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伤寒论笔记

2023-07-28 00:01 作者:爨城小医  | 我要投稿

太阳变证

一、变证的治疗原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根据现有的脉证,根据过去他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汗后可以导致里阳虚。汗后也可以出现不恶寒,但热的这种里实热的证候。对于里实热的证候应当怎么治疗呢?"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那就随证治之,它是实热的,你就清泻实热,它是虚寒的,你就温里散寒。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误下以后,也可以造成表里阴阳俱虚。阳气被伤的表现,是病人出现了寒战,脉微细,微是阳虚,细是阴虚(微主阳虚,细主阴虚)。用四逆加人参汤来治疗,用四逆汤补阳气,用人参来益气生津补阴液。

 

二、辨寒热真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热在皮肤是说这个热是表面现象,寒在骨髓是说内里是真正的阴寒内盛,是寒证。真寒假热,用四逆加人参汤。炮附子10g、干姜10 g、红参10 g、炙甘草6 g。

寒就是表面现象,这种手脚发凉就是表面现象,而疾病的本质是真正的热。真热假寒证的里有热,里热没有成实,"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热厥,里热已经成实,"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疮烂赤",用承气汤、用大柴胡汤等等。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是阳虚,阳不摄阴的表现。因为不是表证,不是中风证,所以没有恶寒发热。

关上脉细数—细数很可能为阴虚,实际上是胃阳不足,它是阳虚。细数脉在通常情况下是主阴虚,可是在这里和临床症状结合起来看,它却是阳虚,是一种虚性的代偿。

腹中饥,口不能食—腹中饥是个假象,好象是有热,有热则消谷善饥,但是真正让他吃,却是他不能吃,因为他是胃阳被伤,胃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

三四日吐之者—太阳病过了三四天,误用了吐法以后。

不喜糜粥,朝食暮吐—胃寒的表现。胃阳不足,中焦虚寒。

欲食冷食—是一个假象,这是虚阳浮躁的一种表现。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为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用了汗法以后,使阳气虚,使膈气虚,而导致的一种虚性的亢奋现象,虽然数但是虚数而无力,这是阳虚以后阳气奋力和阴寒相争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这个数,仲景说是客热,所以客热也就是假热,是虚性的亢奋,所以这种热是一种假象。脉数可以主胃寒。

 

三、表里先后治则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表里同病,表证兼里实,本应当先发汗的,你反而用了下法,这就是错的。表证兼里实,里证重而且急,表证比较和缓,就应该先泻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治表宜桂枝汤。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排泻不消化的食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后身疼痛—等里阳恢复以后,还留下"身疼痛"这种表证。

表证兼轻度里虚,先温里。

 

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太少两感,表证兼重度里虚,先治里虚。表证兼里虚的,里虚程度很轻,仅仅是见到了脉沉,首先考虑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第二天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了这两个方子不行,那这两个方子不能再吃了,直接用四逆汤补里。

 

大青龙汤的方证是外有表寒,寒气被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里证出现了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而寒邪被表的表现,烦躁是里热扰心的表现,表里同病。寒邪闭表才导致了阳郁化热,里证不是大实大虚证,不需要用承气汤、用大黄这个的药来泻下,所以里证只是一个里热,不是一个大实证,所以这个大青龙汤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是表里同冶的。

小青龙汤证。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在它疾病发作的时候是外寒引动了内饮,导致了水寒涉肺,所以表里证病机关系密切,里证也不是大实大虚证,所以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表里同治。

五苓散证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表里证的病机关系密切,里证不是虚证,水邪内郁它也不是要用承气、要用大黄来泻下的这个实证,所以符合这两个条件,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同解,所以也是表里同治的。

葛根芩连汤证是外有表邪,里有里热的下利,用葛根芩连汤,外散表邪,内清里热来治疗下利,它是表里同病,里证不是大实大虚证。

桂枝人参汤证,是外有表证,有里虚寒的下利,但是这个里虚寒呢,仅仅是里阳的不足,痞家的虚寒,没有涉及到少阴肾阳的虚衰,所以这个里证不是很重的,所以它也是表里同治的。

麻黄细辛附子汤从方子组成上看,麻黄是散表寒的,附子是温少阴里阳、散少阴里寒的,细辛既可以散太阳表寒又可以散少阴里寒,所以它是一个太阳和少阴同治的方子,是从药物上来分析。它的临床适应证呢,实际上是有轻度的少阴里阳虚,仅仅是轻度的,又兼有太阳表证,这是太少两感,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到了寒邪而发病,少阴兼有阳虚的程度呢,仅仅是见到了一点脉沉,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细,但欲寐"这些严重的里阳虚衰的证候,所以它也符合表里证病机关系密切的条件。

表里同病,表里同治。

 

热证

一、虚烦证(无形邪热蕴郁胸膈,郁热扰心)

1、桅子豉汤、桅子甘草豉汤、桅子生姜豉汤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桅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桅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

虚烦不得眠—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太阳病误治以后使无形邪热蕴郁胸膈,留扰心胸,郁热扰心,轻的就见心烦不得眠,不闭眼睛。

心中懊憹—胃脘部的一种噪杂,那种似饥非饥、似热非热,似胀非胀,似痛非痛的那种说不出的难受。郁热扰心。

少气—是火热伤阳气,这个火热邪气是容易伤人体的正气的,气不足的感觉。

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桅子7个,豆豉40ml,甘草15g,生姜30g。两次的治疗量。

方解:桅子是一个清理三焦之热的药,豆豉是一个宣散的药,两个药结合起来,有清有宣,有一个清宣郁热的作用。甘草,它的作用是清宣郁热,兼以益气。甘草是补气的,用的是灸甘草,为什么不用人参呢,因为人参它是热证,用人参怕助热,所以用甘草来补气。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所以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呕。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桅子豉汤主之。

烦热—用过汗法,用过下法,结果导致了余热留扰胸膈,余热扰心的表证,这个热是余热未尽的特征。

胸中窒—是火郁胸中气机,出现了烦热这种表现,这个热是郁热内陷的表证,胸中热,是胸中郁热气机,他感到胸中窒闷不利,火郁胸中气机,胸中窒闷不利。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桅子豉汤主之。

