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班尼王朝简史——奥贝都剌
这些文章是我在阅读《中亚史》《中亚通史》等书后有感而发,整理而出,技术含量不高,只有科普性质。
参考资料:
《中亚史》五,蓝琪著
《中亚通史》古代卷,王治来著、
《中亚通史》近代卷,王治来著
《巴布尔回忆录》巴布尔著,王治来译
《拉失德史》第一编、第二编,米尔咱·海答儿著,王治来译
《突厥世系》阿布哈齐汗著,罗贤佑译
《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
《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乌克兰】艾哈迈多夫著,陈远光译
《伊斯兰朝代简史(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博斯沃思(Clifford Edmund Bosworth)著
《中亚历史地图集(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布吕格尔(Yuri Bregel)著
维基百科

上回说到昔班尼兵败谋夫,身首异处。汗国顿时群龙无首。昔班尼长子马黑麻·帖木儿·埃米尔(Muhammad Timur Amir)在昔班尼旧臣的支持下继位为汗,但支持者寥寥。乌兹别克诸速檀最终选了忽春赤(Kuchkunchi)为汗。
在此先叙述昔班尼的叔伯兄弟(很重要):
昔班尼祖父阿布海尔汗有十一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四位:
沙布达克(沙·八答黑),生子昔班尼与马赫穆(1505年死去);
阔察(和卓)·穆罕默德[1],生子扎尼伯·速檀(Janybek);
忽春赤(Kuchkunchi),生子阿不·赛德(Abu Sa'id)、阿卜杜拉一世(Abdullah Ⅰ)、阿卜杜·拉提夫(Abd al-Latif)等;
速云赤·火者(Sunjuq Khwaja),生子瑙鲁兹·阿赫麦德(Nawruz Ahmed)[2]、巴巴·速檀等。

[1]《突厥世系》讲到,阔察·穆罕默德智力低下,因此得绰号为阔迪哈姆·旦特克(白痴)。他抢了别儿克的妻子玛拉依·康札歹,当时她已有两个月的身孕,被抢后七个月便生下了昔班尼王朝著名的君主、阿卜杜拉二世的祖父扎尼伯·速檀,因此作者阿布哈齐汗认为阿卜杜拉二世实际上是别儿克的后代。
[2] 亦称纳兀鲁兹·艾哈迈德、巴拉克·速檀(Barak Sultan)

由于其后的汗位都是由忽春赤、扎尼伯等人的子孙继承,因此昔班尼王朝也被称作阿布海尔王朝。这些阿布海尔的子孙依附昔班尼构成了昔班尼王朝的统治集团。他们受封土地,条件是为昔班尼征战、提供兵源。《布哈拉宾客纪事》就记载了昔班尼分封国土的情况:
撒马尔罕地区封给了儿子马黑麻·帖木儿·埃米尔;
突厥斯坦城封给了其叔忽春赤;
塔什干地区封给了速云赤·火者;
喜萨尔封给了哈姆扎(Hamza,邯匝·速檀)和马赫迪(Mahdi,马合的·速檀)[1];
费尔干纳地区封给了扎尼伯;
布哈拉地区封给了昔班尼侄子、马赫穆之子奥贝都剌(‘Ubaydullah);
花剌子模封给了马黑麻·帖木儿之子普拉德·速檀;

当然,他们的独立性也是很大的,在受封土地后往往只顾及自己的领地,对外敌入侵区别对待。如1507年末,哈萨克人入侵河中北部,但北部塔什干等地的领主固城自守,昔班尼只能放下坎大哈的敌人,回军驱逐哈萨克人。因此王朝内部的部落制残余严重。昔班尼曾试图加强集权,将土地权力收回,立马引来了极大的反弹。1509年他就从叔父忽春赤汗手中收回突厥斯坦城,从速云赤·火者手中收回塔什干,从扎尼伯手中收回了费尔干纳。他的这些措施立马得到了报复。在昔班尼召集各速檀前往谋夫时这些速檀均按兵不动,只有奥贝都剌率兵前往支援。关于奥贝都剌前往谋夫的情况有一种猜测,就是他前往谋夫的路上便收到了昔班尼阵亡的消息,只能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军。
