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涂装基础] 流变学/Rheology

2022-11-02 14:41 作者:未確認兵器  | 我要投稿

https://justpaint.org/understanding-the-feel-of-acrylics/
https://coatings.specialchem.com/coatings-properties/rheology
https://coatings.specialchem.com/coatings-properties/level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heolog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ear_thinn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xotropy
https://wiki.anton-paar.com/en/basics-of-rheology/
--- --- ---
流变学 研究 液体/膏体 在 外力/剪切力/笔刷 作用下的流动/变形
粘度 只是 流变学 的下属分支
流变学 应用于涂料的各个环节 (制造/储存/应用/成膜
比如 涂料在储存时 应该尽量避免颜料发生沉降/絮凝

(静止时需要稳定/像固体 / 屈服应力
(模型玩家的预稀释习惯 其实是不利储存的
比如 涂料在涂装/应用时 需要低粘度
而涂装好了后 却需要高粘度 从而避免流挂

--- --- ---
对于Painter而言 流变学的应用 决定了笔涂的手感
优秀的涂料厂商 通过对流变学相关性能的准确控制
满足Painter的需求 让Painter依赖于他们生产的涂料

(and buy more paint

unique feel / come to rely on it

--- --- ---
流变性的"长"与"短"

比较形象/利于理解的解释
把刮刀用漆浸润 然后举起刮刀让漆下落
如果漆是滴落的 那就是"短"流变性 (or 整个一坨直接掉下去
而如果是连续/拉丝的 那就是"长"流变性 / 像蜂蜜

Hmmm
高粘度"长"流变性的典型例子 亚麻静油 / Stand Linseed Oil

(油画颜料的基础知识门槛 着实不低
--- --- ---
粘度与流变性 是互相纠缠的 不是很好区分
流平 是有助于描述/解释其间差异的例子/属性
1.低粘度固有一定流平
2.同粘度下 "长"流变性的漆更流平

同粘度 不同流平性 / 显然左侧的流平好

(左侧 Golden 3001 Clear Leveling Gel
(右侧 Golden 3010/3013/3017 Soft Gel
--- --- ---
看到这里 你应该还是比较懵逼
为了进一步理解 还需要再多学习一下
所谓的流平 到底是什么原理

--- --- ---
触变性/Thixotropic
当剪切力/Shear作用时 大多数涂料的粘度会降低
(剪切稀释/Shear Thinning / 假塑性/Pseudo-plastic
(粘度增加 则是 剪切增稠/Shear Thickening
然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时间依赖 / 剪切历史
这种粘度响应剪切力变化 一触即变的可逆特性 就是触变性

有些涂料的粘度会很快恢复
所以会保留笔触 流平差 (对应"短"流变性
有些涂料的粘度则会缓慢恢复

所以会消除笔触 流平好 (对应"长"流变性
--- --- ---
流变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在微缩模型圈 有些涂料被称为"薄涂漆"
除了之前提过的 Heavy Body
还包括手感近似 Scale75 Scalecolor Range 的漆

Emmm 1瓶26还27 够贵的 / 极致消光Finish

如果你看过相关测评的话 会发现那些测评对这个漆的评价 其实都比较"混沌"

上手第一印象并不好 但是"别人"说好 挺迷惑的 / kind of confused
感觉遮盖差 / not covering / 可能我得再多用用
太"混沌"了 都开始胡言乱语了

(这里的pigment density 我大致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 误区在哪里
(简单来说 乳液水性漆/乳胶漆 比 油画颜料 复杂 / 涂料体系不一样 经验不能随意套用
(如果把颜料/填料称为内相 其余部分称为外相
(油画颜料 外相一般是亚麻油/红花油 低粘度
(内相越多 则最终整体粘度越高 越厚重 很简单 / 反之亦然
(但是这种印象在 乳液水性漆/乳胶漆 里是行不通的
(因为 乳液水性漆/乳胶漆 可以使用 增稠剂/流变改性剂 去改变外相的粘度

Rheology Modifier / Chemical Thinckener

(所以最终整体粘度高 不一定就代表着 内相多

又爱又恨 精神分裂 / "鼻涕状的东西"吧

描述集中在 极致消光Finish 遮盖力低下 / 具体手感如何 说不太清楚
(买过Vallejo的Thinner Medium么? 显然和"鼻涕状的东西"没有什么关系
(我在画材里有见过这种透明的"鼻涕状的"分层物 详细不明

反正 明明多少都有感觉到存在问题 最后依然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评价

当你掌握了流变学基础知识后 再去体验这类漆 结果就比较明白了
相比 Vallejo Model 这类漆的粘度明显恢复更快 (流变性更"短" 流平差
一笔下去 笔刷经过的地方倾向于"空着/薄" 漆倾向于堆积在边缘

例图 / 肉色的是Scale75

很明显 左侧模糊 右侧锐利

(当然 如此夸张的结果 是基于错误的笔法 / 例图仅作为说明手感差异的参考
(Vallejo Model 用同样的错误的笔法 也很难出现这种结果 / 不会这么明显

或者
仿佛漆未能从笔刷上顺畅流下
(可能颜料含量也低了一些 / 俺寻思不如Vallejo

其实 自己之后不都感受到了么 流平差 / 荧光色 让问题更明显

--- --- ---
没有流变学基础知识 就会乱买漆 / 白白耗费钱财
或者 明明就是买了不合适的漆 却在自我怀疑 / 缺乏判断能力
(有判断能力: 这个漆流平差 不合适 / Finish不对 不合适 / 粘度太高 不合适
(缺乏判断能力: 这个漆"大神"说好 那就一定好 / 毕竟我不如"大神"
(如果我感觉这个漆不合适 那一定是我不会用 / 可能我得再多用用

"大神"推荐OPEN / 然后花了2000多才明白 OPEN不合适

(根本不需要花2000多 必然不合适的 / 因为 OPEN仿油画颜料 实在差太远了
(就不是为了微缩模型而设计的涂料 不合适很正常
(如果有基础知识 有判断能力 买一管怎么都该明白了 / 甚至一管都不需要买
(而不是被 "大神"推荐 牵着鼻子走
这一点 从"薄涂漆"这种称呼上 已经可见一斑 (起码我不会这么称呼
(这种称呼 在我看来 仿佛在暗示 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项/值得考虑的优点
(而我倾向于直接说 这个漆流平不太行 遮盖也不好
(在默认环境下 绝对谈不上是什么优点 大部分模型Painter应该也不会喜欢

我认为 "越贵越好"的病态心理 可能影响了某些Painter的判断


[涂装基础] 流变学/Rheology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