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剧透)简单且触手可及的温暖——《罗小黑战记》影评

每个人的真情实感都在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之间完整的流露了出来
积蓄着一点一滴的细节,在最后彻底地爆发
用真真正正的感情去打动观众。
从这点来说,《罗小黑战记》是成功的
其实一开始,我仅仅是因个人的情怀而去买这张电影票的。毕竟罗小黑原班人马两年出一集,一集五分钟,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几十年的……好的总的来说就是期待值并不是很高,完全是为了这五年的陪伴而去看的。而真正看完之后的体验……就是我接下来所要写的东西。
剧场版的故事和正作的时间并不相同,因为电影和TV的特性差异,节奏和主旋律也有很大区别,所以必须要分开讨论。而在此,我想先谈谈《罗小黑战记》的作画这一共同点较多的部分。

在之前的TV版中,主创MTJJ为观众们打造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罗小黑战记——不止在画风上,还体现在一些也许并不能直接察觉但的确存在的方面——色彩,效果,镜头。在色彩方面,《罗小黑战记》电影在自然和古建筑部分保留了TV版中一贯的内敛,并未使用过纯度和饱和度极高的颜色,还大量采用了中国的传统色彩,配合颇具宫崎骏风格的手绘场景,能够令人满满地感受到自然世界那未经雕琢的美丽。而城市部分,特别是夜景,则大量运用了明亮、夺人眼球的颜色与精细的CG作画来描绘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同自然的割裂,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动画中的当代中国都市。当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物的绘画方式都从未变过,但却惊人地能和背景达成统一,这是完美地控制人物与背景详略关系后才能做到的令人惊叹的一点。

效果指的则是一些特殊的场景,例如爆炸,烟雾,战斗技能,建筑破坏等等。值得赞赏的是,《罗小黑战记》在这方面做得很是不错,很好地弥补了动作画面上的一些不足。无论是爆炸的震撼力还是树界降临(误)的恢弘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与声效配合后更是能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对我说的就是无限的“嗵嗵嗵”),小范围的建筑破坏也显得得心应手,但大范围的破坏(例如大厦倒塌)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部分重点场景的表现原可以更加宏伟,现在看来也还差了点火候,好在这并不足以对观影体验造成过大的影响。
运镜方面则需要额外拎出来说——在TV版中,特别是战斗或奔跑镜头,制作团队都大量采用了长镜头+快速运镜的方式(从头到尾不切换镜头,靠单一摄像机的跟踪拍摄与方向运动来表现动作,极具张力),我们所熟知的trigger社也经常运用这一点来制作超强动感的运动场面(吉成曜nb!)。但利用这一手法的代价则是:高速运动的镜头带来了场景和人物的快速运动,更加要命的是大多数时候这还伴随着角度的转变。

在此简单地科普一下,对2D动画来说,一幅动画画面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动作部与背景部。动作部每一帧都会有不同,需要重新绘画,而背景部则是可以保持不变,只需要画一次的。我们假设一个对话的场景,二人都没有多余的运动,仅仅只是说话的话,那么画面上需要运动的只有五官,那么五官就是运动部,剩下的则是背景部。仅仅靠绘画多个不同的运动部,保持工作量较大的背景部不变,就能绘制一段画面。
然后,我们增加一些动态——男子边说话边动手,那么五官,手是动作部,背景部则变少了。再然后,变成了边跑步边说话——整个画面上已经没有了背景部,无论是人还是背景都在运动着,但这还有一个取巧的办法:直接绘制一个长卷轴式的背景,然后滚动播放,就像DNF或者崩坏2一样,这样也能省下一点力。但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种作画方法,则引入了“旋转”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去看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在3D动画中只需要转一下镜头就能实现——毕竟3D模型摆在那,拍哪里都可以。但对于所画即所视的2D动画,则意味着毫无取巧的方法,只能一张一张地画图,每一张图没有任何可以保留的共通点,而且为了保持流畅,这些图的数量还一点都不能少——简单来说,就是狂烧经费
在这次的大电影中,这种“作画爆炸”的镜头相比于TV略少了一些——这可以理解,电影中精细的背景与TV中的色块背景绘制上的难度有着天差地别,更不用说运动起来的难度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这次的制作团队缺钱,而是……不仅有些缺钱,国内也的确缺少这样的人才。当然,就算如此也只是“略少了一些”而已,该有的地方还是全有,那种高速运动着的景物扑面而来又从两边分开的震撼力在影院的大屏下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作者在转变了部分运镜方式之后对新方式的处理手法还有些稚嫩,有些地方镜头的切换让人看的有些云里雾里,我也是二刷才看清楚了一些地方的动作逻辑,部分原本应该拉成大远景的地方也没有处理好,导致表现力有所欠缺,希望作者在吸取了经验之后能够改善一下这方面。
除了这三点之外,其他的部分倒是很容易看出。例如画风的微小变化:虽然大体上依旧保持着TV版的风格,但很多地方也顺应剧场版(有了经费),做出了一些改变。例如人物的描边虽然依旧保持圆润,但却变细了许多,连带着人物的细节也浮现出来了(小黑的猫爪爪),人物眼睛的画法也变得更加细致,终于不用屈服于鼻孔神教的恐惧了(不)。虽然距离国内外顶尖的2D动画作品依旧有所差距,但这也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减少了与同样变得精致的背景的割裂感,与上文所说的详略关系一起让整部电影的画面融为了一个整体。

