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讲得极好)(全60集)

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 张志伟教授)
序言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十五讲》(通识教育)
时间的跨度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不涵盖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史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二十世纪有些分歧
西方哲学史分期:
1.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古代哲学或者希腊哲学
2. 公元2世纪到16世纪,中古哲学或中世纪哲学
3. 17世纪到19世纪,近代哲学
4. 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转向)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一、 什么是哲学(最基本且不断在追问)
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是什么?
为难的是学习哲学的人,不同的哲学家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什么不是哲学?
l 哲学是科学× 哲学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特征:普遍性和必然性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其价值和意义有赖于使用科学技术的人,哲学服务于科学技术所服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式的科学。20世纪哲学不再将理想视为“哲学科学”
l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让人糊涂的学问。糊涂是入门的开始“人生识字忧患始”“人生识字糊涂始”。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相互冲突的道理而不是唯一的真理,每个哲学家都会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极致。
l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是讲大道理的?大到无法验证,甚至到于“无道理”的程度。哲学往往被看作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辩证法还是变戏法?哲学的对象和科学的对象是不同的,后者的对象往往具有现实性,但是哲学的对象是理想性的东西,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下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认识,没有经验、事实或实验的验证,只剩下一套理论化的逻辑,但首先是大前提不要出错。
l 哲学无用。× 威廉·詹姆斯“哲学不能用来烤面包”,但“无用”实为“大用”如庄子的无用之用。亚里士多德“所有学科都比哲学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自由的学问,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务的对象,但唯独哲学是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哲学是自由人的学问。”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的效用,但精神文明在现代应当是更为紧迫的问题。(涉及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平衡的问题,工具理性不能被当做价值理性,“科技社会的异化问题”)哲学应该是人的精神家园。
在词性上,哲学意味着爱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柏拉图“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智慧是无限永恒的理想境界,知识是现实的。随着两千多年哲学的发展,很多学科都从哲学中独立出去,“只要那个问题是有可能解决的,它就不再是哲学问题,它就会成为一门学科,而留给哲学的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使哲学成为科学实际上违背了哲学的本心,真正需要学的是哲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西方哲学始祖所谓水是万物的本原。给后世提供了典范(坐标)。
So 如何给哲学定位?
科学——研究自然(理性);宗教——关注超自然(信仰)、终极关怀
l 哲学与科学一样讲理性——非理性的内容以理论的方式存在
l 哲学和宗教一样,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
【这样一个位置使哲学无法做到泾渭分明】
二、 哲学问题的性质
维特根斯坦(英美语言哲学开创者之一,数理逻辑学家):“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到出路所在”。哲学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所谓问题,分成两类: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称之为“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解决方式的问题,称之为“难题”,哲学家面对的是一切难题中的难题,思想的尽头是“此路不通,后头的换条路哈^^”
SO既然无法解决,干嘛花时间解决?——智慧的痛苦
基督教《旧约圣经》(创世纪):“善恶之果”——人的原罪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一旦出现“智慧”和“理性”,就会意识到“有限”“无限”“相对”“绝对”“暂时”“永恒”在两者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所谓人生的悖论。
整个人类发端以来,所有的问题最终归结起来无非是生死的问题(宗教和哲学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不如将哲学看为广义的人生哲学,但是不能像宗教一样寻求超自然的解释,“人之有死”和“人之永恒”也因此成为哲学的一切困境之所在。
泰勒斯:眼观天象掉到井里。不是把眼前的事情搞清楚才能去关注更遥远的问题,更遥远的问题一开始就出现了。“当最早的哲学家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可以使用”
三、 问题和对话(如何学哲学)
我们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哲学=哲学史=问题史(不存在某一本教科书或者理论中)
黑格尔“整个哲学史是一个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最终成为科学的一个过程”,但放弃了将哲学视为科学的追求后会发现,哲学存在于所有哲学思考的道路上,学哲学只能通过学哲学史来学习,不过是把前人走过的各种路走过一遍,不至于重蹈覆辙。
学哲学史就是学哲学家的思想,就是读书。
列宁“读黑格尔的书是治疗失眠最好的药”,哲学家就是不能有话好好说,原因在于用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无限时,只能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且强说不可说,不可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思想,这种语词概念和日常语言不一样的
·学哲学首先一点就是要了解哲学家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哲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哲学家绝不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别人看不懂,只是没有办法而不是故作高深
四、 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特点)
(一)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的概念是20世纪初,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各位先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建立起中国哲学的思路,但问题是中国哲学自身神韵为何?
雅斯贝尔斯:提出哲学发展理论,是指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轴心时代)
希腊人哲学思维的特点:
1. 偏爱非个人性的,更关注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2. 试图给事物的存在找出合理的原因。(拯救现象)
希腊人心目中追求给现象找出合理的解释,如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创始人)“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要好”,体现了希腊人学以致知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性”,因此希腊人更加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理论、抽象思维),体现在哲学上,力求最普遍、最抽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