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相关专题整理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原始社会:禅让制——部落联盟选举首领的方式
二、奴隶社会
1.商朝: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实际控制的地区,外服是表面上臣服商王朝的地方。)
2.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三、封建社会:
(一)中央制度:君权不断加强,直至鼎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1.秦朝:皇帝制度(特点: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管行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军事、无实权;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管奏章和图书典籍)。
2.西汉:内外朝制度(相权一分为二,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3.东汉: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4.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宁拒至尊赦,不可违舍人命)、门下省(宰相便坐)。
5.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交给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执行)、政事堂--中书门下。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6.宋朝:二府三司(中书门下:管行政权;枢密院:管军权;盐铁、度支、户部,管财权。另外还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台谏制度。特点:相权一分为N,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7.元朝:一省制(中书省)。特点:相权反弹,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8.明朝: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权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管军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锦衣卫。
明成祖:设内阁。职能:有票拟权,即建议权,无决策权。特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权力的大小和阁臣的升降都由皇帝决定。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明宣宗:内阁获得票拟权;司礼监获得批红权。二者互相制约,保障了皇权独尊。
宦官专权:司礼监宦官拥有批红权,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制度,获得监视文武百官甚至逮捕不法臣民的权力。
9.清朝: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密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雍正:军机处。原因:为解决西北用兵问题而设置。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特点:精、简、密、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地方制度。总体趋势: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西周:分封制——贵族政治,封邦建国,初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后期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1.秦朝:郡县制——官僚政治,公天下之端,是我国县制的开端。
2.西汉:汉高祖,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力膨胀——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机构,东汉时获得实权,成为州牧,东汉末年,形成豪强割据局面。
3.唐朝:唐初设置节度使,监察机构,后获得实权,引发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4.宋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并设通判作为地方监察机构,知州上报朝廷的文书必须经过通判副署。
②崇文抑武,形成文官领兵的格局,削弱节度使权力,节度使只有领兵权,枢密院有调兵权。
③强干弱枝,抽调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积极影响:解决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机构重叠,降低了行政效率,形成三冗现象(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宋朝对辽、西夏、金等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5.元朝:行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直接管辖腹里(山东、山西、河北),原南宋的地方设置10个行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或省,特点:犬牙交错、便宜行事、权力大而不专。
②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和宗教事务。
③设宣慰司,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④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6.明朝:地方撤行省,设三司:都指挥使司,管军事,下辖若干个卫所;承宣布政使司,管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
清朝:地方设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则设立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等管理藏区事务;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原始社会:禅让制——部落联盟选举首领的方式
二、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
三、封建社会:
1.春秋战国、秦朝:军功爵制度。
2.两汉:察举制(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根据道德和才学,分为举孝廉和举秀才两种)、征辟制。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设立,根据家世、道德、才华选拔人才,上下结合,使选官有了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只注重家世,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4.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隋炀帝杨广创立科举制。设进士和明经二科取士。
唐太宗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一科,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武则天时,创立了武举和殿试,发明了糊名法。
唐玄宗时,任用礼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朝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实行锁院、弥封和誊录法。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
作用: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势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在社会上形成了读书重学的风气,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专题三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1689年《权利法案》))
1. 历史传统:13世纪设立议会,开始有限王权的习惯。
2.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1688年,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
4.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国王仍然有行政权,君主立宪逐渐确立。
5.1721年,责任内阁制: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下院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沃波尔第一任),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制,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或者由首相向国王提出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国王统而不治。
4.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5. 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
6. 趋势:多元一体、议会至上、国王至尊(国王是国家元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作用)。
二、美国:联邦共和制(1787年宪法)
1.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意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是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意义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3.民主共和制: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并有一定任期。意义: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4.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
三、其他国家
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正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成成为君主立宪国家。同时,1861年意大利通过统一战争、日本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都成为了君主立宪国家。俄国通过1961年农奴制改革,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
特点: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法律至上、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专题四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2. 春秋时期:私商兴起。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本业,把商业作为末业,抑制工商业发展。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3. 两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驰。
4. 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海禁主要是对内,严格禁止居民出海。
5.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对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1. 最早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功能和军事重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城一般都形成较繁荣的城市。
2. 在秦朝的时候,就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
3.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草市和邸店。
4. 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市长或市令,管理市场时贸易,草市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房和飞钱。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扬州和益州是当时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
5. 宋朝: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市坊制度崩溃,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大量农产品成为商品,草市更加普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政府还发行交易凭证会子和便钱。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是当时最繁荣的城市,重农抑商
6. 元朝:大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都市。
7. 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集镇,巨额贸易和长途贸易发达,徽商、晋商是当时最有名的两大商帮。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遭到冲击,江浙地区的丝织、陶瓷和榨油行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专题五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时期:儒学兴起(创始人为孔子,主要思想是:仁)。