整体来说,《罗小黑战记》的作画绝不是扣分项,与其他有些趋近同化的作品相比,也的确是一大特点。喜欢这种风格、对的上电波的人很适合前去观看。
随后,则是关于故事的评论。因为这是篇无剧透评测,所以我就从一些浅层而显而易见的、不影响观影体验的角度来说一些好了。
《罗小黑战记》的故事依旧保持了TV以来的一贯风格——并非指的是大段的日常中穿插主线这样的写法,而是更深层次的、作者所一直想通过罗小黑战记所传达的一种使人向善的暖意。作者从未给哪个角色定过性,从未指着他说“这是坏人”“这是好人”,而是将其做的一切以及他做此事的缘由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来判断。在我看来,这是“儿童向”与“青少年向”动画最主要的分界点——对于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已经不满足与被动地接受,而是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去确定一件事情的真相。《罗小黑战记》在这一点钟做的并不是很深,角色形象还依旧有些单薄,但可以看得出作者在这方面的确有做过一些努力。
不过也并不是说,儿童或者带着儿童的父母就不适合观看《罗小黑战记》了。在一系列并不单纯的角色之外,作者依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纯洁至极,如同白纸一般一看就懂的角色——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小黑。小黑作为主角,是具有单纯的正面性的,所以作为不愿或不能独立思考的观众,只要观察一名角色对主角小黑的行动就能基本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小黑是善良且无争的,谁若是欺负他,那么谁就是坏人了。这种对观众无微不至的,蔓延到每一个年龄段的关怀,和之前爆火的《哪吒》一样,是只有主创们用心“磨”出来的作品中才会有的。
除了人物之外,作者的温暖也表现在作品的立意上,这一点有关剧情,不便多说,只能说:《罗小黑战记》的作品立意之一来自于冲突,人与自然,妖怪与人,妖怪与妖怪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多样化的、广泛适用的。若是你将其代入到现实中,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如此的相似,从这种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当然,电影中也只是描述了这种冲突的存在与由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重点在后者,而前者则并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倒不能说这是缺点,只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部作品是重视故事高于理念的。故事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雄辩的——换句话说,并没有脱离故事而大量输出观念的桥段,大家都在为了在故事中的“目的”和“动机”所努力着,纯粹且易懂,逻辑也能够自洽。靠着这样的手法,它也的确讲好了一个故事,虽然体量不大,但胜在完整。从这点来说,《罗小黑战记》的大故事是成功的。