昔班尼被杀后,原本在马哈木汗处收编的3万蒙兀儿人顿时反水,占据了费尔干纳首府安集延,拥护赛德汗为主。赛德汗当时正在其表哥巴布尔处避难,收到消息后与巴布尔商量了一下,巴布尔给他提供了一些军队,让他能顺利到达安集延。
诸乌兹别克速檀原本打算为汗位的归属而进行混战,听闻外有波斯大军虎视眈眈,内有赛义德汗占据费尔干纳、并准备和巴布尔联手反攻河中,顿时慌了神。在内忧外患的时候他们也没心思扯皮了,立即召开贵族代表大会,按照草原上古老的长者继承制选举诸速檀中最年长的忽春赤为汗(沙布达克和阔察·穆罕默德早死)。大敌当前,他们异常团结,正是因为如此最终才击败了波斯人的入侵。
在选出汗后,乌兹别克人着手准备先将赛义德汗赶出费尔干纳,于1511年夏季发动进攻。此时的费尔干纳受到乌兹别克人与喀什噶尔(Kashgar)的统治者、杜格拉特部的阿巴白乞儿(Abu Bakr Dughlat)[2]的两面进攻,赛义德汗感觉如同接手了一块烫手山芋。好在他亲征大败阿巴白乞儿,成功震慑到了气势汹汹的乌兹别克人,使他们踌躇不敢前进。
[1] 这两个人与昔班尼的关系未知,可能是昔班尼的叔伯辈
[2] 后来1514年他再败于赛义德汗,逃亡拉达克,死在那里
这时念念不忘河中地区的巴布尔斗志昂扬,出兵北上进攻喜萨尔。早在收到昔班尼于谋夫战死的消息后他就开始着手准备,经过在喀布尔数年的发展,也算是小有规模。随后波斯沙赫伊斯迈耳派使者联系他,更是令他喜出望外。
之前曾说过昔班尼曾娶了巴布尔之姐罕·匝答·别昆,并生一子。但后来昔班尼害怕他联合巴布尔谋害自己,便将她赐予了部下赛亦德·哈迪。此人与昔班尼一起战死沙场。她被波斯人俘虏并被认出,伊斯迈耳便派人将她和其子胡兰姆·沙送回巴布尔处,并希望和巴布尔建立友好关系。巴布尔随即向伊斯迈耳请求支援,并向河中进军,击败了喜萨尔的乌兹别克军,邯匝·速檀和马合的·速檀被杀,败军逃往卡尔施(Karshi,今卡尔希)。为了尽快夺回河中,巴布尔派遣洪德米尔[1]前往伊斯迈耳处,再次希望他增加援助,并且尽快前来。作为交换条件,巴布尔由逊尼派改信什叶派;在聚礼日讲道(虎土白[khutba])上念伊斯迈耳的名字;并在钱币上铸上伊斯迈耳与什叶派十二伊玛目的名字。[2]这实际上是将萨法维王朝奉为宗主,巴布尔做波斯的臣子了。但他复国心切,而且自己心里也有小算盘,利用波斯的目的多些,但他很快就要意识到这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 即吉亚斯丁·穆罕默德·本·和卓·贾拉尔丁·穆罕默德·本·和卓·布尔罕丁(Ghiyāś ad-Dīn Muḥammad Khwāndamīr,约1475/1476-1534/1535),洪德米尔是他的别号,著名历史学家,莫卧儿帝国大臣,仕于巴布尔、胡马雍两朝。著作为《传记之友》
[2] 《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所摘录的《史记精选》记载:“巴布尔通过能言善辩的使臣(即洪德米尔)带去的信中说:‘如蒙陛下再次再次派圣战勇士前来相助,一旦撒马尔罕与布哈拉省落入【陛下】这位朋友之手,念虎土白时定要提及、钱币上定要铸上如伊斯坎达尔(即亚历山大)一样的国王的名字。
伊斯迈耳也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在听到巴布尔提供如此有利的条件、并在喜萨尔取得进展后方才出兵。双方在喜萨尔会合,据《拉失德史》说双方兵力达6万人,将领是阿赫马·伯克(艾哈迈德·别克·苏菲·奥格雷)、阿里·汗·伊斯提尔朱、伊斯迈耳的掌玺官(亲信)沙赫鲁·速檀·阿夫沙尔(沙哈鲁别克)。这支军队浩浩荡荡地前往河中。
