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现象学(3-1)——胡塞尔和他的事业、拥趸、敌人

2022-06-01 23:04 作者:RIcoudoChen  | 我要投稿

【主义主义】现象学(3-1)——胡塞尔和他的事业、拥趸、敌人



1.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是包括胡塞尔及其徒子徒孙(甚至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未明子吐槽现象学的学习好像是某种学科竞赛,学的时候好像一下子什么都懂了,过了几年什么都忘光了。这些东西的形式实际上很僵化,某些解析方法最多也就能用在某个特定的概念直观过程上,但其中蕴含的思维倒是很重要的

1.1 3-1-1:信仰胡塞尔所称的先验还原大他者视角,从符号学可以获得一个不可能后撤的先验现象学;3-1-2:不相信先验还原的(其实是做不到,胡塞尔真声称所有现象学家都天然能会先验还原,可大家觉得那玩意儿没那么直观,甚至可以说大家有时候做不到)哥廷根学派本质现象学。

1.1.1本质还原是指一种悬置,好比听着一段音乐时,想办法不要认为有音乐本身,不要认为它存在,而是注意到其中的一种意向性(总是要指向什么)。意向性可以分为意向行为(我想要去听这段音乐)和意向对象两部分进行思考。意向行为在不知疲倦地把那个意向对象可对象化,区分化,完型化(清晰化)

1.1.1.1胡塞尔最伟大的东西就在这个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二分。我们拿主客二分作对比,这样的二分为什么总是遭人诟病?因为主客实际上是一种三分——主,客,和只在背景性场域中凝结的主客关系但胡塞尔的二分足够彻底,他不设想主体客体所共在的背景性场域,而是通过只承认行为和对象的二分进行了不设背景性场域的尝试(连背景性场域本身也不过是意向性的建构结果)这实际上可以被看做一种局域化原则。

1.1.1.2而所谓行为和对象的二分,只不过是一个先验的、一直都在的、够硬的力量和一个比较容易被揉捏的、较弱的力量的差异。

1.1.2太玄乎了。到底该怎么做?类似一心二用,在听音乐时和自己的体验拉开距离(一边在体验,一边在思考)。一定要同时,因为如果不“一边……一边……”而是采取回忆的方式思考音乐,回忆本身却是另外一个有待悬置的意识结构而当我们采取一边一边式的一心二用,就会把握到所有体验中蕴含的一种意向性(如果你把视觉也看做体验,那当然也可以到达这里)

1.1.2.1本质还原的“本质”二字又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假设体验背后暗藏某种本质,通过不断地对自己的意向性进行朝向方式上的更改(我当这是一个A,我当这是一个B……)我们不断改变其他的相关项(然后考虑这个对象会变成什么),找到不断的改变中一直都不会变的那个东西,那个最小共同点,那就是本质

1.1.2.2这无疑是一种通过学者的第一人称意识,以心理体验作为材料进行实证主义排除法,并且无疑是一种差异分类学(哪些差异是比较一般的差异,哪些差异是硬朗的差异,那些甚至是原初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说现象学,是穷人的实证主义,是心理化的实证主义,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普遍性

1.1.3如果作为现象学家的先验还原水平够高,能够频繁地撤回先验自我的话,会把握到整个意识结构正在不遗余力地铺陈自己,把各种异质性的材料铺设为对象,并区分化、完型化(清晰化)。意向性中总是包含着主-客-背景,总是一并给出所有的东西。

1.2自胡塞尔之后,哲学家能够对自己的分类学采取全新辩护:我们是靠本质直观给出这一切的。但胡塞尔对自己已经搞出的东西还不满意。他称这种排除法是一种意向性还原,和真正的现象学还原仍有差距,因为这个排除法预设了我们能够对意向行为进行分类,而胡塞尔察觉了这种差异分类学的自我强称。胡塞尔恰恰在这里保守了一把:我还可以更后撤一步,我可以通过一种最终还原后的先验自我,将意向行为本身都悬置,超越行为和对象,看到我自己在怎样看——看到属于自己的“看的各种方式”的差异

1.2.1附上一条视频内的弹幕:“由于人在思考的时候,主动的意向对象靠近被动的意向对象时,还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类无法进行完美的,完全的穷举),不能达到哲学上所要求的完满的,全面的,富有逻辑的分类,所以胡塞尔不满意,是这个意思吗?”我觉得也可以这么认为。

1.2.2这种热切的后撤实际上是一种费希特、谢林式观点——看见自己怎样看是一种短路,一种非法操作,一种自以为澄明的、沉默的大他者关切。但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可以感受到世界是“如何被构建的”。就好像显存不够的《我的世界》,可以看见熔浆河、大海、土地、树木在缓慢地形成——看到整个意向行为的发生。而直观这一切之后,我还可以把它符号化,“说出来”。而这种直观中的差异、精微之处,甚至整个直观在先验自我的条件下都可以被无条件地聆受——我无条件地把握到整个本体论的所有构建环节(包括意识,主体间性,身体性等等)先验自我是基础,也是超越,更是短路

1.2.2.1齐泽克的评价是:这种和所有体验、所有意识活动拉开距离的构思是一种不可能性,这种“把我包含在外”的活动就是主体性本身——一种无头的主体性,一种绝对精神的孪生,是世界之夜。

1.2.2.2未明子本人为什么对现象学学得不是很上心呢?他说他学海德格尔出身,总有一种“蛇皮玩意儿我你怎么玩的就好了,没必要花心思你怎么玩出来的”架势。他认为那些现象学悬置后仿佛自然涌现的东西,以及所有聆受天命的分类学实际上都是某种符号学背景性旨趣的代言人。他们整个学派所使用的术语来自心理学、哲学(新康德主义),他们所拥有的严格性都可以说是话语暴力。

1.3这是实证主义精神的光辉屌丝延续。不要钱,真不要钱,意识焦点后撤,或者改动可选项就可以进行这种哲学——胡塞尔的3-1实至名归,正在于他通过心理学把哲学变成了一门实验科学

1.3.1胡塞尔实际上是一个孤独的学派开创者。他的先验计划都被徒子徒孙抛弃了,他自己却通过漫长的实证压抑为后来人提供了许多方法论和研究材料,令人感叹的是,他的后辈全部都在反对他。胡塞尔是一个有意识(被意识到),未被误解的、受尊重的黑格尔,黑格尔确实一个无意识的(自己实在没有想到)、被误解的、未被尊重的胡塞尔,分别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最高峰。

【主义主义】现象学(3-1)——胡塞尔和他的事业、拥趸、敌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