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

2023-04-06 19:28 作者:干啥啥不会白嫖第一名  | 我要投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eZtNq4eHHyjuHpe_IScA?pwd=o12e 

提取码:o12e

编辑推荐

硅谷投资人、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数十年实践经验总结

吴军博士作为一个投资人和计算机科学家,写的书虽然题材严肃,却能写得有趣、有料、有内容,且本本畅销;甚至是他职业上的成功,也得益于优秀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这本书就是他全部实践经验的总结。

● 构建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的能力,别让短板伴随你一生

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理解和表达。简历、邮件、报告、项目申请等写得好不好,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能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会不会说话,也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发展。但是,大部分人自高中毕业就不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而这本书就是为你补上这一堂课。

● 给你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让你能说、敢说、会说,同时能写、敢写、会写!

读书怎么突破瓶颈?怎么兼顾广度与深度?怎么通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

怎么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怎么写得让外行理解?怎么吸引读者?

简历、报告、邮件、评论等应该怎么写?怎么通过写作变得更专业?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书中的方法论来解决。

内容简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一直闷头工作,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认可;

明明工作成果不少,但得到提拔的永远不是自己;

工作或生活中说出不合适的话,让场面很尴尬;

汇报工作时不知道把重点放在哪里,让人感觉不专业;

读书或读工作报告时效率很低,难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每到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就无从下手,只能上网找范文;

聊天时理解不了别人的言外之意,造成误解;

……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你缺乏“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能力。而这本《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就是为了给你补上这一课,弥补你在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说,这门课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 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非常系统地拆解了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一方面,他以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经验为基础,总结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可以拿来就用;另一方面,他也带领我们走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与一位位大师会晤、共鸣,体会并学习他们如何用文字表达自我,同时也跟随吴军老师的解读,亲身体验何谓阅读。

作者简介

吴军

硅谷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畅销书作家。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

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硅谷来信”“数学通识50讲”“科技史纲60讲”等专栏和课程。

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谜》《见识》《格局》《态度》等十余部畅销书,作品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在内的图书大奖。

精彩书评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实际上,想要达到精英水准,单靠一个个的专业化技能是不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必不可少。

在通识教育中,数学素以高深著称,让文科生都能读懂微积分极不容易,而《吴军数学通识讲义》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一个学理工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中。

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我喜欢听理工科同学讲艺术,他会告诉你艺术如何通过内啡肽对人体起作用。我喜欢听理工科同学讲历史,他会告诉你系统动力学如何通过政治人物影响历史进程。我喜欢听理工科同学讲语文,他会告诉你修辞、叙事背后的信息论原理。我喜欢听吴军老师讲一切,因为他总是带你洞察本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值得每一位对写作真正感兴趣的同学阅读,从本质出发,才能祛魅存真、事半功倍。

刘润,中国知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创始人,得到App50万学员专栏作者


“阅读与写作”这个书名还是低估了这本书,本质上,它讲的是体验与表达。相比于《吴军数学通识讲义》中被称作“宇宙的语言”的数学,体验是专属于人类的语言,是专属于情感、无法被数学化的。看完这本书,你可以自豪地说:“我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

施展,外交学院教授,《枢纽》作者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章 从大语文讲起
我们都生活在语文中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美国学生的三种能力
上篇 如何阅读与写作
第1章 阅读的意义:理解他人
1.1 信息:什么是合格的阅读理解
1.2 深层:理解作品和文章深意的五个要素
1.3 思想: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
1.4 时代:如何从文艺作品了解一段历史
1.5 品位:如何全面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1.6 考试:如何回答好阅读理解题
1.7 速度:如何突破阅读的瓶颈
1.8 层次:如何兼顾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1.9 欣赏:如何体会经典文学的魅力
第2章 写作的核心:表达自己
2.1 书面表达:写跟说有什么不同
2.2 起步:如何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
2.3 修辞:如何让外行理解陌生的东西
2.4 写景:如何寓情于景
2.5 写情:如何写好心理活动
2.6 叙事:如何牵着读者走
2.7 技巧:如何让文章更有魅力
2.8 实践:我是怎么写出畅销书的
第3章 日常实用写作
3.1 日记:如何用日记提升写作能力
3.2 邮件:如何写好工作邮件
3.3 简历:如何写好简历
3.4 评论:如何写好评论
3.5 论文:如何写好论文
3.6 报告:如何写好报告
第4章 听和说的艺术
4.1 听的艺术:如何高效、高质地接收信息
4.2 说的艺术:能说、会说的背后有什么秘诀
4.3 口头表达:怎样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4 内容再呈现:如何让表达效果最大化