当乌兹别克速檀们听闻喜萨尔失陷、波斯-巴布尔联军步步逼进时都放弃了继续进攻费尔干纳,驻防卡尔施。波斯将领们分析后认为卡尔施人多势众,难以攻下,建议绕道直攻布哈拉。巴布尔也认可这个观点,于是他们扎营在卡尔施一站之远的地方,打算迷惑卡尔施守军。但后来巴布尔收到奥贝都剌回军布哈拉的消息(不知是谨慎起见还是纯粹想回到自己封地),急忙追击奥贝都剌,一直追入布哈拉,将他击败赶走。奥贝都剌及其部队被迫退守突厥斯坦。撒马尔罕的乌兹别克守军听到布哈拉失陷的消息也四散而逃。巴布尔顺利地进入了撒马尔罕。这是在1511年10月8日。
巴布尔在帖木儿宗王中是名声比较好的一位,因此他的回归得到了河中士绅与百姓的欢迎。据《拉失德史》记载,河中各地居民见到巴布尔驾临,不论贵贱,万众欢腾。各城镇被装饰得花团锦簇;街道与市集都用布帛和黄色的花缎装饰起来,四处都悬挂图画。巴布尔进城后可谓志得意满,并对波斯军大加赏赐,客气的将其遣散。
然而,巴布尔的统治很快让河中人民失望了。除了答应上述的苛刻条件外,据说他还和他的部队穿波斯人的服装,戴红头巾,引起了极大的反感;伊斯迈耳对待逊尼派的做法极为残暴。赫拉特的宗教高层因为不愿意改信什叶派,遭受碎尸、焚尸、万箭穿心等酷刑而死。这使信奉逊尼派的人民十分愤怒;巴布尔既然奉这位残暴的君主为宗主,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更别说他手下信奉逊尼派的臣子了。米尔咱·海答儿在此战后甚至离开了他,前往投奔赛德汗;而另一方面,巴布尔可依靠的不过是两三百察合台人,蒙兀儿人虽然和他合作,但大多靠不住。巴布尔在这之前就经历过檀巴勒等多位蒙兀儿异密的背叛;波斯军刚刚被巴布尔遣返,而且他还因伊斯迈耳粗暴的手段而慢待了波斯使者;反观乌兹别克人虽然丢了很多土地,但其主要力量还在,士卒多是骑兵,机动性强。
冬去春来,在1512年初,乌兹别克人便展开了反攻。乌兹别克主力进攻北部的塔什干,奥贝都剌则自领一军前往布哈拉。巴布尔闻讯立即分派部队支援塔什干,而自己则率军前往布哈拉截击奥贝都剌。当他到达布哈拉城下时奥贝都剌大吃一惊,因为他本身带的部队只有3000人左右,他看到巴布尔来到还以为敌军主力来袭,赶紧撤退。巴布尔求战心切,紧紧追着奥贝都剌不放,在追到库尔-马利克(Kul-Malik,意为国王之湖)时赶上了他,并逼迫其回军交锋。结果巴布尔惨败,逃回撒马尔罕。
关于此战有两个说法。《拉失德史》记载奥贝都剌仅有3000人,还是曾经被巴布尔在1511年击败的部队,而巴布尔有四万人,装备精良、人马整齐。这明显是夸大之词。且不说米尔咱·海答儿当时得病躺在撒马尔罕,根本没参加过这场战役,就是就形势上说,北部塔什干明显是主力,而奥贝都剌这一支军队只是偏师,孰轻孰重巴布尔应该能够分清楚。况且《拉失德史》也记载了巴布尔分派多人率军前往支援塔什干,手头兵力不足,根本不够派遣四万;而史家密尔·宽德[1]则记载巴布尔只带了一支人数较少的部队,以至于奥贝都剌在被追了一会后认为可以和巴布尔对战,因此率3000人回军将其彻底击败。鉴于两处都有说明奥贝都剌率3000人,那么这个人数就定下了。巴布尔肯定没有四万人,充其量比奥贝都剌3000人多,也多的有限。这场战役发生在1512年的5月。
[1] 这是拉失德史里译注提供的人名,我个人觉得可能是 “洪德米尔”的错记,因为密尔•宽德(即米尔洪德,Mirkhvand)是洪德米尔的爷爷,米尔洪德死于1498年,这场战役发生于1512年,时间上有所冲突