身热不去—是余邪未尽。

心中结痛—火郁心中气机,由气及血,然后导致了血脉不和或者说血络不和,出现心中结痛。

未欲解—病没有好,火郁气机,是留气积血所造成的,当然还是解决火郁,用桅子豉汤。

 

2、桅子厚朴汤(余热流扰胸膈,郁热扰心,火热下扰,腹部气机不畅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

心烦—余热流扰胸膈,郁热扰心。

腹满—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上面有心烦,下面有肚子胀,这两件事情都使病人感到难受。

卧起不安—心烦也是碾转反侧、坐卧难宁,肚子胀也是使他碾转反侧、坐卧难宁。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用桅子来清心中的郁热,用厚朴和枳实来行气消满。没有用豆豉。豆豉是宣散的,是走上的。现在火热已经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了,所以他不用上行的,宣散的豆豉,用桅子来清热,用厚朴、枳实来行气消满。

 

3、栀子干姜汤(余热留扰胸膈,兼脾虚,上热下寒)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一个外感病,无论是巴豆制剂还是甘遂制剂,对一个外感表证来说,那都是不适合的。

身热不去、微烦—表邪不解,余热留扰胸膈,同时脾气脾阳被伤,又出现了下利,余热不去。上热表现了身热不去和心烦,下寒表现了大便溏泄。虚烦兼脾虚便溏。

 

因为用过丸药,他下面又有下利不止,这就形成了上有热,下有寒,上热下寒的证候。上热表现了身热不去和心烦,下寒表现了大便溏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清上热,就容易更伤脾阳伤脾气,单纯的温下寒,就容易助上焦的热,用栀子甘姜汤清上温下,当然这个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这个下实际是中焦,是脾胃,清上温下,清解胸中的热。温脾阳散脾寒,治疗虚寒性的下利,这是个典型的寒热并用的方子。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栀子是清三焦之热,干姜温脾阳散脾寒。

 

4、栀子豉汤禁忌

凡用栀子汤,病人久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病人如果平素久微溏,平素就有脾阳虚,脾气虚,而大便稀溏的话,你再用栀子豉汤的时候慎重、谨慎一些。栀子豉汤这类的方子毕竟是清热的,偏于寒凉的,免得用它以后更伤脾阳,病人平素就有脾阳虚的便溏,现在又正在患了余热留扰胸膈的虚烦证,栀子甘姜汤清上温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邪热壅肺)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热邪在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以有喘。由于热邪在肺,里热逼迫津液,肺也是里,是脏腑。里热逼迫津液,所以有汗出。肺热作喘。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排外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阳明迫肺的喘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

麻黄30克,杏仁10克,甘草15克。石膏60克。

麻黄有三个作用,一是发汗散寒,一个是宣肺平喘,一个是利尿。要想充分发挥它发汗散寒的作用,就需要和桂枝相配,那就是麻黄汤。要想充分发挥它的宣肺平喘的作用,那就和石膏相配,这就是麻杏石甘汤。要想充分发挥它利尿的作用,那就要和白术相配。这在《金匮要略》里,有麻黄配白术,来发挥麻黄利尿作用的方剂。

 

现代应用:肺部的各种感染,大叶肺炎、小叶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它伴有咳喘,又伴有高热、舌红,也可能见到口渴、舌苔黄,这都是邪热壅肺的表现,都有用麻杏石甘汤的机会。

 

三、白虎加人参汤(胃热弥漫、津气两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烦渴不解—提示了邪气已入阳明,已经有了邪热伤津。内有所缺,必有外求,津液被伤,所以他就引水自救,出现了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不是热邪盛,鼓动气血所造成的,而是用这种温热的发汗解表药之后,辛温的药物鼓动了气血,振奋了阳气,要祛邪气,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时性的脉洪大,这种脉洪大,只要它不伴见大烦渴不解,我们就不把它当作邪气已经入里,已经变成了证来看待。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利,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喘而汗出)

太阳病,桂枝汤,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利遂不止—阴虚而阳亢,误下以后,外邪入里,从阳化热,热邪下迫肠道,出现了热性的下利。

脉促—脉快,这是热盛的表现脉促主热,主阳盛,一定是有力,脉快而有力。

喘而汗出—是这个证候的兼证。因为里热、肠热迫肺见到喘,因肺和大肠相表里。里热逼迫津液外越,就可以见到汗出。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葛根芩连汤这张方子,用葛根来解表邪,用黄芩、黄连来清里热,治热利,加一个甘草,保护中焦胃气,调和诸药,是解表里治热利的,表里同治的一张方子。

 

现代应用:急性肠炎,急性痢疾的初起阶段,还有表证,还有怕冷、发烧,下面有热利,有里急,常用葛根芩连汤。

 

五、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与少阳合病,少阳胆热内迫阳明)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指得是太阳和少阳病同时出现,它的临床表现,除了太阳病的特征、少阳病的特征以外,最突出的是有一个自下利,是少阳胆热内迫阳明胃肠。少阳邪气重,胆热内迫而出现了下利。胆热迫胃,胃气上逆见到呕吐。

 

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黄芩汤药物组成,只有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清胆热,芍药缓急解痉止腹痛,再加甘草和大枣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这个方子药少力弱,今天用得很少,但是用黄芩,用芍药,特别是用芍药,在治疗热利,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后世张洁古有一个芍药汤,他以芍药汤来命名,言外之意就是以芍药为主要药物来治疗热利,有很好的效果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和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心阳虚证

一、桂枝甘草汤(发汗太多,伤了心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病人平素就心阳不足,所以汗多就伤了心阳,心阳不足,动力不足,心脏失充,心脏失去了动力的充盈。一个心脏的正常功能,既需要心阴滋养,也需要心阳来充养。心脏病的急性发作。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桂枝四两60g,甘草二两是30g  顿服。

桂枝甘草汤这两个药组合起来,不是用桂枝解表的功能,而是用的补心阳,温通心阳。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脾阳,用甘草干姜;补肾阳,用附子干姜,如果肝胃两寒,散肝胃的寒邪,用吴茱萸和生姜。

 

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阳虚,心神失养,心神浮越)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烦躁—用火疗发汗,用泻下的方法,导致了心阳虚,心神失养,心神浮越,心神不能潜敛。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桂枝5g,甘草10g,牡蛎10g,龙骨10g

