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北游记(2):“东方莫斯科”街头

2022-08-24 23:28 作者:绿皮东风  | 我要投稿



第二天吃早饭时,一位酒店客人告知我,给社区工作人员留错电话了,要我在9:30以前去核酸检测点做核酸。匆匆吃完,便向核酸点赶去。


汉庭酒店门口的路叫“松花江街”,核酸点也在“松花江街”上。看似平常的一段路,被街心公园和路边集市隔开,中间来了段“下夹树街”。


(沉默的“大锅盖”)


克服这些“迷路因素”,走在核酸点旁的绿化带中,遇到几排有线电视接收器,“大锅盖”似的在那里沉默站立。这些史前巨兽般庞然大物,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走过它们,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科幻小说《三体》中,那日日夜夜对着宇宙发射讯号的雷达。不知道在夜深人静时,这些大锅盖会不会也对头顶上的星空好奇呢?


(路口老楼)


测好核酸,再度经过下夹树街和松花江街的路口时,一栋老建筑映入我的眼帘。依照年份推测,这栋楼大约和共和国同龄,也许更早。斑驳的老楼里还有居民,楼外橘红色的“禁火”布条被风吹起,同后方的老楼相映成趣。

 

回到宾馆整理好背包后,我朝今天的参观地点——哈尔滨中央大街走去。

 

(雨打风吹去)


过铁路天桥的时候,会看到一幢老楼,米黄色外观,斑驳的牌匾上写着“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这个曾经让许多人引以为傲的国企单位还在, 但精气神消磨殆尽, 剩下一具僵尸空壳,在时代风雨下矗立。


(小朋友与鸽子)


中央大街到了。修建于1898年,原名“中国大街”的这条路上,留存着许多俄式建筑。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令哈尔滨声名远扬,很大程度上撑起它“东方莫斯科”的美誉。灰色的石板步行街两侧,现代化的百货商场和街对面的百年老楼栉次鳞比, 交相辉映。时代在这里对视,历史在这里交融。

 

从开业不久的蜜雪冰城和隔壁肯德基往前走不远,就到了老西餐店“华梅西餐馆”和以“冰棍”闻名的“马迭尔西餐厅”。来都来了,必须在店门外的官方小店买上一根。棕色冰棍发着清香,在口中溶解,化为清甜,消去炎夏。


(索菲亚教堂,到达!)


时间还早,我暂时离开中央大街,向东走去。穿过那如同迷宫般的地下商城后,雍容华贵的索菲亚大教堂出现了。这座与中央大街同时代的宗教遗存,见证了一长串东北历史。风云往复,在特殊年代当仓库使用的它,如今在新世纪重新修缮了外观。


(特展作品之《哈尔滨的郊外》)


当天教堂内在举办“中俄画家笔下的哈尔滨”特展。相比较中国画家,俄罗斯(苏联)画家在描绘哈尔滨时,作品更突出人与生活的联系。在其中一幅作品《哈尔滨的郊外》中,作者运用在松花江大桥上行驶的列车、江边五彩的平房和在白雪中嬉戏的儿童,使得整幅画由静生动,令人不由得驻足细看,仿佛一抬脚就会走进这幅画中。

 

还要说说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墙壁。由于种种原因,它到今天还呈现着赤裸的灰色。悬挂在中庭的耶稣像,讲经台对面的坐席,这些都褪去神秘,成为普罗大众竞相捕捉的相片。

 

回到中央大街,已经中午时分。我在马迭尔西餐厅吃好中饭,走在中央大街的石子路上,继续向前。中国邮政在距离马迭尔西餐厅不远处设置了“中央大街”邮局,里面有许多关于哈尔滨的伴手礼和中国邮政开发的周边。不过今天我到邮局的目的就一样:盖邮戳。

 

走进邮局,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走到粘邮票的台子前,放下包,拿出明信片,写好收件人的姓名、地址外加祝福语,和邮戳本一块交给前台,请工作人员加盖邮戳。小姐姐盖戳时,拿出一块重物在邮戳柄上“当”地敲上一记。等我反应过来时,她已经把邮戳递回。

 

离开邮局,穿过地下通道后,就是沿中央大街步行的终点:哈尔滨抗洪纪念广场,为纪念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灾而设置。广场中央的纪念塔中部和顶端运用浮雕,表达哈市人民天灾面前齐心协力、意志坚决。


(抗洪纪念塔)


我仰视着这座丰碑,很庆幸。如果没有这股“和老天爷拼了”的气魄,松嫩的大水不知道会把这座城市怎么样了呢!而哈尔滨的城市精神会不会继续埋没在后工业时代的东北,越发默默无名?

 

(时代感浓郁的“毛主席万岁”浮雕)


纪念广场西侧的斯大林公园入口处,林木好似一柄柄遮阳伞,为市民遮挡暑热,带来清凉。沿江步道旁,浑黄的松江水浩浩荡荡,一往无前。部分市民冒着盛夏,在防波堤上仿效姜太公,等着鱼儿上钩。入口处 “共产党万岁”和“毛主席万岁”浮雕, 把感兴趣的游人拉回火红岁月。

 

离开斯大林公园,我路过苏联风格的文化宫和街边的白色雕像,来到滨州铁路桥遗址。这座和中央大街同年修筑的铁路桥历经抗战烽火和“98”洪灾,在2016年光荣退役后经过改造,成为哈市市民新增的旅游休闲场所。走在桥面上,江风从侧面强劲吹来,伴着桥下奔流的江水,我这好感慨的心又起来了。


(松花江上)


2013年的暑假,红皮快车带着我越过这座百年老桥,向诞生《漠河舞厅》的“中国最北城市”漠河奔去。如今,这里早就成了动车组列车的天下。还是在老江桥的西侧,新建的哈齐客专松花江大桥巍然耸立,一列列动车在上面飞过。


(江北信号灯)


江桥北侧的信号灯杆挺立依旧,不再显示讯号,它是幸运的,相比其他种类早已消失的老物件,退休后的它,每天依旧,可以看到游人的嬉戏,感受风儿吹拂,远处江水流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回程路上, 看到一个蒸汽机车头。这辆刻有“黄继光”号的国铁“建设型”蒸汽机车在中东铁路纪念广场上安卧,沧桑的身躯述说着工业年代的回忆。蒸汽机车正对面的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依旧,一年又一年。

 

 


东北游记(2):“东方莫斯科”街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