巴布尔狼狈逃回撒马尔罕。由于兵力都派出去了,城内空虚,加上百姓对他十分不满,以至于他只能再次收拾包袱逃往喜萨尔,塔什干和布哈拉都不守了。随后河中大部又被乌兹别克人收回。巴布尔到了喜萨尔后修筑工事,打算持久作战。乌兹别克人追到喜萨尔看到喜萨尔守备森严,只能回军。
巴布尔在打算死守喜萨尔的同时也联系了赛德汗与波斯,打算再次联合进攻乌兹别克人。伊斯迈耳出于对付乌兹别克人的需要,也再次答应了巴布尔的请求,派遣了1.1万红头军(奇兹巴尔什,Qizilbash)前来支援,并由他的财政大臣米尔·雅尔·阿赫马德·胡赞尼·伊斯法罕尼(Mir Yar Ahmad Khuzani Isfahani,绰号纳吉姆·萨尼[Najm-e Sani],意为第二颗星)率领。红头军是伊斯迈耳倚以起家的精锐部队,战斗力较强。但这次伊斯迈耳只打算利用完巴布尔后便将其一脚踢开,从其后将领的态度可以看出。
双方在铁门关[1]会合,总共有1.2万人。双方向卡尔施进发。巴布尔请求绕过卡尔施进军,但纳吉姆·萨尼完全不理会他的意见,坚持将卡尔施攻下,并在破城后将全城老幼一万五千人一律杀掉,先前说道的昔班尼的御用诗人卡马鲁丁·巴纳依(Kamarudin Binai)也因此遇难。这种行为除了引起河中人民的抵抗外也使得巴布尔对波斯军十分失望,他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毫无话语权。
[1] 应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杰尔宾特西
波斯-巴布尔联军在将卡尔施屠城后继续向布哈拉进军,而奥贝都剌此时正在布哈拉城内整军备战。途中联军发现一支乌兹别克军从撒马尔罕出发前往布哈拉,为首者为帖木尔速檀[1]和忽春赤之子阿不·赛德。联军打算在野外解决这支部队,而阿不·赛德探得联军动向后掉头就跑,一追一赶之下阿不·赛德进入了伽吉达坂堡(Ghazdewan)[2]。纳吉姆·萨尼下令将其围住。
[1] 资料所限,此人与昔班尼家族的关系尚未可知
[2]蓝琪《中亚史》为忽吉都万(Ghujduvan),今乌兹别克斯坦吉日杜万市(Gʻijduvon)
伽吉达坂堡位于布哈拉以北,由阔察·穆罕默德之子扎尼伯驻守。联军围城四月,双方有一些小的接触,互有胜负。随着冬天的到来,联军由于深入敌境,粮草短缺,军心开始动摇。巴布尔和联军中的军官都劝说退兵,但纳吉姆·萨尼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此时奥贝都剌号召各速檀出兵,自己率军从布哈拉出发(估计人数不多,还是3000人左右)。而联军失去耐性,开始强攻,而守军将其引进城郊,在街道、花园等地作战。由于地形狭窄,联军的人数、武器优势大大降低;此时红头军统帅比拉姆·汗(Biram Khan)被一箭射中,从马上掉了下来。而奥贝都剌正好出现在城外,形成夹击。联军大乱,巴布尔见势不妙,脚底抹油开溜了。波斯军全军覆没,纳吉姆·萨尼被杀。这是在1512年的11月12日。[1]
[1]关于此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在伽吉达坂战役前夜,巴布尔曾经将写着两句话的箭射往乌兹别克人的营地,以表达他对伊斯迈耳的敌意。这两句话是:
我为乌兹别克人充当通往纳吉姆的铺路石,
如果错误在我,我现在已将道路打扫干净。
这句话中的“纳吉姆”既有表示纳吉姆·萨尼,也有幸福之意,语意双关。


在抗击波斯人的侵略过程中,奥贝都剌功居首位,当时他才29岁,以其才略、战功应是成为汗的不二之选。但是乌兹别克诸速檀已按长者继承制立忽春赤为汗;目前波斯-巴布尔联军虽被击溃,但只是一支偏师,萨法维王朝本身实力仍然强大;巴布尔、赛德汗、北边的哈萨克人也在一旁虎视眈眈。乌兹别克人要想立足河中此时便不能再内斗,导致类似昔班尼因无人支援而战死谋夫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奥贝都剌顾全大局,承认忽春赤为汗。而忽春赤等人也认可了奥贝都剌的才能,双方各退一步,忽春赤汗主管内政,奥贝都剌主掌军事,率诸速檀进行对外征战。这个格局确定了下来。
