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晚期为何集中出现大钱?

2023-02-20 23:47 作者:壹贰叁古泉  | 我要投稿

       清晚期由于纸币(大清宝钞)的交易额度占比上升,商人交易更喜欢带轻便的纸币,因为缺少成文的钱钞法令,所以清政府的钱钞制度搞的币制十分混乱,4月初已经发行了纸币,为什么紧接着于4月底又匆忙铸造大钱呢?这只能说明当时财政拮据、军情急迫的程度。大钱的铸造虽然显得很仓促,实际上它也有一个从提议到实施的过程。

       最初提议铸造大钱的是四川学政何绍基、御史蔡绍洛,他们在咸丰即位之初就奏请变通钱法,铸造大钱。虽然没有获得批准,但是从咸丰二年(1852)开始,咸丰通宝就已由一钱二分减重为一钱,后来又减重为八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变相的大钱了。第二年年初又有人奏请铸造当十大钱,咸丰皇帝这次要户部议奏,就是研究后拿出意见。户部的意见非常明确,就是可以“试行当十大钱,每文以六钱为率”,并称“当五十一种或可与当十大钱一并试行”——甚至在当十大钱之外,还建议铸造当五十的大钱。咸丰皇帝很快批准了他们的建议,于4月底陆续开始铸造当十、当五十的大钱,重量分别是六钱和一两八钱。这和此前每文重一钱二分的惯例相比,每铸当十大钱1枚,用铜量只相当于10枚制钱的一半,当五十的大钱则只有原来用铜量的十分之三。

       讲到咸丰大钱,必须提到一个人,此人就是惠亲王绵愉。就像王茂荫在纸币发行中所起的作用一样,绵愉在铸造大钱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们的性质不同,王茂荫起的是正面的积极作用,而绵愉所起的却是负面的消极作用。因为正是在他建议并带头捐铜设立铸钱局的情况下,才铸造了当百、当五百、当千等极端面值的咸丰大钱,将广铸大钱之风推向了“登峰造极”的不归路。

       绵愉提议当千大钱以重二两为标准,当五百、当百大钱的重量依次递减。咸丰同意并在奏折上加了朱批:“所奏是,户部速议具奏。”从此开始,不仅中央户部的宝泉局、工部的宝源局鼓铸大钱,各省也都奉命设置铸钱机构,仿造户部成式铸造大钱。福建、陕西、云南、热河、甘肃、河南、湖南、湖北等省率先行动起来,原先已经停铸的宝河、宝蓟、宝济、宝台、宝巩、叶尔羌又重新开炉,并新设置了宝德、喀什噶尔、库车等局,共有二十九个铸钱局铸造了咸丰大钱。

       面值当千、当五百的大钱,法定价值可以兑换制钱一千文和五百文。但是,它们实际上的金属比价只分别合制钱三十八文和三十文,如果减去工本费,则分别被政府强制增值了八百八十六文和四百一十文。清政府显然是把铸造大钱当成了填补财政亏空的工具。因此,各地纷纷开炉鼓铸,除了铜钱甚至还加铸了铁钱和铅钱。

       清初铸钱本来沿袭明朝的制度,名称上只有“通宝”一种。但是咸丰年间因为赶铸大钱,又恢复了“重宝”“元宝”的称呼。基本上是当五十以下称“重宝”,当百以上称“元宝”。但是,因为各地都铸,并且都要图利,所以咸丰大钱的名称、面值、尺寸、重量、材质、钱文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后来随着币值的下跌,重量变动更是频繁,大小错出、轻重倒置是普遍现象。材质方面,除了黄铜、红铜,另有铁钱、铅钱;钱文方面,除了纪值,福建省铸造的大钱上面还有纪重;仅就面值而言,从一文到当千可以分为十六个档次;另有铁质大钱六种,铅质大钱四种。

       所有这些都给私铸者提供了便利。

       清政府为了维持大钱,虽然规定了搭放搭收的办法,但是仍然不能阻止当十大钱贬值的厄运。到了咸丰九年,每枚当十大钱只能兑换制钱二文左右。铁钱因为遭到民间的强烈抵制,跌价后已不敷成本,户部于咸丰九年七月奏准停铸。铅钱在市面上使用的时间极为短暂,有的说仅在北京一地使用,并且在咸丰五年以后就不见流通的记载了。

       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财政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同时铸造大钱也已无利可图。于是,清政府又想恢复制钱的流通。但是,这时北京城内已经没有制钱了。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继续铸造当十大钱,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宣布永远停铸当十大钱。至此,咸丰大钱的余波才算结束,但是距离清朝的灭亡也已经不远了


清晚期为何集中出现大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