桂枝甘草两个药辛甘化阳来补益心阳,再加龙骨牡蛎这两个药来潜镇安神,所以它的功能是:补益心阳,潜镇安神。轻度的神经衰弱。

 

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心阳虚更重,兼有痰浊扰心)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烦躁—心神被伤,心神失养。

惊狂—阳不足者,阴必乘之。当阳气虚的时候,就容易生痰、生水、生饮,心阳虚,而导致了痰浊内生,痰浊扰心,就进而出现了精神症状,出现了惊怍不宁。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警狂。

桂枝是15g,甘草是10g,生姜是15g,大枣是四枚,牡蛎是25g,蜀漆是15g,龙骨是20g

桂枝去芍药汤,去掉了酸敛阴柔的芍药,剩下的这四个药,就是纯辛甘化阳的,温补心阳的基础方。加龙骨牡蛎,潜镇安神,蜀漆是常山的幼苗,常山是治疗疟疾的一个药,但常山又有除痰、化痰、涤痰的作用。常配合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方里就有甘草,可以加瓜蒌这一类的药。

 

四、桂枝加桂汤(汗多伤心阳,下焦寒气上冲引发奔豚)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针处被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用灸法,刺激机体的免疫机能,调整机体的健康状况,即使保健灸也需要灸七壮。汗多就容易伤心阳,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就引发了奔豚。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气从少腹向上冲,冲到胃脘部,胃脘部有胀满,有恶心的感觉;冲到胸部的时候,他会胸闷,憋气,心慌,心跳;冲到咽喉部的时候,他会感到窒息欲死,就好像有人掐住了他的脖子,窒息欲死;还有极个别的病人,冲到头部的时候,他就出现了突然的昏厥。水邪上冲的用苓桂剂;郁火上冲的用奔豚汤;而寒气上冲的用桂枝加桂汤。

 

以桂枝加桂汤,在桂枝汤中把桂枝的量由三两加到五两,加重桂枝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加强温补心阳的效果,有时候我们也说温通心阳,另外桂枝本身也有降逆平冲的作用,所以桂枝加桂汤里头桂枝的作用不是解表,而是温通心阳,降逆平冲。

 

心阳虚的一组证候,心阳虚,心脏失养,动力不足,如果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治疗用桂枝甘草汤,急煎,顿服来急救心阳;如果心阳虚,是心神不能够潜敛,精神浮越而见到烦躁的,治疗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兼以潜镇安神;如果心阳虚,又有痰浊内扰,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那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温补心阳,潜镇安神,兼以化痰浊,宁神志;如果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而出现奔豚的,治疗用桂枝加桂汤温补心阳,降逆平冲。

 

                                 阳气虚兼水气病

一、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心阳不足,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心阳对水液有镇摄作用,所以当心阳虚,镇摄无力的时候,下焦的水气,下焦的水邪也会乘虚上冲。表现只是脐下悸动不宁,这是水气初动,水气刚开始发动,阳气和水邪相搏的一种表现。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茯苓40g,桂枝20g,甘草10g,大枣五枚,

桂枝、甘草是温补心阳的。茯苓这个药,有强心、利水、淡渗去湿的作用。全方温通心阳,化气行水。凡是见到脐下悸动的,或者脐上悸动,都不用白术。

 

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水邪使胸中气机不畅。

头眩—一方面是水邪上冒清阳,另一方面是因为水邪内盛,心脾阳虚。水邪内盛,心脾阳虚,清阳不升,头目失养。

脉沉紧—沉主病在里,这里的"紧"就是弦,弦脉,紧脉和弦脉我们在临床上是不大容易区分的,血管紧张度都是比较高,弦在这里主水饮。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发汗就容易伤害经络中的阳气,再加上水邪侵渍经络,人体就出现了肢体震颤,行路摇摆不稳的临床表现。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桂枝和甘草温补心阳,有茯苓和白术健脾、利水、燥湿、降冲。桂枝和甘草,所以他有心阳虚的因素,用了茯苓和白术,这两个药是健脾的,是燥湿的,是利湿的,所以我们说他有脾阳虚,脾气虚的因素,因此是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凡是见到脐下悸动的,或者脐上悸动的,他都不用白术。

 

有许多年龄大的人,心阳也虚,脾阳也不足,一到秋末冬初的时候,季节变换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气管炎,发生咳喘,发生心功能的不全,心功能不好的话,肺通气功能也差,也会导致咳喘多痰,我们在入秋以后,接近冬季的时候,给他提早吃一些苓桂术甘汤,那就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脾虚水停,太阳经腑之气被水邪所遏)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说明这个证候不是表证,不是桂枝汤证。

或下之—有心下满微痛类似里实证的表现,可是泻下以后,症状没有缓解。太阳经气不利的"头项强痛",所以就出现了太阳经阳气被郁的"翕翕发热"。

小便不利—是这条辨证最关键的地方。脾虚水停,脾虚水停以后,阻遏太阳经气,使太阳经的阳气被郁,水邪阻遏太阳经气,使太阳经的阳气被郁。和五苓散证的尿少是一个意思。

无汗—提示了太阳经的阳气被水邪所郁,所以才导致无汗。

心下满微痛—是水邪阻滞中焦气机。

脾虚水停、水邪停聚以后,太阳经气、太阳腑气被水邪所遏。这个证候是由于脾虚水停,水邪阻遏了太阳经气,水邪阻遏了膀胱腑气,水邪又阻滞了中焦气机而出现了类似太阳表证,类似太阳里证,类似里实证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桂枝与茯苓相配,有通阳化气,畅利三焦的作用,去掉桂枝是为了不使这个药走表,而专门使这个药走里,来健脾,来利水,来去湿;芍药有利膀胱利小便的作用,正是用它来利尿利小便,芍药是养肝血的,具有柔肝养血的功效,养肝血就可以助疏泄,助疏泄就可以畅三焦,畅三焦就可以利小便,所以养肝血、助疏泄、畅三焦、利小便,这是芍药的功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上确实有明显的利尿效果。

 

四、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胃虚水停中焦,心下悸、手足厥冷)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胃虚水停中焦,水停中焦,所以它的第一个表现的症状,就是心下悸,是胃阳和水邪相搏的表现,第二个症状是由于水邪阻遏中阳,使阳气不能外达,它可以见到四肢厥冷,手足厥冷,它可以见到手足厥冷。另外水停胃脘,在上腹部可以有振水声,胃虚水停中焦的证候。水停中焦胃脘,它也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机能,膀胱气化机能是正常的,所以体内代谢的废水的排除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小便也是正常的。