忽春赤汗作为统治者还算是比较称职的。在刚刚重新对河中确立统治时,突降一场大雪,食品和日用品价格猛涨。忽春赤汗下令铸造高质量的新铜币,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流通,使大雪引起的经济危机有所缓解。
在乌兹别克大部分兵力在与波斯军对抗时,安集延的赛义德汗率5000人企图偷袭撒马尔罕。但在经过塔什干附近的比希坎德(Bishkand,意为五城)遇到了速云赤·火者及其率领的7000人,惨败而回。三个月后速云赤企图进攻安集延,但因赛义德汗有所准备,只能撤兵。
光凭速云赤的7000人不足以攻下塔什干。在伽吉达坂战役后,各速檀略微进行休整,便率军助速云赤拿下了塔什干,部分守军突围而出。但塔什干以北的赛兰城(Sayram)[1]守将乞答·别乞企图负隅顽抗,他自知力量不足,于是在1513年初派使者至哈萨克哈斯木汗处,将赛兰城献出。此时哈斯木汗已继位为汗,率领哈萨克人掌握了北部钦察草原,实力强劲。据《拉失德史》吹嘘道:“除了术赤汗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和他相比,他的军队超过一百万……”《巴布尔回忆录》也提及哈斯木汗的军队有三十万左右。
虽然有献城这等好事,但哈斯木汗还是谨慎行事,先派遣一位异密前往接收,在确认真实后方才出兵。乞答·别乞挑唆哈斯木汗进攻塔什干。但当哈斯木汗到达塔什干城下时发现速云赤早已有所准备,并向诸速檀求援。因此他在塔什干城下驻扎了一晚,劫掠了周边地区就撤军了。
这时赛义德汗正率军前往塔什干,联合哈斯木汗进攻乌兹别克人。听闻哈斯木汗撤军的消息后他不甘心失去这个机会,于是亲自赶到哈斯木汗的营地请求他出兵。哈斯木虽年近花甲,但头脑还很清楚。他虽然对其待之甚恭,但以力量不足的借口拒绝了出兵一事。赛义德汗只能悻悻而回(不过哈斯木汗对其极为恭敬还是让他极为受用)。随后1514年夏季乌兹别克人赶走了赛义德汗,赛义德汗被迫北上前往喀什噶尔,反而开创了叶尔羌汗国这一基业。
[1]或称 Sairam,即古白水城,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
奥贝都剌作为军事领袖,在多次征战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他仍然遵守长者继承制,在忽春赤汗死去、老一辈的速檀都死去时推举同辈中年纪最高的阿不·赛德为汗(1530-1533),在阿不·赛德死后,自己是同辈中年纪最大的,方才继位为汗(1533-1539)。米尔咱·海答儿对奥贝都剌评价很高,极其推崇。他在《拉失德史》中如此写道:“……从(回历)911年直至阿不·赛德汗统治告终止,实际大权操在奥贝都剌汗手中;如果他想僭号称汗,没有人能据理反对他……几百年来,我从未看到过或听到过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第一,他是一位真正的穆斯林,虔信宗教、持身谨严、清心寡欲;其次,他治理政教大事、军务与庶民之事时,始终一丝不苟地按照圣法教律行事。他勇武过人,豪爽盖世……”实际上,奥贝都剌致力于建立波斯-伊斯兰化政权,在其统治期间伊斯兰教法逐渐在汗国取得统治地位;他重用苏菲派纳合什班底(Naqshband)教团,该教团提倡对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发动“圣战”,其思想颇为符合昔班尼王朝的扩张政策。为了改善和纳合什班底教团的关系,奥贝都剌在其统治期间还归还了昔班尼没收的该教团的土地。
