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知识详讲: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某些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今天这期视频,介绍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一、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一般位置在中心词的前面,如形容词“美丽”作定语,修饰名词性中心词“花朵”,现代汉语语序就是“美丽的花朵”,定语的位置在前面。
而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倒置到中心词的后面,呈现定语后置的现象。这样特殊的现象共有三种情况。
1、定语在中心词之后,最后面加上“者”,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寻找一个能够到秦国去回复的人。
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心词(人)+定语(可使报秦)+者”的构成,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就是“求可使报秦人”,然后翻译出来即可拿分。
2、中心词后面加“之”字,其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这句话的文言词都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单独翻译了,仔细观察,一是“之”作为标志;二是“利(强)”是形容词作定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位置应该在被修饰名词性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前面,而文言文原文中,“利(强)”的位置却到了后面,发生了定语后置的现象,注意翻译一定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翻译出“锋利的爪子和强健的筋骨”。
但是,还记得吗?宾语前置也有用“之”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情况,所以很多同学往往分不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里单独再作一个区分。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都有“之”这个标志,怎么区分谁是宾语前置,谁是定语后置呢?
很简单,结合前后的语境去看。
定语后置,是形容词作定语倒置在后面,所以,“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如这里的“利和强”。
宾语前置,是宾语倒置到谓语的前面去了,所以,“之”的后面一定是谓语动词,如这里的“不知和不解”。
这样区分是不是好理解多了呢?如果还有同学不能区分句子的各个成分和各类的词性,请勇敢地打开你的百度百科,去研究研究基本的内容,当然,有空的话,后面也可以单独出一个语法的视频讲解。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翻译: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如何停顿,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
3、文言文中,当数量词作定语时,常把定语倒置于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翻译: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对玉斗,想送给亚父。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数量词“一双”作定语,应该在中心词“玉璧(玉斗)”的前面,但是,在文言文原文中,定语却出现在中心词的后面,发生了定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翻译出来即可拿分。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起修饰谓语的作用。
但在文言文中,状语倒置在谓语的后面,出现状语后置的现象。
特别是前面视频里提到过的介宾结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里用作状语时,常常放到了谓语动词的后面,故也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简单复习一下,介词搭配宾语形成“介宾短语”,起修饰谓语动词的作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如介词“按”搭配宾语“时间”,形成介宾短语“按时间”,修饰谓语动词“到达”的时候,一般放在前面。
例如:按(介词)时间(名词作宾语)+到达(动词作谓语)
而在文言文中,状语会倒置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常出现的就是介宾短语用作状语倒置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像这样的介词常见的有“于”“以”等等。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仔细观察,介词“于”搭配宾语“蓝”,形成介宾短语“于蓝”,意思是从蓝草,而这个介宾短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取”的后面,发生了状语后置的现象,注意按现代汉语语序翻译出“从蓝草中提取出它”,而不是“提取它从蓝草中”,这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再看到最后半句话,介词“于”搭配宾语“蓝”,形成介宾短语“于蓝”,意思是比蓝草,而这个介宾短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青”的后面,发生了状语后置的现象,注意按现代汉语语序翻译出“却比蓝草更青”,而不是“却更青比蓝草”。
三、练习时间
1、具告以事。(《鸿门宴》)
仔细观察,介词“以”搭配宾语“事”,形成介宾短语“以事”,意思是把事情,很明显介宾短语在谓语动词“告”的后面,呈现状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事具告”,翻译出来“把事情都告诉了他”。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我们可以发现,一是出现了标志“之”,“之”的后面有形容词作定语;二是这句话是一个“石(中心词)+铿然有声(定语)+者”的构成,定语出现在中心词的后面,呈现了定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铿然有声之石”,翻译出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整句话的意思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