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ifi设备和这个圈子的一些看法
不知不觉入圈也有一段时间了,手上也有一两个人感觉个不错的产品了,我觉得也可以分享一些我对这个圈子的看法。
现在圈外人对这个圈子有两个误解
一个误解是“人傻”,他们觉得在这个手机能解决听歌,蓝牙耳机解决通勤问题的情况下,hifi设备是完全没有必要。所以解决这个误区,我们要对hifi设备的用户有更精确的定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一个能独处的空间和时间去听歌的。而且中高端hifi设备就是奢侈品,参考艾利和的播放器,那妥妥的就是奢侈品。

对于一般人来说,考虑通勤来说,手机和一个比较好的蓝牙耳机可以完全满足需求。其次圈外人对“音质”有误解,觉得音质这个很玄学,其实好的hifi设备带来的好的音质并不是来自一些hifi产品所宣传的参数,而是当你真正用耳朵去听的时候的听感,你觉得好就是好,你觉得不好就是不好,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在这样一种审美差异化较大的背景下,价格和参数并不是我们去选择一款hifi设备的参考因素。
第二个误解就是“钱多”,圈外人就会觉得hifi圈子是一个价格骗局,眼花缭乱的hifi设备,便宜的很便宜,贵的动辄上万。(下图只为展示,没有任何批判观点)


所以一些圈内人被戏称为发烧友,确实购买中高端设备非常“烧钱”。
但也不排除一些不要脸的厂家就是敢把价格订到那么高,明目张胆的去挑战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这样一种情况出现。这种厂商就是在赌,因为本来就是一个小圈子,定价高的设备购买量本来就少,能割韭菜就割韭菜。(此观点与图片所展示产品和品牌没有关系)
其实我完全认可一些设备可以卖到比较高的价格,因为它毕竟是一款服务于我们听感的科技类产品,一款产品一定有一个研发过程和调试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像用采购单元,外壳的价格去考虑他的定价。总是会有人听到有人说一个耳机一个播放机自造成本就那么点钱,为什么要卖那么贵,就应该卖便宜一点。这种观点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一款产品的定价不只是采购材料的成本和制作成本,还要把研发成本,调试成本和宣传成本等其他成本分摊到产品标准定价里。
综上所述,hifi本来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且产品特性就注定了hifi只能是一个小圈子。其次品牌效应和品牌溢价一定会有,想要这个圈子良性发展就要杜绝以价格论声音的这种风气。接着要多鼓励试听,只有自己喜欢才是最好的。同样性价比在hifi里我感觉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这个圈子也不是一个有强烈竞争导致各个厂家疯狂压缩成本追求更低的价格,跟高的毛利率去跟竞争对手打那种你死我活的价格战,用薄利多销去挣钱的行业。
个人认为各大厂商现阶段注意力并不应该放在怎么重新分配蛋糕,总是收割老用户肯定是不够的,这样的圈子也是畸形的。想要良性发展自然是要去把蛋糕做大,要不然疯狂地推出高端产品也是没用的。二次元当然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也有很多厂商在做,但是我个人感觉这样单纯的宣传是不够的。当然这些是厂商和其各级经销商应该考虑。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听,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当然实际听感大于云视听。这里并不完全否定云视听,退一万步来讲,云视听也比你看一堆小毒文,听人家乱吹好。
所以消费者需要一个能听到hifi产品的机会,这个圈子的高端消费者不在意花钱,他们为了极致的音乐听感追求就是花钱买自己最喜欢的声音,花钱买个心安。
后面有机会我也会分享我自己用播放器放出来的音频,欢迎大家来听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