下篇 阅读与写作经典范例
第5章 关于人生
5.1 《春江花月夜》:如何参悟渺小人生
5.2 《九三年》:如何理解复杂的人性
5.3 小李杜:如何度过人生的低谷和无奈
5.4 李煜:如何面对人生的绝境
5.5 古希腊悲剧:如何理解命运与人生底色
5.6 罗曼·罗兰:如何坚守理想主义
5.7 英伦情诗:如何将爱说出口
第6章 关于历史
6.1 《诗经》:定格中国人的婚恋观
6.2 《红楼梦》:曹雪芹到底在讲谁的故事
6.3 《牡丹亭》:什么是中国人的浪漫情怀
6.4 《神曲》:什么人才配受到后世尊敬
6.5 《傲慢与偏见》:如何诠释西方传统爱情
6.6 《浮士德》:德国何以崛起
6.7 普希金:文化精英如何担负起社会责任
6.8 托尔斯泰:西方贵族如何自我救赎
6.9 马克·吐温:高速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6.10 海明威:如何走出物质满足后的困惑
6.11 川端康成:如何表现日本美学
第7章 关于社会
7.1 《李尔王》:莎士比亚的人生智慧
7.2 《十日谈》:黑死病后的欧洲变革
7.3 《简·爱》:女性的独立平等意识
7.4 鲁迅: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力量
7.5 张爱玲:现代都市红男绿女的生活
7.6 米兰·昆德拉:西方存在主义思潮
第8章 关于体裁
8.1 唐诗:形式与内容哪个更重要
8.2 宋词:艺人词是怎么登上大雅之堂的
8.3 元曲:剧作家是如何引导、迎合大众的
8.4 通俗小说:市井文学的价值在哪里
8.5 哥特式小说:通过悬念反映现实
8.6 科幻小说:一切文学都是现实主义的文学
8.7 即时报道:怎样记述好真实的事件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1.5 品位:如何全面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进行大量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面有一个效率的问题,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选择阅读的材料,最有效地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门学问。

已故的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曾经告诉我,他其实只上过老师杨振宁先生开的一门课,那就是文献阅读课。当时杨先生年纪已大,只传道,不教具体的知识点了。但是张教授觉得那门课对他的帮助特别大,因为杨先生讲的是如何培养阅读物理学文献的品位。品位不够,了解的知识点再多,也成不了大学问家。

杨振宁先生讲,一个人习惯读什么样的物理学论文,决定了他在物理学领域能走多远。能够在众多论文中迅速找到那些品位高的,是成功的第一步。而满足于随便找到一些论文就读,或者看到一个热门的课题就去研究,那论文写得再多,也只能是二三流的研究者。

虽然物理学论文看上去离普通人有点远,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境—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当然,能找到行家给自己讲讲是最省力的办法,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而剩下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阅读了。如何省时省力地通过阅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现实的需求。

但问题是,今天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又非常庞杂,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时,不仅时间少,而且往往会选择困难。这个时候该读什么呢?这就让我想起了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品位”。