汗多不渴此方求,久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五、真武汤(肾阳虚,水邪泛滥)

大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是温阳利水,治疗肾阳虚,水邪泛滥的,它也是以苓芍术甘为基础的。苓、芍、术,再加生姜和附子。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脾虚证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痰湿阻滞气滞腹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导致了腹满。虚中夹实的证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腹满,得温得按后缓解。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厚朴40g,生姜40克,半夏20克,甘草10克,人参5克。

胃胀当用《金贵要略》的橘枳姜汤,厚姜半甘参汤治疗的就是脐周胀满,大腹胀满,是脾虚腹胀,而不是胃虚腹胀。

 

二、小建中汤(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心脏失养就心悸,心神失养就心烦,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烦,是气血阴阳两虚,气血阴阳两虚。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桂枝汤倍用芍药再加饴糖(麦芽糖)所组成,桂枝15克、甘草10克、大枣4枚、芍药30克、生姜15克、饴糖(麦芽糖)50克,方后还有一句话说,"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补益气血,除了治疗心中悸而烦之外,能够治疗气血不足,腹部肌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重用芍药,有养血柔筋的作用,而且它又重用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解痉的作用。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

 

现代应用:胃痛、腹痛等。脊柱的疼痛,关节的疼痛,还有慢性溃疡病,气血两虚。

 

三、桂枝人参汤(外有表证的发热,里有虚寒的下利)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一个太阳病,外证未除,就是表证没有解除,医生多次的用了泻下的方法,结果导致了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于是就出现了下利,利下不止。外有表证的发热,里有虚寒的下利。

心下痞硬—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凝滞所造成的,心下痞硬,升降紊乱,寒湿下注,就会导致下利不止。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桂枝20克,甘草20克,白术15克,人参15克,干姜15克。理中汤加桂枝,而不是桂枝汤加人参,理中汤别名人参汤。桂枝后下为了解表。

 

                                     肾阳虚证

一、干姜附子汤(肾阳突然虚衰、烦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昼日烦躁不得眠—白天自然界阳气盛,所以肾阳在自然界的阳气资助下,还能够勉强和阴寒相争,所以白天出现躁动不宁。

夜而安静—夜间自然界中的阴气盛,肾阳得不到阳气的资助,就更加虚衰,夜间就无力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病情更加沉重了,当然就不躁动了。

不呕、不渴、无表证—除外了三阳证可能出现的烦躁。

脉沉微—脉沉主病在里,脉微主阳气虚,这是里阳虚衰所造成的。

无大热—是指尚未出现阴盛格阳的现象,这是一个肾阳突然虚衰,而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的证候。

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的肢体躁动不宁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干姜15克,附子20克。急煎顿服,决不再吃二次。用四逆汤善后。

 

二、茯苓四逆汤(阴阳两虚烦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有补心气的作用,所以有人认为这个方证,是少阴阳虚而出现了躁动,阳虚阴盛而有躁动,阴盛是指的阴寒邪气盛,少阴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而有躁动,同时又有少阴心阴不足,少阴心阴不足,而有虚热上扰出现了心烦,所以我们说阴阳两虚,阴〔虚〕是指的心阴虚,阳〔虚〕指的肾阳虚,人参在这里有很好的补津液的作用。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四逆汤方子中,加了茯苓和人参两味药。

 

三、真武汤(阳虚水泛)

大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其人仍发热—一种说法,表邪仍在;另外一种说法是虚阳外浮。

心下悸—这是水气凌心的表现。

头眩—就是头晕目眩,这是水邪上冒清阳的特征。

身瞤动,振振欲僻地—一个是肾阳虚,经脉失去了温养,经脉失温;一个是水邪浸渍经脉,使经脉不能主持准确的、穏定的运动。所以走路摇摇晃晃,肢体振振颤颤,肌肉跳动,走路的时候就好象要倒地的样子。

太阳病汗不得法,导致了肾阳被伤。素质是肾阳不足的,所以弱者先伤。汗多以后就容易伤肾阳,肾阳被伤,不能制水,导致了水邪的上泛。

三个主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现代应用:心功能不全,美尼尔氏综合证、风湿性舞蹈病、帕金森氏综合证、一些其他的振颤

 

                                阴阳两虚证

一、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表未解)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主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自汗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汗出。

小便数—阳虚,气化失司,可以表现为小便不利。阳虚,阳不摄阴。小便多,常常是表现在夜间。

心烦—是阴虚虚火扰心。

微恶寒—是表邪未解,所以这是一个阴阳两虚、表未解的证候。

得之便厥—阳虚的进一步加重,阳气更虚,四末失温,就出现了手足厥冷。

咽中干—阴液更加损伤,本来原来是阴阳两虚,表未解,现在单独的用了发汗药,便阳气更虚,就出现了手足厥冷,便阴液更不足。

烦躁吐逆—对于这个烦躁,有人解释为阴虚虚火上扰,就出现了心烦。阳虚,弱阳和阴寒相争,就出现了躁动,把这个烦和躁是分开解释的。吐逆是阳虚,寒邪上逆。

甘草干姜汤主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先补阳后补阴,固阳以摄阴。甘草干姜汤是温补中阳的一个基本方。

芍药甘草汤—养血柔筋,缓急解痉,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血柔筋,缓急解痉。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阴阳两虚表未解,如果误用汗法以后,结果伤津伤得很严重,邪气从阳化热而转成胃燥。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当胃中燥热内盛的时候,燥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调,就可以出现谵语。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真阳衰微,见到了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等,那就用四逆汤来治疗。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伸筋草10克,木瓜10克

芍药甘草汤,养血柔筋,缓急解痉,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血柔筋,缓急解痉。肚子疼,脉迟为寒凝,加干姜;脉洪脉大是热,加黄连。

 

现代应用:

