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数据偷窥了我的生活,只能坦然接受吗?

2022-06-16 09:13 作者:国电华美  | 我要投稿

近几年,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用户画像仿佛已经成了互联网的“网红词”。对于在网上冲浪的我们来说,这些词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互联网知道我想要什么,就意味着我不用在繁杂的信息里再花时间做决策。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这些词等同于流量密码,以用户需求出发提供我们喜欢的东西。可是仔细想想看似双赢的策略我们作为用户真的从中获益了吗?

一. 互联网是怎么知道我喜欢什么的?
我在某平台搜索了运动鞋,第二天写论文时发现这个平台给我推荐了运动鞋广告;我在看新闻时还在给我推荐运动鞋广告,这时我意识到互联网把我定位成了一个“想买运动鞋的人”。

其实我们在平台里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为平台积累大量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浏览频次,点击次数,浏览时长,浏览内容,甚至浏览的顺序,登陆的账号,位置等等,服务器会像录像机一样记录我们进入平台到退出平台所有维度的行为,这个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网站里看到的“cookie”。

这种把我们暴露在互联网运营人员眼下的“cookie”定位到了我个人就形成了“个人用户画像”。

细思极恐的是,我们的个人信息(比如密码,生日,身份证以及不想让其他人看到的信息等等)也有可能在我们浏览或者点击时不慎被泄露追踪。



二. 互联网知道我喜欢什么后会怎么样呢?
所有人都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在你眼前出现为你量身定做的内容时就意味着点击和流量。

通过为你推荐广告引导你进入广告主的页面,通过为你推荐内容引导你在平台上停留更多的时间,而停留的时间长又给平台带来了更大的变现机会。



“比如我在某平台搜索了双眼皮去哪做,没过一段时间就接到了xxx医美公司的电话”

“比如我在某平台看了美食视频,平台就开始给我推荐附近好吃的餐馆”

回顾下整个流程,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只是贡献了点击或者接了几个电话让互联网平台获得收益;但是本质上这种通过个性化推荐的收益是通过我们的信息(甚至是我们的隐私信息)得来的,我们其实是在变卖个人信息为广告主买单。

 大电流发生器 http://www.gdhmdq.com/

三. 如何避免被大数据“偷窥”呢?
良性的大数据不存在“偷窥”,比如搜索快递查询,平台为我返回各个快递公司的官网。我们需要避免的是个人信息的“偷窥”。

1. 谨慎开启涉及个人信息的权限

2. 尽量不在互联网上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如电话,身份证,密码等等)

3. 有时匿名模式也不见得是真匿名,最好的方式是看平台的隐私政策,对于部分收集大量个人信息的平台SAY NO,尽量使用不收集不记录个人信息及cookie的平台。

无追搜索_让你的搜索不被追踪,致力于打造保护隐私的互联网环境。

大数据偷窥了我的生活,只能坦然接受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