说个题外话,米尔咱·海答儿之所以如此推崇奥贝都剌,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奥贝都剌原本娶了海答儿的姐姐哈比巴·速檀·罕比失,不过后来被巴布尔带走,强行做主嫁给了赛义德汗。有这么一份联系在,海答儿对奥贝都剌自然多加笔墨;而海答儿与奥贝都剌同为逊尼派教徒,他在1509-1512年跟随巴布尔作战,面对什叶派波斯人的残暴作为,当时只有十来岁的他自然是义愤填膺,1512年伽吉达坂战役时他在撒马尔罕养病,听闻奥贝都剌大败波斯人简直要拍手叫好。他在《拉失德史》中可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得清清楚楚:“……月即别的步兵从每一个角落发箭,矢如雨下,不久,伊斯兰之爪扭断了异端外派之手,而宣告了胜利属于真正的信仰。伊斯兰的胜利之风吹倒了异端邪说的旗帜……在卡尔希被刀剑砍成的一切伤痕,这时都由复仇的箭簇缝合了。他们将密尔·纳扎姆和全体突厥蛮异密全都送进了地狱。”而库尔-马利克之战中他又极力渲染巴布尔之军威,奥贝都剌之弱,结果奥贝都剌以弱胜强,大败巴布尔,丝毫不给他的表哥巴布尔面子。
到1514年时,河中大部均被乌兹别克人收复,但花剌子模被希瓦汗国占据;巴尔赫、谋夫等地还在波斯人手里;而哈萨克人虽长期威胁汗国北部,但因对西伯利亚汗国保持警惕,逐渐放弃了南下攻掠,尤其哈斯木汗于1518年去世后汗国暂衰,此后数十年没有与昔班尼王朝开战;巴布尔南下印度,对汗国威胁已经微乎其微。因此为奥贝都剌将战争重心放在了波斯身上,并先后与其进行了六次战争。

1514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致信昔班尼王朝,希望能联合进攻波斯,以为昔班尼报仇。奥贝都剌趁伊斯迈耳与奥斯曼作战之时与其叔扎尼伯进攻马什哈德(Mashhad)、巴尔赫等城,基本恢复了昔班尼时期的河中地区疆域。而呼罗珊地区在伊斯迈耳回军后守不住而退却了。此后数年奥贝都剌都没有对波斯发动大规模的战事,仅仅派遣小股游骑袭扰。
波斯沙赫伊斯迈耳十二岁起兵,十五岁建国,出战以来,未尝一败。却在1514年的查尔迪兰战役(The Battle of Chaldiran)中惨败于塞利姆一世,锐气尽失。自此再无开拓,只是固守领土,郁郁度日。但他对呼罗珊地区还是比较上心的,为此特地任命当时未满3岁的长子塔赫马斯普(Tahmasp)为呼罗珊总督,派遣心腹大臣辅佐。1524年5月23日伊斯迈耳患肺病去世,年仅11岁的塔赫马斯普回大不里士继位(1524-1576)。奥贝都剌闻伊斯迈耳去世,立即点兵3万,入侵呼罗珊。新任总督郝尔密什·汗·夏木鲁退守赫拉特。奥贝都剌围城数月不克,眼见天气日渐寒冷,只能毁其庄稼而回。这次入侵极具威慑力,当时呼罗珊北部边远地区的波斯官员光听到奥贝都剌入侵的消息便弃职而逃。
同年底,郝尔密什·汗·夏木鲁死,呼罗珊发生内乱。奥贝都剌于1525年与阿不·赛德率军出征,连克谋夫、谢腊赫斯(Sarakhs)、马什哈德、徒思(Tus)等地,并进行屠城,掳其妇女为奴。从阿塞拜疆前来支援的波斯军队反而被他击败。奥贝都剌乘势追击,于1527年再次围攻赫拉特,七月不克。塔赫马斯普一世于次年(1528)率军4万来援,击败了奥贝都剌的几只前哨部队,奥贝都剌兵力不足,只好撤回谋夫休整。
奥贝都剌认为塔赫马斯普年纪轻轻,不谙兵事,此次是一举消灭波斯力量的好机会。因此他立即召集各速檀率军会合。同样是在谋夫,同样是召集速檀会合,昔班尼的待遇与奥贝都剌可谓是天壤地别。此次响应号召的速檀有:
撒马尔罕的忽春赤汗及其子阿不·赛德;
昔班尼之孙、奥贝都剌之侄普拉德·速檀;
速云赤之子、塔什干的瑙鲁兹·阿赫麦德(速云赤当时已死);
