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迎老师课堂实录】—区域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概论
1.自然地理题目的方向:
解释自然现象:分为气候,地质,水文,生物现象及其各现象的可利用资源和防治灾害
2.人文地理题目方向:
社会现象----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
----人口,城市,生产,旅游
3.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的开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化,区域间调配
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 区域特征:内部有共性,外部有差异
2.界限:一种是确定的,如国界;还有过渡的界线
3.尺度分级
4.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区域发展
- 中国三大自然区:如(1)东部季风区:气候--雨热同期;植被--森林/森林草原;地形--平原,丘陵;水文--外流河;土壤--肥沃 则对应的区域发展为: 农业--种植业,林业为主;交通便利--陆河海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草原,荒漠;地形--高原,山地;河流--内流河;土壤--贫瘠 则对应的区域发展为:农业--畜牧业,灌溉农业;交通不便,有众多的地质灾害 (3)青藏高寒区:气候--高寒气候;植被--荒漠,草甸;地形--高原,山地;水文--冰川,众多的高原湖泊;土壤--贫瘠 则对应的区域发展为:河谷农业,种青稞;交通更为不便
- 秦岭淮河南北:
(1)以北是温带,半湿润,平原为主,植被是落叶阔叶,有结冰期,土壤是黄土,黑土 从农业上看:一年一熟,二年三熟,种植小麦,油是大豆花生,水果是苹果; 交通是马;民居是平顶房;文化现象是北面,北刚(指戏曲),北爽(指性格),北齐(指方言),北腿(力量),北抢(犯罪),矿产上是重工
(2)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平原和丘陵为 主,植被是常绿阔叶,无结冰期,土壤是红壤 从农业上看: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水稻,油是油菜,水果是柑橘;交通是船运; 民居是斜顶房;文化现象南米,南柔,南细,南繁,南拳,南骗,矿产上是轻工
- 松嫩平原与长三角:
(1)位置:北纬45°左右,内陆;气候:冷,相对干;土地条件:黑土,耕地集中连片,人均面积大;矿产:石油 区域发展:商品粮基地,种小麦,一年一熟,重工业,交通相对不便利
(2)位置:北纬30°左右,沿江沿海;气候:热,湿润;土地条件:水稻土,河网密布,耕地破碎;矿产:没有 区域发展:水稻,油菜和水产,轻工业,交通海陆河运--现在依托交通的便利发展了重工业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采集和狩猎阶段:依赖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 农业社会阶段:地形,土壤,灌溉条件,气候密切相关
- 工业社会阶段:矿产,交通
- 后工业社会阶段:优美的环境
-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土质黏重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发展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自然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产生原因--自然原因:暴雨,陡坡,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历史原因,开垦,不合理建筑开矿(2)危害:对当地的危害--表层肥沃土壤冲走,造成当地土壤贫瘠,地形破碎,旱灾频繁;对河流下游的危害--河道的淤塞,形成地上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对水库的泥沙淤积(三门峡建坝,没考虑淤积泥沙的问题,坝两三年就废了)(3)治理: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让更多的水流到地下;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两个结合是小流域治理
- 水窖:一个坑,利用地表积水流到坑里,吃喝用
2.江南丘陵的水土流失:
- 江南丘陵的水土流失:(1)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多雨,丘陵,红壤;人为原因:樵采和开垦(2)危害:对当地的危害--土壤贫瘠,石漠化;对河流下游的危害--河道的淤塞,形成地上河(3)治理: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樵采的解决是沼气,薪炭林(专门建一批树当柴火用,首选杨树),省柴灶
3.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干旱--以草类为主,地表疏松沉积物,风大;人为原因:过渡樵采--甘草发菜,过渡放牧--载畜量,过渡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河西走廊,石羊河(2)危害:对当地的危害:土地的自然生产率日益丧失,人类无法生存,沙尘暴(3)治理:沼气,薪炭林;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退耕还草;控制人口增长;建立防护林体系--最出名的是“三北”防护林
4.亚马孙雨林的破坏:
- 亚马孙雨林的破坏:(1)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森林大火的增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土壤养分缺失,贫瘠;人为原因:砍伐,迁移农业,大农场,道路城镇的建设(2)危害: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水循环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削弱(3)治理:巴西政府治理,全球合作
5.内陆湖面积缩小:
- 内陆湖面积缩小:(1)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人为原因:上游的过渡饮水主要灌溉农田(2)危害:湖水的盐度上升,破坏湖泊生态系统(3)治理:节水农业,种植耐旱的优良品种,个别地方可以跨流域降水
6.外流湖的面积缩小:
- 外流湖面积缩小:(1)产生原因: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河流上游的森林砍伐,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湖泊淤积加重(2)危害:对河流径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影响湖泊生态系统(3)治理:退耕还湖
7.沙尘暴
- 成因:一是风源--冬季风和冷锋;二是沙源(1)来自远地方(西北地区的沙漠和沙地)--荒漠化(2)近处的(工地的扬尘)(3)春季--升温快蒸发大气候干燥
- 危害:引起荒漠化,空气质量的下降,吸入颗粒物的增加
- 治理:退耕还林,种植防护林,治理工地扬尘
四.区域优势资源与区域发展
-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 开发背景:(1)自然条件:地形--山地--水能丰富但交通不便;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但夏秋季缺水;水系--支流众多但水量不稳定;矿产--资源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经济衰退(3)流域的综合治理:梯级开发,两岸的植树造林,环境治理(4)效益:防洪,发电,航运,水质改善,环境改善,发展旅游业
2.三峡工程建设
- 开发背景:(1)自然条件:地形--上游是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暗示着夏秋季易出现洪水;水系--河网密布支流众多(2)社会经济因素:“长三角”地区缺能源,中游地区洪涝地区频发,“三峡”航运受限(3)治理:建设三峡工程(4)效益:防洪,发电,航运(5)问题:社会问题--移民;生态问题;文物问题----加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流域的综合治理
3.山西煤炭资源开发
- 开发背景:(1)自然条件:煤矿多好低(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中国以煤为主,用量增加,交通位置不错(3)建设能源基地:开采,晋煤外运,坑口电站--效益:经济发展;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解决1:延长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问题2.环境问题--矿区生态环境和“三废”污染(废气废水废渣)
五.区域农业与区域发展
1.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 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光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土壤:黑土
- 地形:1.有山地(发展林业--森林面积减小);2.有高原(发展畜牧业--土地荒漠化);3.有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作物种类:亚麻,玉米,小麦,大豆,天甜菜;特点: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黑土退化,水土流失,沼泽减少)
- 治理: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肥,退耕还林,适度放牧
-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较低,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捷
2.江南丘陵的农业发展
- 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亚热带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地形:丘陵;土壤:红壤广布
-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人多地少
- 发展立体农业

- 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
六.工业化与区际联系
1.工业化与区域发展
- 鲁尔区:形成条件:煤炭资源,铁矿资源--近,交通--水陆 ,市场--形成了重工业基地;问题: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老化,环境污染;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
- 珠江三角洲:形成条件:国家政策,廉价劳动力,地理位置--港澳,侨乡----形成出口加工型的工业区;问题:利润低,劳动力价格上涨,政府优势减弱;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变为高科技产业
- 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条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国家支持----形成高科技的产业区
2.产业转移
- 影响因素:劳动力因素(劳动密集),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环境污染,地价,国家政策等
- 对区域的影响:产业的迁出区--好处:产业结构提升,环境改善;缺点:降低就业率,丧失一些国祚岗位;产业的嵌入区--好处: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加就业;缺点: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