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史》——公元1370年杨宪被处死:明初党争白热化的标志

2023-08-16 11:10 作者:位面之子秀秀  | 我要投稿

前因


朱元璋称帝: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沿用元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1370年,中书省左丞相(中书省主官之一)杨宪被皇帝朱元璋处死。


当时朝中有两大政治集团:以御史中丞(最高监察长官)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和以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


杨宪是刘基的心腹,也是浙东集团的重要成员。正是在刘基的推举下,杨宪才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在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朱元璋重用杨宪,也是想让他牵制当时树大根深的李善长,但杨宪进入中书省后,就大肆揽权、党同伐异。


当时李善长告病修养后,在中书省主事的是左丞相汪广洋,杨宪在中书省的职位在汪广洋之下,但他仍事事都和汪广洋对着干。只要是汪广洋的提议,他肯定反对;汪广洋要做的事,他也要阻挠。


后来他唆使侍御史(负责纠察朝官)刘炳弹劾汪广洋,说他侍奉母亲不周到。朱元璋一向注重孝道,接到弹劾后就把汪广洋免官了。杨宪觉得汪广洋还不够惨,接着让刘炳弹劾汪广洋,导致汪广洋被流放到海南岛。


汪广洋走后,中书省无人主事,朱元璋曾询问刘基,让杨宪担任丞相合不合适。刘基虽然有意培植浙西集团的势力,但不想锋芒太露以至于被朱元璋怀疑甚至打压。他没有赞同朱元璋的提议,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度量。


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还是让杨宪担任了中书左丞相,杨宪进一步培植势力,拉拢党羽,浙东集团在朝中的势力开始上升。


淮西集团的胡惟庸曾对李善长表示:“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为了对付杨宪,李善长将胡惟庸调入了中书省,任参知政事。杨宪的兄长杨希圣冒犯了李善长,很快就被李善长罢官。


杨宪也不甘示弱,他多次向朱元璋表示,李善长没什么才能,不配当丞相。朱元璋知道杨宪的心思,他只想制衡李善长,并没有想抛弃他,所以以李善长劳苦功高为由,让李善长继续当丞相,还让杨宪以后不要再说这类的话了。


杨宪并不收敛,在朝中继续肆意打击政敌。他唆使刘炳弹劾刑部侍郎左安善说他断案不公,诬陷好人。李善长抓住这个机会,向杨宪发动了反击,他向朱元璋上书,指控杨宪“排陷大臣,放肆为奸”等事。


朱元璋收到李善长的上书后,高度重视,下令将刘炳抓起来审问。刘炳将杨宪如何指使他攻击政敌的事,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刘基为了保全自己,也开始揭发杨宪的各种不法之事。


其他大臣也纷纷揭发杨宪,为了平息众怒,朱元璋下令审问杨宪。审了之后才知道,杨宪还和德庆侯(爵位)廖永忠等功勋大臣勾结。朱元璋决定抛弃杨宪,将他和刘炳等人一起处死。


后果


胡惟庸案: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皇帝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与胡惟庸有关的开国功臣、李善长、郑遇春、侯胡美都受到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事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原先中书省的事务由六部分理。


结论


杨宪被杀是明初浙东集团(刘基)与淮西集团党争白热化的标志,此后胡惟庸开始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淮西集团在朝中开始占据主动。

《明朝史》——公元1370年杨宪被处死:明初党争白热化的标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