1.治疗肠痉挛,还可以治疗小儿夜啼不止,这是胃肠痉挛。"治腹痛如神",缓解腹直肌的痉挛,缓解肠痉挛。治疗肚子疼有很好的疗效。

2.治疗内脏平滑肌的痉挛、骨骼肌、腓肠肌的痉挛、胆绞痛有很好的效果。

3.治疗神经痛,比方说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留下来的神经痛。

4.治疗高热惊厥,特别是小孩,高烧、抽风,惊厥不也是肌肉的痉挛吗,5.治疗高热惊厥,治疗不安腿综合证,不安腿综合证。

6.可以治疗溃疡病的疼痛,也可以治疗气管、支气管的痉挛。

7.可以治神经血管性头疼。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阴血虚,筋脉失养)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附子和甘草相配,这是辛甘化阳,补肾阳的,所以它的临床症状应当有恶寒,应当有脚挛急,两组症状同时出现,这个恶寒是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的表现,再加上小腿的肌肉痉挛,这是阴血虚,筋脉失养的表现,所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阴阳双补。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芍药、甘草和附子,芍药甘草相合,这正是芍药甘草汤,它的适应证应当有脚挛急,就是小腿腓肠肌的痉挛,附子和甘草相配,辛甘化阳,补肾阳,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的表现,再加上小腿的肌肉痉挛,这是阴血虚,筋脉失养的表现,所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阴阳双补,这是非常符合这个证侯的病机的,这种组方,既然是阴阳两虚,我们既用酸甘化阴的药物,也用辛甘助阳的药物,就是阴阳双补,非常值得学习。

 

三、炙甘草汤(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气血两虚,脉道不充,脉道不能够充盈,就出现了脉结代,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则心动悸。

 

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生地80克,桂枝15克,阿胶10克,人参10克,生姜15克,甘草20克,麦冬15克,半夏100毫升,麻仁15克,大枣10枚,1400毫升清酒,1600毫升水。

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人参也益气也滋阴,通阳复脉的,用的是桂枝、生姜,用辛通的药物来通阳复脉。清酒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养血通经,或者说养血通脉。另外一个作用是行药滞。麻子仁润肠通便,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没有直接去治表证,而用了大队的滋阴的、养血的、通阳的、复脉的药物去治疗里证。

 

现代应用:炙甘草汤治疗非器质性的心脏病的心率失常,器质性的心脏病的心率失常,都有一定的疗效。特别严重的心率失常,效果都是比较差的。滋阴为主,兼以通阳。

 

                                            结胸证

一、大陷胸汤(热邪和水饮结于胸膈脘腹)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者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隔,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浮者为风—浮主风邪在表;

数则为热—数主有热,这是里有热了,里有热所以出现了数脉。

动则为痛—体内有疼痛的表现,所以脉不稳,动是指的脉跳动不稳,或强或弱,脉跳动不稳这是有疼痛的表现。

数则为虚—脉数主热。不是指的正气虚,而是指的现在的热邪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仅仅是是无形的热邪,所以这个数脉是无形的热邪。

头痛,发热—这是表证未解。

微盗汗出—这是里热,特别是阴分有热,有盗汗出。阴分有热,当睡觉的时候,阳入于阴谓之寐,阳气进入阴分,阴分本来有热,热和阳气相加,就逼迫阴液外越而表现了盗汗,所以盗汗提示了阴分有热。

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阴分有热,有盗汗,可是还有恶寒,说明这不是单纯的里热,而还有表证,这就是表证未解,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生,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

医反下之—这种热是无形之热,不应当泻下,医生反而用了下法。

动数变迟—就是有疼痛的这种动脉,脉搏不稳定的状态,还有这种有热的数脉变迟,这是已经有了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的表现。这个迟指的和数相比较,这是有形邪气相结而脉气不利的表现。它不主寒。

膈内拒痛—胸膈内出现了疼痛,气血阻结的实证疼痛。

胃中空虚—由于误下伤了里气,这才导致外来的邪气伤犯了胸膈,和胸膈间素有的水饮邪气相结,既然是水热互结,必然阻滞胸中气机,而出现短气烦躁,短气是水热邪气阻滞胸中气机,这里所说的躁烦,严格的说应当是烦躁,烦躁是因心烦而躁,躁烦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

心中懊憹—水热互结,郁热扰心,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烦躁—热邪和胸膈间的水饮邪气相结,郁热扰心。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结果就导致了表邪的内陷,表邪内陷化热和胸膈的水饮邪气相结,有形邪气阻滞,出现了硬满疼痛的临床表现。这就是结胸证。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阳经都到头,头是阳气最旺盛的,所以湿热互结,头部的阳气旺盛,只有在头部湿气牵制不住这种阳热,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湿邪在头部牵制不住这种热邪。邪受到湿邪的牵制,发不出来,所以身上没有汗,头上有汗,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湿邪是往下走的,阳热上蒸,在头部牵制不住阳气,牵制不住阳热,所以只有头部出汗。

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湿欲下泄,因受热邪的牵制,受到热邪之牵制而不得泄,因此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短赤。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郁在体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则发身黄)。

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既然是结胸证,病位是偏于中,而不是偏于上,因为是膈内拒痛,心下因硬,特别强调了心下因硬。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大结胸三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水热邪气阻滞中焦,阻滞心下所造成的。有形之邪阻滞,所以按之石硬,应当说压痛存在,反跳痛存在。就是我们说的腹膜炎(出现)的腹膜刺激征的肌张力高,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所以这是一个局限性腹膜炎的体征,或者是急腹证,出现了腹膜刺激征的表现。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大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热结在里—是指的热结在阳明。

复往来寒热者—是指的少阳有邪,少阳有邪兼有阳明不和。

但头微汗出—水热互结,有时候热邪被水邪牵制而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可以见到但头汗出。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舌上燥而渴—是阳明燥热伤津的表现,阳明燥热内盛,所以可以有不大便。

大结胸证病位偏下的表现,也就是整个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阳明腑实证可以有绕脐痛,有腹满痛,腹部可以有压痛,按之痛,这提示了它是实证,但是绝对没有反跳痛和肌紧张,阳明腑实证的病位在肠道,在消化道,结胸证的病位在腹膜,在腹腔,这两个证候要分别清楚。

 

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哺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末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个药组成,有泄热逐水破结的功效。大黄要有很好的泻下作用,煮的时间不能太长。芒硝是不用煮的,溶到水里以后,开到一两开就可以了。甘遂末更不要煮,冲服就可以了。所以只有煮大黄。由于甘遂末这个药是不溶于水的,它的有效成份不溶于水,所以甘遂末一定要冲服。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证,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等等。大陷胸散:甘遂末0.9克,大黄末,就是大黄粉0.6克,芒硝0.3克,一个0.9,一个0.6,一个0.3,剂量比例:甘遂、大黄、芒硝是3:2:1,

