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寻芳》,骆世铮先生的又一部佳作出版了!

骆世铮先生的又一部佳作《金陵寻芳》业已杀青,即将付梓,作为挚友的我,深感钦佩,并致以诚挚祝贺!

骆先生秉赋聪慧。5岁即启蒙上学,15岁即考上高中。临近高中毕业时,却因生病未能参加高考。后因国家急需外语教育人才,决定从高考落榜生中再组织一次考试,以选拔师范生。高中母校鉴于他成绩优秀,遂推荐他参加了这次考试,有幸被南京市师专英语专业录取,此时,他才17岁。读了两年师专,于1965年毕业,分配到南京13中任教。1966年,10年内乱爆发,外语成了“崇洋媚外”学科,他被迫改行,先后教过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1976年,他30岁,始进修感兴趣的物理学科,几年后,获物理专业大专文凭,并固定为物理学科教师。
骆先生业务娴熟,责任感强,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很快在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先后任中学校长、南京市区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等职。
2006年,骆先生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退休,对一般人来说,是养老、享清福的岁月,而对骆先生来说,却焕发出人生的“第二春”。此时,潜伏在他细胞深处的对文学的热爱被激发出来,因工作繁忙而被压抑在骨髓里的对人文的兴趣、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关注、对写作的钟爱被热烈地唤醒,他终于获得闲暇,端坐在电脑前,手敲键盘,把写作当作他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于是美文佳作从电脑屏幕上汩汩流出,他的写作才能如冰雪融化露出美丽的山的肌肤一般显现出来。退休十多年来,他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游记数十篇,出版《柳丝细雨》《金陵拾翠》文学专著两部,连同即将问世的《金陵寻芳》,自他手在电脑上敲出去的作品文字已达50多万字。


骆先生出生于上海,5岁即随父母迁徙于南京,以后定居于此。南京的水土养育了他,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他,使他深深地眷恋着这方土地,激发他兴趣盎然地发掘这方土地上深埋着的历史奥秘,他孜孜不倦地捡拾起被时光长河冲刷掩藏的历史碎片加以审视,他执着地从古典秘籍、断简遗编中寻找被忽略的南京人文历史的踪迹。于是,由近100篇短文组成的油墨喷香的《金陵寻芳》摆上我们的案头。