单说品位有点虚,下面我就以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三步阅读法来展开说明一下。


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第一步是从阅读“正统”文献或作品开始。

所谓“正统”,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行业被主流认可的。要注意,正统的未必是正确的。事实上,过去被认为是正统的观点,今天大部分都被证明是不准确的,都被修正了。但是,我们依然要从当下正统的观点入手,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准线。之后的阅读,都是在基准线上做修改。

“基准线思维”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论。比如,地外生命在今天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就说了,为什么天体物理学家总是按照地球的标准寻找外星生物?什么宜居带、固态行星和液态水,都是地球生物必需的条件,但宇宙那么大,完全可能有不同形态的生命存在。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我们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并非只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整个宇宙,它们是我们理解生命的基准。如果抛弃这些基准,不限制搜索的条件,不仅成本过高,成功率也会变低。

回到正统上来。也许你觉得那些经典“啃”起来太费劲,但不妨这么想:建立知识体系这件事的成本其实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时间成本和收益比。无论是对已知还是未知的领域,从正统的观点出发,都是建立知识体系最高效的做法。

那么,应该看哪些正统的学习材料呢?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且有时间、有能力,那第一步应该是读教科书,尤其是中美两国普遍采用的教科书。当然,你也可以听名牌大学开的MOOC,或者听得到 App 上开的通识课。

如果你想学习物理学,那牛顿的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的电学方程、焦耳等人的热力学理论就是正统的。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虽然不完美,但是从它们入手了解物理学是最为便捷的。

如果你想对金融领域有比较完整的了解,那我推荐美国高中的 AP 课(即大学预修课程)教材,也就是坎贝尔·R. 麦克康奈尔(Campbell R. McConnell)等人合著的《经济学》。

至于人文学科,它的基准线也许不太容易找,但是依然要有。比如,如果你想了解世界史,那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说实话,这本书在细节上有很多错误,比如

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这本书是这样分析的:

● 秦人最早用铁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

● 秦人最早用骑兵取代战车;

● 秦占领了四川产粮的大平原;

● 秦的统治者是能干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应用法家学说,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

但事实上,根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大量使用铁制兵器的国家是齐国和燕国,秦国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青铜器;而用骑兵取代战车,最早是从赵国开始的。此外,商鞅变法的作用被放在了最后,而且斯塔夫里阿诺斯还没有明确讲到这次变法,这也和事实不符。但即便如此,《全球通史》依然是一本不错的正统读物,它能让你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了解人类的整个历史。同样,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也是帮你找到基准线。

至于今天被很多人用来获取信息的互联网,不能说没有用,但问题是,从互联网上寻找好内容的成本太高。特别是当一个人在入门之前、还无法判断孰优孰劣的时候,一旦把旁门左道的内容当作主流来读,品位就很难提高了。

当然,这些只是让我们站在了一条基准线上,远不能让我们构建出知识体系。更何况,很多正统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那么,要怎么对基准线进行修正呢?这就要到接下来的第二步了。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为什么要学大语文


2020 年,当我在得到 App 开设“阅读与写作50讲”这门课时,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不去开设一些实用性更强的专业课,而要开大家都学过的语文课。简单的回答是,虽然大家都学了至少十二年语文,但是这依然不足以让大部分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士,更不用说让人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那些在学校里没有讲授的语文内容,特别是以“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为核心的大语文内容—它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更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那就应该是语文。

一个人如果学不好数学,还有办法回避矛盾,比如可以通过报考文科专业来远离数学;如果运气好,别的能力强,甚至可以一辈子不碰数学,同样过得很精彩。比如说丘吉尔,虽然他连带括号的四则运算都算不清楚,但还是当了英国的财政大臣和首相。

但是,语文能力差的人运气就没那么好了。根据我当老师的经验,很多人数理化不好,根本原因是看不懂教科书,或者考试的时候连题目都理解不了。也就是说,他们是吃了语文不好的亏,而且这个短板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比如,很多人不善于理解他人,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对所有专业人士来讲都是硬伤。

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对人学业和工作的影响上,更体现在对人生活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上。我们所说的“语文”,在西


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