 

二、大陷胸丸(水热邪气结于胸膈)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结胸证病位偏高,或者说病位偏上,水热邪气主要结于胸腔。由于水热邪气阻结的部位偏高,水热互结,凝滞气机,使上部的经脉气血不利,所以就出现了颈项拘急,像痉病一样的临床表现。

同时也提示这个病人有汗出—热邪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种表现。

疼痛—结胸证按之痛,高位是胸部呀,所以会有胸痛。

短气—胸为气海,肺是在胸中的,如果胸中有水热邪气互结,有形邪气阻滞,影响胸中气机的畅达。

烦躁—它有热,热又在胸中,热和水结,这个热就是个郁热,所以郁热扰心他有烦躁。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苈黄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末,还有白蜜,一共有六个药。

大黄和芒硝,它没有用甘草,是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偏于泄热、小承气偏于通便、大承气是既泄热又通便,现在我们要泄热逐水,所以要用大黄、芒硝,以泄热为主。葶苈子、杏仁泻肺,因为是水热阻结在胸腔,要用泻肺的药。大黄、芒硝、葶苈、杏仁、甘遂末,泻下逐水,泻下力很强,它使水液通过肠道、通过大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藻戟遂芫俱战草,不能用甘草,用蜂蜜来甘缓,使药效时间延长、使药力作用温和,而不至于直下肠胃,才能够把胸膈间的水热邪气,缓缓的通过二便排出体外,这种甘缓的思路,特别值得我们在临床组方用药的时候学习。大陷胸丸的治法是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葶苈子半升(熬),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其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杏仁、葶苈子干炒,除了杏仁和芒硝以外,大黄、葶苈子要捣要筛,弹丸4到5克,要煮水,就需要有甘遂一钱匕限定在1克。蜂蜜40毫升,一合是20毫升, 200毫升水,然后加上上述的药在一起煮。大黄用了半斤、葶苈子用了半升、芒硝用了半升,量都比较大、杏仁还用了半升,尽管这些药的剂量比较大,但他每次只吃一个弹丸,4到5克,再冲服甘遂末,1克左右,只是一次吃下去。

 

现代应用:急性胸膜炎、急性肺水肿。

 

三、小陷胸汤(痰和热结于心下)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只局限在上腹部,病势和缓,上腹部有压痛的感觉。

脉浮滑—浮主有热,滑主有痰,主热的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由于里热胜,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

 

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夏取半升连一两,枯萎整个要先烹。

 

半夏,黄连,栝楼,半夏的除痰作用和大陷胸汤中甘遂的逐水作用相比较,半夏当然是和缓的,甘遂当然是峻烈的,一峻一缓。小陷胸汤中的黄连的清热和大陷胸汤中的大黄的泄热相比较,一个和缓,一个峻烈,一个小一个大,小陷胸汤的栝楼润下除痰和大陷胸汤中的芒硝软坚泻下相比较,一个和缓,一个峻烈,所以这就体现了方名有大小,药物作用有强弱,所以证候叫小结胸证,用方叫小陷胸汤,都是三个药。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

 

现代应用:凡是胸脘部各个脏器的、各个器官的病变,只要有痰热阻滞而导致的疼痛都可以使用,比方说胸腔的心绞痛、肺部疾患引起的疼痛,胸腔疾患,比方说胸膜炎、肋间肌肉的损伤、类软骨炎(等)胸壁的这些疼痛,再往外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引起的胸胁部的疼痛,这是胸部的,膈肌以下的胃病、胆囊的疾病、胰腺的疾病、十二指肠的疾病引起的胸脘部的疼痛,只要是舌红而胎黄腻、脉滑或者脉滑数,你判断为痰热阻滞、气机不畅的,都可以用小陷胸汤加减化裁,治疗心脏病、胃病、胆囊病、胰腺病、乳腺炎。

 

四、三物小白散(寒邪和痰水和结于胸膈脘腹)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寒邪和痰水相结的实证,有胸膈脘腹的疼痛,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守成规,定加桔贝均三分,寒实结胸细辨医。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皮心中含的毒素浓度比较高,所以要把它去掉。"炒黑去掉巴豆的油,毒性也高,因为散剂,干燥的药粉不容易吞咽,所以用白米汤把它调成糊状,利于吞咽,身高比较高,体重比较多的人0.5克,或者再稍稍多一点。瘦弱的再减一点,再减少一点。用三物白散以后,既吐且利,又吐又拉,使体内寒痰留饮,通过催吐和泻下排出了体外。有的人是体质比较特殊,吃完了之后没有拉肚子,进热粥一杯。冷粥制约了药物的辛热毒性。

 

                                               心下痞证

一、热痞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无形邪热,留扰中焦)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热,留扰上焦的,是虚烦证,无形邪热,留扰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上腹部,一按,按之是柔软的这显然是气机的壅滞。

关上浮—寸脉、尺脉都不浮,提示热在中焦,这是无形邪热,留扰中焦。关脉是候中焦的,这个浮,没有恶寒,没有发热,没有头项强痛,所以它不是主表而是主热。这个心下痞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所导致的。胃虚的情况并不明显。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痞的病人,又兼有表证。心下痞是热痞,恶寒是有表证,我们说表证兼里实,应当先解表后攻里,心下痞证,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对于热痞来说,它还不算一个里实,先解表后治痞。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大黄清热泻实,大黄目的在于清热而不在于泻下,在服用方法上就用开水泡一泡就可以了。5分钟、10分钟就可以了,你再泡15分钟,水温降低了,它的其它泻下成份也提取不出来了,它有很好的清胃热的作用,还有很好的解酒的作用。泻热消痞。热比较盛,所以他不再用开水浸泡而是水煮以后增强它泻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胃热引起的口臭,大便干燥、牙龈肿痛、吐血、衄血。

 

(二)附子泻心汤(中焦有无形之热,下边有肾阳虚,外边有表阳不固,寒热错杂)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是热痞,无形热邪留扰中焦,干扰了中焦的斡旋作用,使气机壅滞在中焦。