扎尼伯及其子基廷·卡拉速檀(当时为巴尔赫领主)、亦思堪答儿等;
喜萨尔的邯匝·速檀与马合的·速檀的子嗣(这两位在1511年便被巴布尔杀死,由于史料有限,并没有找到这一系子孙的姓名);
这场战役在《巴布尔回忆录》中有所提及。据说乌兹别克人有超过十万的大军(夸张成分居多),但武器落后,只有马刀、弓箭等;波斯军虽只有四万,但训练有素,是与奥斯曼帝国作战过的老兵,并拥有火枪6000支、火炮2000门(火炮数量有些夸大了)。塔赫马斯普自马什哈德出发行到离赫拉特不远的土尔巴特·加姆(Tuibat-i-jam)处扎营掘壕,整军备战。而乌兹别克人收到消息后认为这是波斯军怯战的表现。他们只派几个速檀监视波斯军的举动,只等10月天蝎星座来临,便让巫师念咒作雨,这样就能削弱敌人,不战而胜。
但塔赫马斯普不等乌兹别克人“作法完毕”,突然出击,打了乌兹别克军一个措手不及,波斯军取得胜利。据说乌兹别克军死伤5万,波斯军也死伤2万左右。[1]奥贝都剌身受重伤,撤回了河中。此战发生在1528年的9月25日。
[1] 《巴布尔回忆录》英译者厄斯金(William Erskine,1773 -1852)认为双方伤亡数字都有所夸大了
笔者以为《巴布尔回忆录》记载的这个“巫术”事件应是虚构。这支军队的统帅是奥贝都剌,以奥贝都剌虔信逊尼派的人设,应该是翻开《古兰经》求真主保佑而不是求助于所谓“巫术”。《拉失德史》就如此记载了奥贝都剌在1512年对抗巴布尔时的行为:“……奥贝都剌手下只有三千人,而大帝(巴布尔)却有四万人。奥贝都剌汗背诵完了一节《古兰经》:‘由于真主的许可,一支人数很少的军队不也时常战败庞大的军队吗?’于是他就同大帝对阵,展开激烈的战斗……”因此,当时真实的战斗情况应当是:塔赫马斯普掘壕伪装长期作战,奥贝都剌一时轻敌,放松警惕(毕竟塔赫马斯普才15岁)。结果波斯军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取得胜利。
忽春赤汗于1530年去世,奥贝都剌迎立阿不·赛德为汗。奥贝都剌在败于土尔巴特·加姆后变得有些固执,坚持要继续召集速檀们进行作战。但阿不·赛德汗不愿打仗,反对他的主张,奥贝都剌只好暂时做罢。但奥贝都剌动用自己的武装,1532年与其子阿卜杜勒·阿齐兹再次进攻,围城赫拉特六个月。赫拉特物资紧缺,发生饥荒,据说连狗和猫也被吃光。但塔赫马斯普镇压完阿塞拜疆的叛乱后回军支援,奥贝都剌无奈退军。
奥贝都剌在1533年继位后继续对波斯的战争。此时塔赫马斯普任命其弟桑·米尔咱为呼罗珊总督。此人颇有才干,奥贝都剌未摸清虚实,并没有轻举妄动。但1535年桑·米尔咱擅离职守,进攻坎大哈。他先派遣两支小部队进行试探,一支进攻马什哈德,被守军击退;另一支进攻伽尔契斯坦(Gharchistan,位于赫拉特东部),赫拉特长官前来支援,却被击毙。赫拉特守军慌了,连忙向马什哈德求援。奥贝都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1536年大举进攻,将其攻陷。但仅守四个月,塔赫马斯普便前来支援,奥贝都剌企图据城而守,但因诸速檀反对,只能退兵。此后昔班尼王朝无力再攻,呼罗珊地区获得了数十年的安宁。1537年,奥贝都剌和叶尔羌汗国汗阿不都·拉失德结盟,对居住在卡兹古尔德、赛兰山前地区、松加克、科奇卡尔阿塔山口、伊塞克湖和桑塔什地区的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进行征伐,烧毁和洗劫了他们的兀鲁思。

