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的否定性智慧丨哲学考研


/自知其无知/
导言
introduction
在中西思想史上,苏格拉底往往被看作与孔子齐名;苏格拉底关注真实的个体与实在的城邦生活,与智者共同发起了古希腊思想启蒙运动,拉开了伦理问题的帷幕,最终将哲学从对自然奥秘的阐释转向了对人心秩序的澄明。苏格拉底的哲学引起后世哲人的无限沉思——柏拉图的理念学说致力于实现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爱和对善的定义,卢梭从苏格拉底的内省精神出发,批判启蒙理性和科学精神忽视了道德,重提民主共同体的德性根基。“自知其无知”贯穿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起点和归宿,无知之知不单纯意味着谦虚,更深刻的是蕴含着否定性的智慧和对整体性知识的追求。
Part.1 原典寻踪
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的生平思想主要由其弟子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和同时代的历史学家阿里斯托芬(《云》)记录,“自知其无知(无知之知)”思想源自苏格拉底和雅典人的法庭论辩过程,主要体现在柏拉图的《申辩篇》和《斐多篇》中。
雅典的德尔菲神庙提出一条神谕:“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但苏格拉底疑惑不解,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点智慧也没有。因此,他在城邦中四处找那些一般被人们认为有智慧的精英们请教,问一问他们的智慧是什么,以此和自己相比来验证一下神谕。“神的话究竟何所指?他说出了何谜?我自信毫无智慧,他说我最有智慧,究竟何所云?按其本性,神决不会说谎。”“我经过长期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个人比我智慧,那就可以到神那里去提出异议了。”苏格拉底陆续拜访了雅典城邦中的政界人物、诗人和手工艺人,在与他们各自的交流中,他发现这些看似有智慧的人实际上眼界狭窄,无知却自大,只会从各个角度为自己狭隘的知识进行辩护,自以为拥有智慧,“可我还是比他[指政界人物]好一点,因为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在与这些精英对话之后,苏格拉底顿悟到神谕的真谛——他唯一的智慧就是自知自己没有智慧,但是其他人连这一点也不知道,因此神认为他是最有智慧的。
苏格拉底提出“自知其无知(无知之知)”,表明人其实是没有智慧的,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没有。”“雅典人啊,我无非由于某种智慧而得此不虞之誉。何种智慧?也许只不过人的智慧。或者我真有这种智慧[即无知的智慧]。”字面上苏格拉底仅仅表达了自身面对知识的谦逊态度,实际上他要说明人所谓的智慧在神的智慧面前不值一提,因而人更不能在既有知识方面志得意满。“其实,公民们,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人们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来说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引申之,苏格拉底希望人们勇敢地承认自己在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事物上的无知,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能有所得就沾沾自喜,要永远做一个智慧的追求者,即爱智慧者。
“自知其无知”是从探问自然的终极原因转向对心灵的省察,确定真正的知识和人应该践行的方向。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表达了内省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你们听我省察自己和别人,是于人最有益的事;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而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继续通过对反省的讨论,说明神的智慧和自然的终极原因并非人所能够把握之物,对此人不应该继续追问,而应该反求诸己,将眼光从外部自然转回内心,追问内心所能触及的认识限度,“‘最好’的本性我自己既不能发现,又不能从任何别人那里学到,所以我愿意向你[指其对话者贝克]说说,什么是我发现的次好的研究原因的方式。”“所以我想不如求助于心灵,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也正是在反思内察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看到了普遍知识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关于“认识你自己”的整体性的知识。从“认识你自己”出发,苏格拉底达到了“自知其无知”的阶段性结论,认为人的知识应该是包含无知(永远不自满)和有知(对善的不断追求)在内的整体性的知识。

Part.2 概念延拓
《申辩篇》展现了哲学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苏格拉底正是公民哲人的化身。这篇对话的结构包括控罪辩护、减罪陈辞和定罪托孤三个部分,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本来可以通过陈词来博取判官的同情,承受流放和监禁的后果从而躲避死刑,这也是控告者希望看到的景象;但是苏格拉底坚定地相信这次死亡判决是神意所在,同时他也不愿意徇私枉法,作出对法律不虔敬的行为。最终,作为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遵循了城邦的民主投票意愿,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而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通过其个体的伦理实践,践行了“自知其无知”的否定性智慧,表现出永无止境追求知识的进取精神。
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与孔子的“无知”、老子的“赤子”存在丰富的对比空间。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人,《论语》是孔门弟子对其师的言行记载,孔子也曾在《论语(子罕篇)》提出无知的智慧,“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称自己并没有通晓万物的知识,而这种“空空如也”的知识正是一种放下书卷知识,抓住事物要害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展现圣人之道高远而有所隐的深意,这与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有相通之处。老子在《道德经》中以婴儿喻相来说明大道之幽深丰富,传递出生命原初的无知智慧,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婴儿虽然柔弱至极,但是却能够凭借本能顽强生存,无知无欲也意味着本性专一,不为外界所扰。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同样体现了人面对智慧的无知本性,与老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通过无知的自我认识进一步寻求真知。

Part.3 考情概说
“自知其无知”是西方哲学史的高频考点,考察频率2颗星★★。
该知识点的考察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和简答。例如:2023年湖北大学西哲史科目、2022年山西大学西哲史科目部分考察“自知其无知”;2022年杭州师范大学西哲史科目部分考察“苏格拉底的审判”。
该知识点也容易与“德性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等苏格拉底的知识点结合考察,须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采取论述的考察形式。例如:四川大学2023年西哲史科目“苏格拉底的哲学史地位”,2023年武汉大学哲学基础科目考察“认识你自己”。
在考场作答时,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答题框架(简答、论述适用):结合《申辩篇》《斐多篇》等柏拉图对话集中有关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经典文本语境,简要阐释其基本内涵;其次,说明无知之知对整体性知识的诉求和“认识你自己”的内在关系;最后,根据分值高低简要评述其哲学史地位(例如对柏拉图、卢梭,克尔凯郭尔等人的影响),可以酌情与中国哲学的“无知”思想相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