恶寒和汗出—是肾阳虚,表阳不固他才汗出,肾阳虚,表阳当然就不固啦,肾阳虚,表阳不固,就会有汗出,肾阳虚,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他就有恶寒,没有发热,也没有脉浮,肾阳虚,表阳不固,则阳不摄阴,而出现了汗出,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就出现了怕冷。

中焦有无形之热,下边有肾阳虚,外边有表阳不固,寒热错杂,用了附子泻心汤,寒热同治。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附子泻心汤有大黄、黄连、黄芩三个药,是清中焦无形之热的,用开水浸泡。用附子一枚炮,去皮,另外煮取药汁煮一个小时以上。大黄、黄连、黄芩这三个药叫做三黄泻心汤。

 

二、寒热错杂痞

(一)半夏泻心汤(胃气虚,有痰邪的干扰;上热下寒、胃热气逆的呕吐,脾寒气陷的腹泻)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呕而发热—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呕吐。热郁胆腑的表现,热郁胆腑可以见到持续的发热。

中焦有气堵着,上面有胃热的气逆,表现为呕吐,下面有脾寒的气陷,表现为下利。上热下寒、胃热气逆的呕吐,脾寒气陷的腹泻,用于慢性的胃肠炎。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由七个药所组成,在组方上很有特色,它既有半夏和干姜辛开散结,黄连、黄芩苦降,人参、甘草、大枣甘调并用,也有黄芩、黄连来清上热,干姜、甘草来温下寒,半夏化痰而降逆止呕,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来调和中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

 

临床上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的胃肠炎。上热下寒、胃热气逆的呕吐,脾寒气陷的腹泻。

 

(二)生姜泻心汤(胃气虚,伴有水邪的干扰)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用过汗法之后,表证已经解除了,但是可能是汗法不太得当,伤了里气,伤了胃气,结果就导致了胃中不和。

胁下有水气—提示了有水邪的干扰。再加上胃气虚,于是乎就出现了心下痞硬这样的主证。

干噫食臭—胃热气逆。

腹中雷鸣,下利者—脾寒气陷,又兼水邪,所以他就出现了肠鸣,下利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生姜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把干姜由三两变成一两,干姜的量减少了,而另外又加了生姜四两。用生姜干什么?化饮消水。

 

(三)甘草泻心汤(胃气虚,伴有外来客热邪的干扰)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而满—胃气虚,又有客热上扰。所谓客热,是外来的热邪,由于这两个因素,胃气虚,客热上扰,导致了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

干呕心烦—胃热气逆,本来已经形成了,再加上客热上扰。

腹中雷鸣—脾虚最重,脾寒气陷。

此非结热—这个心下痞硬而满,不是热邪结在中焦,

但以胃中虚—这仅仅是胃中虚,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胃气虚,

客气上逆—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客热上扰,这仅仅是胃气虚,又加上客热上扰。

故使硬也—这才使气机壅滞在中焦。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掰同烹。

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甘草是补气的,有和胃补中,消痞止利的作用。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由原来的半夏泻心汤中的三两增加一两,加到四两,来提高它补中气的作用。在《金匮要略》的甘草泻心汤里,是有人参。本证是胃气最虚的,下利最重的,因此用人参,用甘草来补中气之虚。

 

这三个泻心汤证,它们的病机相雷同,都是胃气虚,又伴有邪气的干扰。半夏泻心汤证是伴有痰邪的干扰,生姜泻心汤证是伴有水邪的干扰,甘草泻心汤证是伴有外来客热邪的干扰。他们的临床证候都有中焦气机壅滞的心下痞为主证,同时又有胃热气逆、胃气上逆的表现,或者呕吐,或者干噫食臭,或者干呕心烦不得安,同时又有脾寒气陷的表现,肠鸣下利,症状表现雷同,病机相接近。

 

(四)旋覆代赭汤(胃气虚,痰浊阻滞,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噫气不除—说明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无形气机的壅滞,而且已经有了有形的痰浊邪气的阻滞。

胃气虚又加上痰浊阻滞,结果导致了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了心下痞硬这样一个主证。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的适应证都有下利,旋覆代赭汤的适应证没有下利。用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旋覆花用了15克,代赭石只用了5克。旋覆花、代赭石,这两个药化痰镇逆,配合起来用化痰镇逆消痞,对噫气不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半夏和生姜更是化痰燥湿降逆和胃的。膈肌痉挛不止。有胃虚的话,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药仍然是必须要用的。旋覆花用10克的话,代赭石可以用20克,可以用30克。旋覆花用15克的话,代赭石可以用30克,40克等等,就看这个人的体质。代赭石的量比旋覆花的量要轻?这是因为它所治疗的是胃虚,痰阻胃脘,代赭石不能重用,重用会伤胃气。代赭石还可以入肝,镇用还可直抵下焦,镇肝气之逆,要想作用于胃的话,用量就不能用太多,这是代赭石。在用量上如果是治疗噫气不除的话,我们应当注意,旋覆花量重,代赭石量轻,只治疗噫气不除。

 

可是后世经常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不止。膈肌痉挛代赭石可以多用,比方说,旋覆花用10克的话,代赭石可以用20克,可以用30克。旋覆花用15克的话,代赭石可以用30克,40克等等,就看这个人的体质。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经常看到大夫们开方,代赭石用的量是30克,旋覆花用10克。它治疗的不是噫气不除,而是呃逆不止。

 

                                痞证类证

一、治利四法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第二个泻心汤类是指的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这三个方子,它就有调理升降的作用。燮(念xie)理升降法。上面胃气上逆的呕吐、干噫食臭、噫气,下面有肠鸣下利,这是升降失调。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脾寒气陷的下利。

第二个理中汤类。包括理中汤、理中汤加附子、四逆汤,这叫温中补虚法。适用于脾阳虚,或者脾肾两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下利。 理中汤可以治疗下利,治疗什么下利呢?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下利。

第三种方法,赤石脂禹余粮汤,它叫涩肠固脱法。适用于治疗下利滑脱,关门不固的下利。

最后一个方法,叫利小便实大便法。这属于水走后阴,大便稀溏,不能制止,所以我们就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水走前阴,然后使大便逐渐干燥,这就叫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方法。用五苓散,通过利尿的方式来治疗下利。

 

