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 2018年10月 《南方人物周刊》华晨宇五周年特辑:风系少年(部分)


我没有意识要用音乐达到什么目的
1、人物周刊:你在音乐上面的启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华晨宇:6岁,学长笛。
2、人物周刊:那个时候对音乐有感觉吗?
华晨宇:没有。
3、人物周刊:你有没有问过家里人,为什么让你从小学长笛吗?
华晨宇:我妈妈一家人都是做音乐的,我是我妈妈整个家族里面我这一代的长子,所以当我妈妈刚怀孕的时候,他们兄弟姐妹就都希望我是可以做音乐的。
我妈妈讲过,胎教的时候,她拿耳机放在肚子上给我听音乐,我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刚会说话,他们教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还录下了磁带,我长大之后再听,没有跑一个音。所以,那一刻我的家人知道,我好像是有天赋的,他们就让我去学乐器。
4、人物周刊:你最早接触的音乐类型是什么?
华晨宇:古典音乐。长笛是西方古典交响乐的一个乐器,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就是让吹一个曲子。他会给一个磁带,说你如果不会吹,可以听这个旋律,所以我带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听了很多很多古典音乐。
5、人物周刊:早期听的这种音乐,对你现在的影响是什么?
华晨宇:影响非常大,我很庆幸在我骨子里面有很多古典音乐的基准,我在写流行音乐的时候,经常会跟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包括《降临》,包括《寒鸦少年》中间有一段很安静的部分,包括《斗牛》,我今年写的三首新歌,都用了古典音乐的元素。
6、人物周刊:你觉得在你的音乐中,天赋和努力各占比多少?
华晨宇:99:1,天赋是99。我一直觉得,做音乐是一个很残忍的事情。如果你只有1%的天赋,而你后期有99%的努力,你可能做了60年,都不如99%天赋的人做一年到两年。我看到过身边有很努力的人,非常努力,非常喜欢音乐,但是真的做不了。
7、人物周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学习音乐的?
华晨宇:应该是从11岁,我第一次创作的时候,那其实不是创作,是模仿。我学完长笛学钢琴,钢琴学了两三年,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就会创作了,弹钢琴曲练着练着我就会了,会了之后,我自己研究伴奏,一边跟老师学,一边额外去做一些我想弹的音乐。
8、人物周刊:当年考音乐学院的时候,你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吗?
华晨宇:那时候我其实没有目标,学音乐是我想学,考音乐学院也是因为我想读音乐学院。我感觉这么多年来,除了这件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我很想要去做的。
我那个时候也不爱赚钱。当时我乐队好几个成员不希望靠家里交学费,就需要一些演出,但是我会跟他们说得很明确,我不想拿这个去赚钱,他们就找另一个人来帮忙出去演出。这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我没有意识要用音乐达到什么目的。
9、人物周刊:据说你在音乐学院的时候不大出现在学校?
华晨宇:我上学的时候,确实有点不合群,我都是在琴房里和乐队的人待在一起,很少出现在班里面,班上我基本上80%的人都不认识。
我其实刚考上音乐学院的时候,很开心的,我一想到整个学校全部都是做音乐、爱音乐的人,我感觉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然后仅仅通过军训几天,和同班同学交流了一下下,我就不想聊了。我这个班级是唱歌专业,很多歌手,他们听音乐的选择理念是这个歌难不难唱:这个歌好难唱,我要像他那么唱,我就要去听,去学会它。但是我听音乐是觉得它好不好听,可能这个歌里面只有某一个音色或者某一个旋律很好听,是我没听过的,我都会去听。他们的音乐理念跟我不太一样。但是我喜欢跟乐手聊天,乐手们是玩乐器的,乐器是没有语言的,他们听全世界的音乐,他们的理念就是好不好听。


如果大家选择不听我的音乐,我可以不分享
1、人物周刊:龙隆老师说,现在99%做音乐的人是没有方向的,想的只是流量。你在自我表达和大众接纳之间,怎么摆放自己的位置呢?