翻开《金陵寻芳》,众多历史事件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清晰地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众多历史人物裹挟着逝去的岁月的风尘,纷至沓来,诉说着自己的兴衰际遇、祸福沉浮;众多历史谜团,虽不能一一破解,却也提供线索,让读者见仁见智、自行判断。打开本书,犹如打开南京历史的百宝箱,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然而,我觉得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写了南京历史上一个个真实的人,写出了真实的人性。这些人或忠或奸,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智或愚,都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而人性又是复杂的,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并不都是非白即黑,非黑即白,人往往是善与恶、美与丑、智与愚的综合体。正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才造成人类个体的命运千差万别,造成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使得历史的进程或加速,或迟滞,从而使历史长河放射出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奇幻波光。
让我们看看书中的一些人物吧。
南朝梁代的开国皇帝萧衍称帝后,勤于政务,革除积弊,延揽人才,使政局稳定,国库充盈。他笃信佛教,不食荤腥,即使重大祭祀和宴会也禁止吃肉。他不饮酒,不听音乐,不近女色,称得上是最俭朴的皇帝。然而后来却沉溺佛教,怠于政事。他花费大量公款,兴建佛寺,更为荒唐的是,他竟突发奇想,舍身于佛,甘为寺奴。为了让他回宫,群臣只好筹钱,将他“赎”回。最后,梁武帝萧衍被叛军侯景部围困在台城,忧愤、饥渴而死。萧衍此人智欤,愚欤?善欤,恶欤?
后唐的宰相孙晟生活奢靡。他吃饭不用桌子,而是在侍女中间挑选姿色超群者数人,令她们每人端着一只盘子,围成圆圈,他自己则坐在当中,边吃饭喝酒,边欣赏美女。吃到高兴处,还赏赐美女们吃上一口。这就是“美女肉台”典故的由来。可就是这位宰相,当赴后周议和时,因故遭到后周国主世宗的责难、训斥。孙晟自知难以脱身,只求速死。他神色怡然,向着金陵方向叩拜道:“臣惟以死报国尔!”自尽而亡。孙晟此人善欤,恶欤?美欤,丑欤?
明朝的曾秉正因清正廉洁、善于劝谏而深得皇帝朱元璋的信任,从九品学正升为正三品通政司正使,可谓官运亨通。但也遭到某些人的嫉恨、诬蔑,再加上他后来恃才傲物,不再谨慎,终被皇帝所厌恶,被削职为民。这也罢了,谁知他欲返回老家,却没有路费,竟然卖掉自己4岁的女儿以作川资。此种丧失天良的行为被群臣告发,皇帝震怒,判他阉割之刑。原先的贤臣做了不耻之事,犯了重罪,下场可悲。曾秉正的命运缘何如此?曾秉正善人焉,恶人焉?
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明朝的海瑞,只因男仆给自己5岁的女儿一块饼吃,居然狠下心来,把女儿活活饿死。何也?海瑞认为她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范”,应该处死。海瑞善人焉,恶人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讲了很多生动的故事,也不乏精彩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不多,有的只是三言两语,却发人深省,启发人思考,给人以回味,表现出骆先生的深沉、睿智与练达。
书中披露,南京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坟墓旁立了无字碑,一个是东晋的谢安,一个是宋朝的秦桧。这两个人死后为何碑上无字?骆先生解释道,据胡适先生的族叔胡祥翰所编撰的《金陵胜迹志》载:“谢太傅(谢安)墓文无敢作者,秦桧碑文无肯作者。”原来是谢安的碑文无人敢写,秦桧的碑文无人肯写。在分别简述两人立碑的过程之后,骆先生评论道:“其实,任何人的碑文不过是一家之言或一时之说,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在老百姓心中立的碑。”此评论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书中还讲到一个人,是明朝的何栋如。此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却命运多舛,两次含冤坐牢。他坐的牢是锦衣卫陷害忠良的场所,断筋折骨等残酷折磨自不必说,能活着出来的人几乎没有。他第二次坐牢是受魏忠贤迫害。魏忠贤的党羽对他滥施酷刑,百般折磨,他宁死不屈,最后被发配滁阳(今安徽滁州)。后魏忠贤倒台,他被平反昭雪,回到故乡南京,授徒讲学,直至终老。故事结尾,骆先生写道:“大难临头有时是难以避免的。……遭遇苦难时所迸发出的坚定勇敢的人性亮光,是最具感染力,最能鼓舞人心的。被称颂的从来都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与苦难抗争所磨炼出的意志、在苦难中忍耐时所得到的领悟,以及走出艰难的暗沼后的浴火重生。”这番评论多么富有哲理,多么励志!
上文提到的曾秉正,他原是一名清官,下场却不妙。骆老先生评论道:“做一个清官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修养所决定的,……能做好清官真是一门大学问啊!”做好清官还是“一门大学问”,莫非这里有什么“玄机”?骆先生的评论包涵着怎样的人生况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书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平天国时期,有一秀才在南京清凉寺与老僧闲聊,几个太平军士兵突然闯进来。因为太平军与清朝的官吏和文人作对,老僧怕秀才吃亏,为他“打掩护”说,“他是我们寺庙掏大粪的。”谁知秀才不领情,朗声道:“我不是掏大粪的,我是大清的秀才汪星垣!”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个士兵小头目看秀才相貌堂堂,胆识过人,就鼓动他参加太平军,好谋取荣华富贵。秀才不但不从,还大骂太平军,结果惹恼对方,终于被杀。骆先生讲完这个故事后评论道:“大难来临之际,生命和尊严,孰轻孰重?这是人世间扯不断理还乱的话题。”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留下余音袅袅。我想,读到这几句评论的人都会思考:这秀才死得值得不值得?
综上所述,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南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书,而且可以作为青少年为人处世的参考书。
骆世铮先生所学是外语专业、物理专业,而其人生最炫目的成就却在历史专业、中文专业上,可见他博学多才,也可见他在历史专业、中文专业上所下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硬功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希望骆先生保重身体,劳逸结合;祝愿骆先生在有生之年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进一步充实南京这座古城的文化宝库。
胡国富
(中学校长、书记、高级语文教师,资深方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