2. 战国时期:蔚然大宗(代表人物:孟子,代表思想,仁政,民贵君轻;荀子)。
3. 秦朝:遭到打击(焚书坑儒)。
4. 两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式微,但仍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三教融合的局面。
6. 隋朝:三教合一(王通:三教合归儒)。
7. 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8. 两宋:程朱理学(二程:程颐、程颢,提出天理;朱子:朱熹,提出理),核心思想是:理;最高准则是:仁,认识论:格物致知。因为兼谈性命道德,又被称为道学。
9. 明代: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核心思想:致良知,认识论:知行合一。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受到批判。

专题六 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思想解放运动
1. 百家争鸣: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2)战国时期:①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任人唯贤。②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③阴阳家:邹衍主张相生相胜。④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隆礼重法。⑤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2.明至清初:李贽:批判重农抑商、假道学、男尊女卑等思想。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工商皆本。代表作《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王夫子:古代唯物思想,朴素辩证主义。《船山遗书》。共同影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学习层面
实践层面
结果及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技术
编译书籍、仿制战舰
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自强迷梦破碎、近代化开端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兴民权、君主立宪
制度
戊戌变法
失败,但促进思想解放
革命派
孙中山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界空前解放
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期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运动后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意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改革开放方针和实事求是路线,是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1.14-17世纪,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16-17世纪,宗教改革,核心:信仰自由。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教代表:①路德派:德意志,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张因信称义,即只要信仰即可得救。②新国新教。③瑞士加尔文派。
3.16-17世纪,科学革命,核心:科学精神。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4.17-18世纪,启蒙运动,核心:理性主义。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①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反对虚伪的宗教,提倡君主立宪。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1787年美国宪法(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行政:总统)。③卢梭:主权在民、直接民主、社会契约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专题七 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18世纪六七十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19世纪四+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5、1945~1990年,美苏冷战,世界市场分裂。
6、1991年12月25日至今苏联解体,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
1.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
2.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3.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推动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调节世界金融、投资和贸易的三大支柱,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5. 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6. 进人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专题八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一、殖民道路的开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主义道路
2、主要殖民国家
最早:葡萄牙、西班牙 最大:英国(18世纪后半期)
3、殖民主义罪恶:
残酷掠夺、三角贸易、种族灭绝
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带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4.经过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侵略,亚洲、非洲、美洲几乎完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的发展→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
(2)地区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3)性质变化:反殖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4)代表事件
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拉美的独立: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①1804海地革命;②1815-1826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圣马丁);③1822葡属巴西独立(君主立宪-1889民主共和)。④1826年,西属拉美基本独立。⑤1917年,墨西哥宪法。
非洲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①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总罢工;②1911年,伊朗立宪运动;③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非洲的抗争:①1882年,埃及祖国党抗英斗争;②1881年,苏丹马赫迪(救世主的意思)起义;③1894-1896,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在国王孟梭尼克领导下取得胜利。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第一次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反荷兰殖民起义,获得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支持。②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洲:①埃及,扎鲁尔领导华夫脱运动,1922年建立君主立宪国家;②摩洛哥里夫共和国;③1935-1941年,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拉美:①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街垒战;②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反法西斯;③尼加拉瓜,“人民的良心”桑地诺抗美斗争;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石油行业国有化,使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3.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亚洲: ①印度: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将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史称“印巴分治”,留下了严重问题。②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非洲:①埃及: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赢得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所有主权。②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③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拉美:①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社会主义政权。②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专题九 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2. 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全球层面:G20: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地区层面:上海合作组织: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
3. 中国方案:①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②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②目的: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宗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5.中国的行动: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③与世界人民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二、一带一路
1.含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历史:
(1)西汉开辟:①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凿了长安-大秦(罗马)的陆上丝绸 之路。汉武帝时期,还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意义: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2)隋唐全盛:与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随着玄奘西行印度,丝绸之路进入黄金时期。
(3)宋元繁荣:①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②元朝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4)明清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2.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3.面临的挑战
(1)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2)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

专题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1.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所以,不是社会主义),由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巴黎公社失败了,但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飞跃
1.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
①1928年,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以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之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③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
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作用: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4.1997年,中共十六大,江泽民三个代表被写入党章。
5.2007年,中共十七大,胡锦涛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美好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
③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