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干货摘取(运动和冥想)

1,运动是顺应自然的一种表现,运动于个人而言有利无害(不是那种过度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有想要运动的动力,却迟迟不见行动,这便可能是,潜意识中我们潜藏着阻碍我们运动的内容。
当我们知道,运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个人幸福感时,我们依然无法去践行“运动”,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认为“我不值得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觉得“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就会出现意识上想要运动可却总有一大堆“意外”让我们无法去运动的情况,因为“通过运动去获得幸福感”是不被潜意识容许的。潜意识总会阻碍那些不一致的行为表现出来,即便在意识上有强烈的动力。
那要如何去改变呢?最简单的方式,想到就去做,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思考时间(一旦拥有时间去思索,潜意识的作用就会过来,那些自动化的模式便会阻碍我们去执行新的行为),一旦我们从行为上打破原有的自动模式(如在准备运动时思考很多导致最终不去运动),潜意识中的自动模式也会跟着改变(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2,冥想。关于冥想,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冥想的人,在同样情境中,左侧前额叶的激活率高于右侧前额叶(之前分享过,左侧前额叶与趋近系统,也就是积极情绪相联系,右侧前额叶与逃避系统,即消极情绪相联系)。关于冥想的研究,也证实了大脑的可塑性。
冥想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在我们陷入负面体验时,冥想的作用就可以显现。通常,人们面对消极情绪体验的反应是逃避它或是苦苦思索(钻牛角尖)想要解决它。而实际上,关于心理上的这些反应,我们机体拥有一套最有效的处理模式(自然治愈力),倘若我们用思维、用理性去干预,则往往会适得其反。而运用冥想的技术,我们可以减少长期被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心理困惑的干扰(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都用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获得“奖励”,比如在考试中,成功解决多数问题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也可以让我们获得他人的认可,这些“奖励”强化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自觉地,我们会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所有的困惑,包括心理困惑)。
冥想对于负面情绪的作用,可以通过觉察来实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方法一,body scan(身体扫描),当我们有负面情绪体验时,关注我们身体的变化(情绪与我们身体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觉察哪个部位产生了变化。关于这个方法,建议在平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如果每一次都要等到有情绪体验时才练习,是比较困难的),在没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觉察身体各个部位的体验,能够帮助我们将这种能力迁移到情绪唤起的情境。最关键的是,不要尝试着去“解决”情绪,也不要去评判它,而只是觉察它、接纳它的存在(如“哇,我生气时胃部好像有些紧张,真有趣”),当我们察觉到时,机体自身的治愈机制会帮助我们处理这些心理变化的(远比我们苦苦思考为什么我要这么难过、这么纠结要高效得多)。
方法二,cognitive reconstruction(认知重建),此种方法应该不算入冥想。当我们觉察到对某个反应的负面评价时,用一个积极的评价替代原先的评价。如,负面评价为“我觉得我对别人生气实在是太不好了”,转化为“原来,我也会生气,生气可以让我明白,我自己的界限在哪里,生气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