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宅兹中国》摘录5-第四章: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西方

2022-03-23 21:20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1版  2013年7月5印

第四章

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西方

——清代中叶朝鲜与日本对中国的观感


一    谁是“东方”,何谓“中华”?17世纪中叶渐行渐远的中日韩三国

所谓“东方”,在17世纪中叶以后,在文化上已经不是一个“中华”,在政治上已然是一个“国际”,而在经济上,“朝贡体制”虽还维持着,但是日本、朝鲜与中国实际上已是“贸易关系”,东亚内部原有的同一性基础已经瓦解,而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更已经全盘崩溃,这使得各自面对西方时,有了后来历史的巨大差异。


二    明以后无中华:朝鲜人的观感

乾隆、嘉庆年间,朝鲜人仍流露对明帝国的依恋,和对无奈之下朝觐胡人皇帝的怨怼之意,他们把清帝国叫做“夷虏”,把清皇帝叫做“胡皇”。他们到燕都来不是朝觐天子,只是出差,使者们的旅行记名称大多由“朝天”改成了“燕行”。

朝鲜有“后明朝”或“小中华”。朝鲜人对自己仍坚持穿着明朝衣冠特别感到自豪,对清帝国人改易服色顺从蛮夷衣冠相当蔑视。他们在心理上对满清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程朱理学本应是坚定的信仰,现在在学术领域却成了表面的文饰。朝鲜人发现,这是因为这个帝国的当权者对于原属于汉族文化正宗的思想学说,多少有这疑虑和畏惧,因此一方面采取了占用真理制高点的方法,抢先接过朱子学说以堵住汉族士人的嘴,一方面采取钳制的高压手段,以文字狱来威吓读书人。

他们把这种文化史的变迁归咎于国家统治者的种族变化。



三    谁是中华文化血脉:日本人与漂流唐船船员的笔谈

清代中叶,锁国使日本与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交往渐稀,但法定开埠的长崎却商船往来相当频繁,《华夷变态》中就有很多对到长崎的中国人进行询问的记录,负责询问的日本官员不只关心船只中有无夹带“天主教邪书”,更多的问题集中在中国政治和军事的情报上。


信夫清三郎:清朝的出现,唤起了日本人对当年元寇的回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


日本人不信清朝廷乐曲是古乐。

连山水风光的议论,也成了一种竞技。



四    分道扬镳:17世纪以后的东亚还有认同吗?


《宅兹中国》摘录5-第四章: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西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