奥贝都剌回到布哈拉,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名为奥马尔·哈齐。他请求奥贝都剌借助他兵力进行复仇。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本花剌子模曾是昔班尼王朝领土,但昔班尼死后便被波斯占领。1512年波斯军被击败,一支乌兹别克人乘机占领了花剌子模,建立希瓦汗国,并在之后攻占了呼罗珊北部边境的几座城市,如德隆(Durun,亦称德浑)、尼萨(Nisa)、阿必维尔(Abivard)等。其领袖为别儿克之子伊勒巴斯(Ilbars)和巴勒巴斯(Blbars)。他们与昔班尼同一个祖先,但与昔班尼有杀父之仇。花剌子模路途难行,因而奥贝都剌一直没有将花剌子模放在心上。
希瓦汗国也是实行长者继承制,并因此爆发了内战。伊勒巴斯之子速檀·哈齐(Sultan Haji)在斗争中失败,被宗王阿凡纳奇汗(Avnik、Avanek)所杀。他的两个儿子奥马尔·哈齐(Umar Haji)和乞儿·哈齐被另一宗王阿合台汗(Aqatay、Akatai)保护,逃往布哈拉,请求奥贝都剌的援助。奥贝都剌因屡屡受挫,因此打算收复花剌子模。他召集各速檀商议,经过一致同意出征。此次出征者有:
塔什干的瑙鲁兹·阿赫麦德;
撒马尔罕的恰范·马德汗(阿不·赛德之子);
喜萨尔的邯匝、马合的·速檀的子孙(由于史料有限,并没有找到他们的姓名)
大军在布哈拉集合,向玉龙杰赤(乌尔根奇)进发。希瓦汗国宗王自知不敌,纷纷弃城而逃。部分宗王求助萨法维王朝,率一支援军前来,但被奥贝都剌大败于阿姆河边。自此乌兹别克军长驱直入,顺利进入了玉龙杰赤、希瓦等城,并将阿凡纳奇汗擒获,交由奥马尔·速檀报仇。随后他将玉龙杰赤封给其子阿卜杜勒·阿齐兹,将汗国人口土地进行统计,与诸速檀策划瓜分。而其他被擒获的宗王则被他带回布哈拉。但有一些宗王还是逃脱到德隆城,这是希瓦汗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其领主为阿凡纳奇汗之子丁·穆罕默德(Din Muhammad),此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他联合各宗王率2000人出征,途中从土库曼黑孜尔部落得到了1000人的援军。他们攻下了希瓦,杀死奥贝都剌派遣的官员。阿卜杜勒·阿齐兹估计是手中没有军队,只能弃城而逃。
奥贝都剌没有想到希瓦汗国竟然还有力气反抗。他率领大军再次来袭。据《突厥世系》记载,丁·穆罕默德只有3000人,奥贝都剌有四万人(似曾相识的一幕.jpg)。但奥贝都剌没有亲自指挥,将军队交给了手下的伯克。丁·穆罕默德虽然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临危不惧,他探知敌军晚上行军,白天休息。因此预先在一个名为契刻斯特-忽里(Chikest-kouli,意为战败之湖)的水池旁伏击,大获全胜,并用俘虏的伯克们换回了被俘虏的宗王。据说奥贝都剌因此极度懊恼,于1539年去世。

奥贝都剌除却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据《拉失德史》记载,他能写七种不同的书法,但写的最好的还是纳斯乞体(普通手写体);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信,以至于亲自抄写了两本《古兰经》送往麦加和麦地那;他热爱文学,崇尚文化,曾化名乌伯地写诗,并收藏了突厥、阿拉伯、波斯等地诗人的诗集;他还精通音律,他编撰的若干乐谱被乐师们传唱。在他统治时期,布哈拉成为文学与艺术的中心,可与帖木儿君主速檀·忽辛·拜哈拉治下的赫拉特相比。
奥贝都剌死后,王朝内各速檀无人有如他一般的才能与威望,因此为争夺汗位爆发了内战,这场内战持续了四十年之久。

附昔班尼王朝世系

感谢@萌新复读姬 在世系表方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