发现儒家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统治者集团。这对于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墨子而言是一种约束。

对了,首先要提一句,墨子可不是穷苦人家,其祖上也是赫赫有名之人。其先祖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也就是说墨子是没落的贵族后裔,所以他的眼界和见识可不像那群田里种地的人一样。他是否想要恢复先祖荣光,尚不好说,但作为一家企业创始人他也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做大做强。

根据其所在的背景时代来看,墨子认为战火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统治者无德。而统治者无德的主要原因则离不开维系周朝统治的四大制度。

所以墨子才学习了儒家学说之后有了其他的想法。

儒家的思想有问题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基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如果想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托权力阶级形成金字塔形的社会制度。这一点纵观人类历史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哪怕是如今统治阶级拥有特权也是正常的。因此儒家的学者们想到的办法是引导统治者去讲规则,用规则,遵循规则。

而墨子却不认可这样的想法,因为通过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治模式并没有解决当时周王室衰落的状况。在他看来,德行比血缘而言对于整个社会更有意义。

为此作为企业创始人,他决定一边吸收有志之士,一边开始画大饼。

如此看来,你会发现墨子的墨家理念如果按照他最终成功的前提下去思考研究,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上位指南。当然,如果从不成功的前提来看,墨子的理念就像是在规劝统治者做个有德之人,这样才能更好的统治天下。而他墨家之人所学到的理念则能帮助统治者更好的管理天下。

也就是说墨子的这套理念在战国时期绝对两不吃亏。成功了,他墨家企业就能上市干掉统治者集团,失败了,他墨家企业也能依附统治者集团以自己的理念去扩大影响力,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取而代之。

所以墨子在草创初期的大饼绝对很诱惑人,要知道在墨子离世后,其墨家的影响力还是能够与儒家不相上下,可见其理念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且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位。

之所以认为墨家理念的背后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墨家对其传承人的品德要求高到令人发指。要知道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其首领称为“巨子”,下代巨子由上代巨子选拔贤者担任,代代相传。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首领要以身作则,实行“墨者之法”。

在《吕氏春秋》里提到这么一个故事,巨子腹䵍的儿子行凶杀人,秦王作为最高统治者表明自己愿意放了其子,却还是被腹䵍行墨者之法,以杀严惩。由此可见,一个学派居然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只能说明其所求不小。

墨子打造的这本《造反指南》确实吸引了不少为理想(野心)努力奋斗的人。哪怕墨子当初的心愿是“兼爱非攻”,可是在后续的发展之中有没有人认为墨子是希望墨家巨子成为贤人从而代替那些统治者管理天下呢?

这或许不得而知了,但是如此严密的组织断不可能活的下去。因为它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而言都是极大的威胁。

所以在西汉时期墨家开始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方面是因为西汉在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不可能也不会让墨家所代表的思想理念继续活跃下去。

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而言,家天下才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墨子的思想从根源上就很危险,所以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引导下,类似于墨子这样危险的思想理念一定会遭到抵制。哪怕墨子理念从失败的角度来说也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成为贤者,但是其存在本身就跟儒家学说相反,所以自然不可能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这恐怕也是墨家思想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不是因为墨家思想不好,而是它已经不合适当下时代环境的政治思想需求。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墨家思想能够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发展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西汉世道稳定了反而活不下去呢。

究其原因那就是墨家学说从本质上就不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学说,虽然它在发展过程中有辅助统治者的作用的,但从根源上来讲墨家学说的最终目的是依靠他们所认定的“贤人”治理天下。不管这贤人是巨子,还是统治者(既然能够成为贤人那多半也被墨家学说影响的极为深远,说是墨家人也不为过),只要他们的理念延续下去那就是墨家学说的成功。

可是西汉乃是人家刘邦打下来的天下,自然不可能让墨家这帮人窃取胜利的果实。

儒墨之争看似是学术理念之争,实则是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对天下的争夺。最后儒家所依靠的统治阶级还是凭着武力获取了天下。

当然墨家在战国时期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的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逻辑体系,科学成果都让现代人看到我们的先祖在实践方面有着极大的成果。例如三大定律,几何学说,小孔成像等成果令人惊艳纷纷。

可以说墨子所代表的这一类人群,将实践与理念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短暂的辉煌。从后世来看,墨子所提出的理念有些超前了。但不得不说,墨子所创造的墨家学派能够成为与儒家相对抗的团体其影响可见一斑。


诸子百家之墨家简述:天生的反骨仔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