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热点事件【俄乌冲突】
2023 年至今,俄乌双方都为春季攻防做准备,在和谈目标上南辕北辙,加之美西方不停“拱火浇油”,冲突复杂化趋势更加明显。
2023 年1月1日跨年夜,乌克兰炮兵向俄军在马克耶夫卡地区的一个临时部署点发射了6枚“海马斯”火箭弹,其中两枚被防空系统拦截,4枚装有杀伤爆破弹头的火箭弹击中俄罗斯军人所在的建筑物,造成89名俄军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副团长。2023年1月11日俄国防部称,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被任命为俄对乌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区域联合部队总指挥,苏罗维金(2022年10月8日上任的总指挥)、俄罗斯陆军总司令奥列格·萨留科夫、俄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阿列克谢·基姆被任命为俄对乌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区域联合部队副总指挥。
由此可见,正逢俄乌军事行动冲突赫尔松城角力,以及在顿涅茨克地区巴赫穆特(俄称阿尔捷莫夫斯克)和索列达尔地区攻防争夺战略要点危机之时,俄罗斯战时换将是事出有因的。
自从2022 年9月乌军在赫尔松州和哈尔科夫州西部发起反击后,乌克兰在领土收复方面未获进展。尽管俄军对乌基础设施的打击加剧停水、停电、停供暖等问题,但乌方受此前“收复失地”的鼓舞,不断尝试发起新的进攻,加大对萨拉托夫、别尔哥罗德、克里米亚等地的袭击力度,包括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恩格斯空军基地等重要目标的无人机攻击,战斗意志并未消沉。
乌军要想突破俄军阵地就得依靠坦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022 年12月下旬访问美国敲定美向乌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等事宜回国后,寻求欧洲金融支持和能源援助、发表各种提振士气的视频讲话,旨在争取“外援”、提升“内力”。2023年1月,德国、美国等国家纷纷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但进展并不顺利。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2023年4月之前,乌克兰可能仅能从西方国家获得50辆坦克,不到西方国家此前承诺数量的四分之一。德国国防部表示,向乌克兰交付主战坦克的工作进展颇为缓慢。俄罗斯国防部2023年2月20日通报称,俄军宣布控制了巴赫穆特北郊的帕拉斯科维耶夫卡镇,该镇扼守通往巴赫穆特的北部铁路线。俄军还在红利曼、顿涅茨克、库皮扬斯克和扎波罗热等方向消灭部分乌军士兵。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2023年2月20日表示,乌克兰武装部队计划至少组建两个配备德国“豹2”坦克的坦克营以及另外6至7个使用老式“豹1”的坦克营。列兹尼科夫表示,乌克兰希望在2023年4月前收到“豹2”坦克,但其交付还将取决于乌克兰武装部队人员的培训进度。此外,乌克兰还会得到“挑战者2”主战坦克、“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以及法国AMX10RC轻型坦克。
随着北约向乌克兰运送更多武器,更多的乌克兰士兵将需要接受西方训练。俄“自由媒体” 2023年2月18日报道称,俄军的攻击已经从不同方向进行,并获得战场主动权。俄乌双方在巴赫穆特地区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到目前为止,俄军还没有完全包围这座城市,但从东部、北部和南部绕道,切断了乌军4条后勤供应公路中的3条。该市通往斯拉维扬斯克的公路被俄军火力控制,双方仍在展开激战。同时,在赫尔松方向,俄军也在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俄黑海舰队兵力在集结,这可能表明俄军准备在扎波罗热方向发动新进攻,并打算在黑海沿岸登陆。
对于未来俄军主攻方向,从目前情况看,西方媒体和战略界普遍预测俄军“春季攻势”的首要攻击焦点将是巴赫穆特。巴赫穆特虽然对俄军攻占顿巴斯地区的全局战事具有的影响有限,但具有相当的象征性意义,毕竟双方围绕巴赫穆特的争夺已超过半年。对于俄军来说,拿下巴赫穆特,不仅能够为下一步进军斯拉维扬斯克等城市奠定基础,能更有效打击乌军士气。然而,巴赫穆特之战注定将非常艰苦,该地的攻防战,将是外界观察未来冲突走向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较于俄罗斯媒体关于对乌军事行动的乐观估计,西方战略界则普遍认为,俄乌冲突不太可能在今年结束。尽管双方都在各自准备攻势行动,但战事出现“一边倒”的可能性并不大。双方都难以获得明显胜势、保持持久僵持将是大概率事件,即俄军难以再占领新土地,乌军也难以夺回被俄军控制的更多领土。任何一方依靠战场的绝对胜利来结束冲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唯有通过谈判才能结束冲突。
结合俄乌战争的热度,可能考察:
(1)两次世界大战
(2)俄乌战争将进一步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随着大国力量的盛衰,这一相对稳定的均势就会被打 破,国际格局就会发生变化。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遗产,新兴经济体出现,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历年中考的常考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国际组织和国际性会议。中考会以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题型进行考查。
2023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热点事件【俄乌冲突】
01、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2、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3、评价: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0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2、政治:沙皇专制(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历史知识)3、对外: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③1917年退出战争。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03、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三)巩固政权的措施背景: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外:协约国武装干涉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4、经济: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四)历史意义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0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3、评价: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3、特点: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4、评价: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2、过程:(1)经济:(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历史知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936年宪法的颁布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3、缺陷和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4、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05、二战前后的苏联(一)二战前: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3、①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三)二战后初期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历史知识)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06、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2、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3、失败原因: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1、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成效:(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历史知识)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3、失败原因: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07、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二)过程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历史知识)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三)影响: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