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评存】:关于读《红楼梦》的一点新思考

(题图来自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本文是刚才对一个《红楼梦》相关视频(两版《红楼梦》导演素质对比:李少红、王扶林【删减版】)的评论,关于小说创作、 阅读与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等。花了几分钟,留在这里免得评论被淹没后难找= =
以下为评论内容:
感谢分享。已三连,祝好。
留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自己平时也写小说,近十年前写第一部长篇(全文三卷21万字,历时一年多,后因对发表部分不甚满意仅完成前两卷完17万字)。虽也达到一定篇幅,但就能量密度来看,现在在创作的一部4-5万字中篇要超过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总能量也会超过?!后者暂时还不能确定,但在朝此努力。
看小说,看情节与故事发展本身,是一种;看全局、看细节、看历史看社会看文化看风俗传统礼教宗教看留白隐喻(那些想说未说或想说但因了政治环境等因素没明说的话),是另一种看;真正看穿看透看深之后,与更客观的万物规律、更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个人的用心积累结合,衍生出些新体会,是不容易达到的第三种看(比如结合自己对万物的能量认知、宇宙的毁灭终局、万物与人生的痛苦底色,对荒诞与无常的认识,对逃避与直面的认识,对自由与选择的认知,对穿越荆棘向死而生的体会等)。
自己眼下再看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已能较轻松地三者兼顾且重在第三层(这与阶段有关,若以后对服饰、诗词等不同内容更感兴趣,关注视角亦可自然转变),这与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自18岁后第二次完整更新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有关。类似体量的古典作品本就难得,何况《红楼梦》在文字的能量密度与规模同样拔尖,本身就是一个继承过往数千年历史的一个时代缩影与刻骨铭心的浓缩。如果硬要找出今天个别作品比红楼梦好的点,或许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时代人类对未来的思考比重更多一些、如部分科幻作品,个别类型小说在单一领域更深入些。但没有一部作品是真正包罗万象的,一旦与历史挂钩,讲过去的事、讲过去到现在,红楼梦融合了现实与浪漫,还是很难逾越,至少多数玄幻类作品的文化、历史与现实根基不如她,多数现实主义大部头作品在想象力方面略逊一筹。事实上,红楼梦本身也没想包罗万象,她只是作者对“情”、对其他一些自己看重之物的记录,或许还是一次对自身的排解尝试。(写小说对我本人来说,是为数不多的排解途径)。因此,目前所谓的“轻松”,更多是一种读前心理准备上的状态或暗示,一旦开始阅读,对于文本,对于其中蕴含的一些深意,不花些功夫只会走马观花。
小时候会觉得深刻的引经据典的诗词的人情世故的部分“碍眼碍事”,包括当年第一遍看《金瓶梅》也是先找所谓的“精彩段落”。经过一些年月,早已对有独特氛围、有味道、有后劲的作品更加青睐。甚至对一些经典作品更表面化的硬朗、干脆、宏大,兴趣都不如某些深层次的骨、韧、魅、味来得浓。长远看,沉下心来创作的作品更不容易流于皮毛和形式套路,而一部被作者视为人生终曲的作品,大都有些过人之处。
一个人对待自己与他人作品的真正态度,有时候比他/她对待人的态度,更不易伪装。up对两位导演的言行举止对比,是一个不错的思路,结果也不言自明。自己目前还没怎么在《红楼梦》作品上花过时间,仅仅在码字过程中对此类作品生出一些新体会:真正懂了,会更珍惜与敬畏。向作者曹雪芹致敬,也向所有真正下功夫去研读深耕拓展分享过类似经典作品的人致敬。祝好,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