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费希特:行动的哲学4
四、实践知识的基础
在实践知识的基础里面,就倒过来了。在理论理性里面,既然体现出自我的一种能动作用,那么到实践哲学里面,这种能动作用就要克服非我对它的克制。你不能老是被动的去接受非我的刺激,即使这个非我是主体自己建立起来的,这种主动性还没有体现出来。主动性的显现,就是要克服非我对自我的限制,改造非我,改造世界,使得有限的自我打破限制成为无限,这样一种主体能动性,在自我里面一样已经蕴涵着了。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时候,你不能为所欲为的,你要受到客观的限制和约束,但是这种压抑到一定程度,它就会爆发出来,变成一种实践的自我,它就体现为一种欲望、冲动、决心、自由意志,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掌握了知识,就能够为所欲为,能够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当然会遇到客观世界的强烈抵抗,遇到非我的强烈抵抗。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当中,他人对你而言就是非我,你有欲望和冲动,他人也有欲望和冲动,在人际关系当中遇到其他自我的强烈抵抗,于是就形成了道德、义务这样一种关系。道德上的自律关系就是面对另一个自我的时候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内在关系。你在自然界上、在科学方面遇到抵抗,那是因为你没有完全掌握它。但是在面对社会和他人的时候问题就复杂了。你就必须有道德上的自律,要使你个人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就像康德所讲的,这是不容易的。要成为普遍的法则,一方面,你要有道德和义务这种主观的自觉,但另一方面,你要有法治。你光在主观道德上有自觉还不够,你还要有法制,它就体现为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在建立了法制社会以后,世界历史就从中呈现出绝对自我的影像,一种作为理想去追求的形象。所以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当中,人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活中,争取法律的完善,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利。但是最终的完善是达不到的。民主和法制也只是不坏的制度,并非最好的制度,世界上是没有最好的制度的,总是有问题。所以真正绝对的自我,最终只能通过信仰,这个理想不能证明,它只能通过信仰来建立。使我们进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去追求一个绝对自我的理想,这个理想可以说是上帝,要追求一个上帝。这就是费希特哲学大体上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