华晨宇:我刚出道的时候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能违背自己做音乐的初衷,做白己想做的音乐,大家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也没关系,无所谓。
2、人物周刊:所以你做音乐的时候不会特别考虑“能不能被大众接受”这个维度?
华晨宇:不会,我不会为了别人做音乐。
3、人物周刊:可是如果你考虑到大众接受度的话,你想表达的东西就可能被更多的人接受,比如像《降临》这种有所传递的歌,如果你以一种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的话,就能够遇到更多的人。
华晨宇:没有。比如说《降临》,我是希望大家听到这首歌之后,也许会对你产生一些影响,而不是希望大家都来听这首歌,你懂吗?所以我刚刚一直在说的是,我做出来音乐,我决定要不要拿出来分享给大家,而不是说希望大家都听我的歌。我拿出来分享了,有缘分的人听到了,没有缘分的人听不到,都没有关系,如果大家都选择不听我的音乐,那我可以不分享,并不会能影响到我。
4、人物周刊:那你在音乐上的野心是什么?
华晨宇:做音乐哪有什么野心啊,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态而自然变化,那怎么野心得下去呢?我心里也确实有想过,希望这个行业能越来越好,但是我总觉得得自己先做好。
5、人物周刊:有观点说,现在流行音乐的环境是被抹杀了的,当今的中国音乐不如20年前。你作为一个90后的音乐人,怎么看待现在的音乐环境?
华晨宇:我想过这个问题,简单讲一下我的想法。我特别能理解这个话,原因很简单,因为以前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我们听过的音乐很少,这些做音乐的人自然而然就是真的在表达。20年前这些音乐家觉得:我们中国的校园里是什么样的音乐,我们中国摇滚应该是什么样的音乐,我们中国的爵土乐是什么样的爵士乐,他们就去做。崔健、窦唯、老狼、朴树,包括蔡琴、邓丽君,他们在玩的音乐其实都是为了表达自己,他们成功了。
后来很多人看到他们成功,就去效仿他们,然后这个音乐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家统一称之为市场。其实我们只是在一个套路里面不断循环,把这首歌改几个旋律好像就变成另一首歌了。这个会导致做音乐的人懒惰,年轻人弹了几个伴奏,发现音乐这么简单,然后就立马写歌、发表出来,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原创歌手,如此循环下去就越来越恶性、越来越恶性。很多现在跟我一样大的人,还在做20年前那些前辈做的音乐,前辈们是表达自己,而20年后的人是在模仿20年前的人。
6、人物周刊:恶性循环如何打破呢?
华晨宇:首先要做的是学习,真正地去学习音乐,学到你能够理解音乐,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时候,再开始去创作。我也是从模仿到自我表达的,11岁的那个创作是模仿,模仿维持了两年到三年,直到我14、1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写出来一首歌,是我在市面上从来没听到过的音乐。当时我一个人在家里面,很害怕、很极端,我很发泄地写出来一首歌,在钢琴上弹得很疯狂,那一刻我觉得音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可以在我很无助的时候,让我有一个寄托,我第一次爱上音乐。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当你学会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时候,你的作品就会越来越好。
有人会觉得,这些作品可能是小众的或者说是不被大众接受的,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做,它才会变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说我做出来的音乐可能在市面上听不到,但是听这个音乐的总会有几个人,甚至是比我年纪要小很多的人,他们听着我的音乐,当他们选择“华晨宇的音乐很好听,我想成为他这样的歌手”,他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找到自己。这样一来,观众就会听到越来越多不一样的音乐,就会变成一个良性循环。
假设我的音乐一旦被市场接受了,可能有很多正在做音乐的人发现,原来华晨宇的音乐是可以被接受的,他们也尝试看去做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只为了所谓的大众口味,这个市场就会越来越好。所以我思考来思考去,归根结底都是要先提升自己,做出自己想要做的表达内心的东西。
end
附
华晨宇 2018年9月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眼|人性的摸索没有尽头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275167
华晨宇 2018年10月 南方人物周刊预热文章:倔强华晨宇,外面的世界无所谓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187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