除却上面这些大的冲突,故事的还有一部分则是感情方面,也就是立意之二。作者在感情方面的描写非常细致。思乡、相处,虽然整体的情感并不复杂,但每个人物的真情实感都在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之间完整的流露了出来,感情发展,心扉的展开并不突兀,自然且能够令人引起共鸣(想起养猫的感觉bu)。如果说上面的大故事部分是令人震撼,那么这里的感情部分则是触碰到了人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块,积蓄着一点一滴的细节,在最后彻底地爆发,用真真正正的感情去打动观众。
故事中的世界观构建也是值得人说道的一点。故事的年代发生在现代,但却不同于现实,妖精的存在、妖精与人类的关系、夹缝中诞生的组织、人们所具有的神奇力量、二者融合后的文明,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人联想到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看见影片中一件件神奇的事情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在自己司空见惯的场景中,看见一件件自己熟悉的事物在另一个世界中不同的表现,一定也会有些不同的感触吧。此处有些遗憾的则是,也许是碍于篇幅或整体故事结构的原因,有些很有意思的关系并没有彻底展开,部分设定光看电影也会让人有些懵(会馆)。听闻大电影计划是拍两部,那么我就提前前前前期待能在大电影2中看见更加精彩的妖灵世界了。
电影前半部分的节奏对于习惯了用大量对话传达信息的观众有些偏慢,很多东西都隐藏在行为或场景中,但作者们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前半部分的对话里安排了密集的笑点,来帮助观众在避免无趣的同时又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理解重要的设定。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手法,但对于无法get到其中笑点的观众,也许前半部分会过得比较慢吧。

恢弘且多冲突的大主线,细腻而真实的心路历程,将这样的两股故事放入一个精致的世界中,以恰当的节奏糅合交织在一起,是无解的电影编剧成功之法——在这点上,《罗小黑战记》的表现可以用优良来形容。不客气地说,正是因为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我才会在写剧本+学高数的双重地狱中硬是挤出时间来写这篇接近于夸奖的影评(高数是真的难)。
本作的音乐部分大量采用了具有浓烈中国风格的配乐。所谓中国风,在本作中其实有两种体现:一种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辅以古典乐器,令人一听就能联想到飞檐和灯笼的配乐,例如OO在店中与OO战斗的那部分音乐,与OO那水墨风的绘兽配合起来,令人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国风。
另一种,则是更加隐晦的中国风:轻柔的钢琴响起,伴随着清新而温柔的画面,一种远离尘世的桃花源的感觉跃然于银幕上,这是中华文化骨子里对美和恬静的向往所造就出来的音乐,相比于前者,反倒是这个更能体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情。
当然,在上述两种配乐所无法驾驭的激烈场合,作者也并不吝啬贝斯、电吉他、管弦大礼包这种大杀器,特别是某个影片最高潮之一的扇形推波的场景,其中的电吉他和贝斯完美踩点,不知道竖起了当时影院中多少人的汗毛孔。

总体来说,本作的音乐在大多时候存在感并不强,但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给剩下的部分拖后腿,甚至还有几部分能算得上是惊艳。我其实挺期待OST的,有好几首曲子我很喜欢,想听完整版,翻来覆去的听。
最后,让我来谈谈彩蛋(情怀)方面。看过TV版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就在第二集(还是第一集),有一个小黑被噩梦惊醒的镜头——这个镜头在电影版中被完美地复刻了,并且也同样是在小黑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情怀满分。影片中许多BGM都是同一个旋律的变调(main theme),而这个旋律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嘘》,好听的不得了。在TV版里引我们敲烂暂停键的老朋友也同样出现了,当然电影版肯定不会出现那种需要暂停才能发现的彩蛋,只需要细心一点就好了,实在不行的话……嗯,少吃一顿饭,二刷(比如我我)。一些TV版的角色有在电影版中出现或被提到,相应的,电影版里有些角色也早早地在TV版里提到过,如果细心记着的话,说不定会发出“哇~”的赞叹声。
最后的最后,再来提一嘴小黑——电影版里的五岁小黑软软糯糯的,而TV版里的十岁罗小黑则是一副高冷傲娇的样子。其中发生了什么,电影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但我们其实也能猜到个大概——无他,和某人学的呗。当然,可爱这一点从没变过, 是一如既往的可爱。

希望这只可爱的小黑猫能够载着这份国风,这份温暖,这份期待,在他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相信,他是分得清对错,并且能坚持走下去的。
冲呀小黑,师娘爱你!(bu)
·含剧透的真影评将在中秋节当日放出。买了12日票的朋友们,看完电影回来要记得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