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二、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自下利—少阳胆热迫于胃肠,疏泄不利,气机不畅,下利有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口苦、咽干、目眩。

若呕—胆热犯胃,胃气上逆。

 

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三、黄连汤(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胸是指的上,胃是指的下,是指脾。胃中有热,脾寒气滞。

腹中痛—脾主大腹应当说这是脾气壅滞的表现,或者说是脾寒气滞的特征。

欲呕吐—呕吐显然是病位在胃,胃气上逆,这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腹痛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炒层层。

 

黄连汤证,有胃热、有脾寒,有胃热的气逆的欲呕吐,有脾寒气滞的腹中痛,惟独没有心下痞,上热下寒类似于痞证,没有心下痞,这是有别于痞证的。黄连汤是个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的方子,用了黄连来清上,用了干姜甘草来温下,用了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和黄连相配,黄连清胃热,半夏姜卫气之逆,甘草、干姜相配散脾寒,治腹痛。人参、大枣、甘草相配当然是调补中气之虚。这里头用了个桂枝,桂枝在这里干什么? 不是解表,而是交通上下之阳气。实际上桂枝有疏条气机的作用,通过疏调气机,它就可以交通上下之阳气,协调上下之寒热,这是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用法。

 

太阳病的类似证

一、十枣汤(表证兼水饮内停)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既有太阳表证,又有水饮内停。下利,呕逆是水饮内停所造成的,水饮内浸肠道而造成的下利,水饮犯胃造成了呕吐。表证兼水饮内停,应当先解表后攻水。

漐漐汗出—饮邪外渗。如果它胸胁有饮邪,饮邪能外渗就表现为汗出。如果饮邪内郁呢,它汗又不出了。有时候出,有时候不出,说明饮邪有时候能外渗,有时候不能外渗。

头痛—类似于太阳病的有表证的头疼,但对于饮停胸胁的证候来说,这个头痛是饮邪上攻所造成的。

心下痞硬满—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

引胁下痛—是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

干呕—是饮邪犯胃。

短气—是饮邪阻遏肺气。有形之邪阻滞。

此表解里未和也—是表邪已经解除了,只不过是在里的水饮邪气还没有排出体外,治疗用十枣汤。

 

大戟芜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芫花、甘遂、大戟这三个药泻下逐水,它的作用非常猛烈,因此需要用甘缓的药物来驾驭它,使它药效变得温和一些,使它药效的持续时间延长一些,这才能够把胸膈中的水饮邪气缓缓地排出体外。所以这种用甘缓的药物来驾驭峻猛的药,这种组方的思路,配伍的方法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临床上用得不是太多,用于胸腔积液的,有用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有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有用于肺炎、肺水肿的。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肺炎、肺水肿,还有用于肾病综合证导致的胸水、腹水的。我刚才所举的这些证候,大家会不会想到为什么不用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峻药缓攻呢?我们说如果热像明显,水热互结的,胸严重的,我们可以诊断为结胸,可以用大陷胸丸;如果热像不明显,而以水湿为主的,水邪为主的,我们就诊断为悬饮。十枣汤和大陷胸丸相比较,它们都可以治疗胸膈间的水饮,如果胸膈间的水饮热像不明显的我们就用十枣汤,热像明显、胸痛严重的,我们就用大陷胸丸。

 

二、瓜蒂散(有形痰浊阻滞胸中,胸中气机不畅)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有汗出、发热,不是外邪伤表,而是有形之邪郁遏阳气,郁遏阳气以后,阳气被郁,所以他有发热。这个汗出呢是有形之邪阻滞胸中膈上,然后机体为了抗邪,表现了一种漐漐汗出的倾向。有了这个汗出,这个汗出提示了类似于太阳表证,但是它不是太阳表证所造成的那个营卫不和的汗出。

头不痛,项不强—这更不是太阳表证的表现。

寸脉微浮—不是阳浮而阴弱,寸脉是候上焦的,微浮提示了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上焦来抗邪,说明邪气在上焦。

胸中痞硬—这是个自觉症状,这是有形痰浊阻滞胸中,胸中气机不畅的表现。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病人有一种感觉,有气向上冲逆,呼吸不畅,这是有形邪气阻滞,正气欲袪邪外出,所以他就有气上冲咽喉的感觉,可是他又无力把这种有形邪气袪除体外,所以就表现了一种欲吐不得吐,气上冲而又冲不出来的这种表现,所以仲景说"此为胸有寒也",这个"寒"字指的是痰。

 

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行瓜蒂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瓜蒂散这张方子是吐法的代表方,它的药物组成有瓜蒂一分,注意我们这里的分字不是衡重的剂量单位,而是剂量的比例,"瓜蒂一分,熬黄","熬"是什么意思,我们前面讲过,熬就是炒的意思,用瓜蒂把它炒黄了,赤小豆一分。除了这两个药以外,我们看方后所作的说明,"上二味,各别捣筛",就是把它们分开捣,筛成细末,"为散已,合治之",做成散的以后再混合,"取一钱匕"。

 

我们根据古今的一些方药的实际用量,一钱匕我们在这里把它定到1克左右就可以了,不要太多,"以香豉一合",就是豆豉,一合就是毫升,以20毫升的豆豉,"用热汤七合",那就是140毫升的热水,"煮作稀糜",煮是煮豆豉。这样的话,瓜蒂散这张方子涉及到的药物是瓜蒂、赤小豆、豆豉,其中赤小豆和豆豉都是粮食做的,这个豆豉是用大豆做的,赤小豆本身就是红小豆,所以真正起到催吐作用的是瓜蒂这味药,用煮豆豉的汤,"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取这个煮豆豉的汤来合这个瓜蒂散,"温,顿服之",这个量,一次吃下,"不吐者,少少加",少少就是渐渐的意思,如果吃了一次没有吐,第二次吃的时候,瓜蒂散用量再稍稍加一点,"得快,吐乃止。",只有很痛快的吐了那你不要再吃了。

 

后面谈到了瓜蒂散的使用禁忌,"诸亡血、虚家,不要与瓜蒂散",失血的病人,其他的虚证的病人当然不可以用瓜蒂散来涌吐。因为涌吐的这个方法,它是通过胃的粘膜来排泄体内的毒素,排泄体内的毒热,只有胸中膈上的痰浊、食积、留饮,你才可以用这种方法。

 


伤寒论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