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代哲学史》笔记(斯宾诺莎)

2022-04-04 21:49 作者:toasttsaot  | 我要投稿

  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根本就没有哲学。(Entweder Spinozismus oder keine Philosophie)

                                     ——黑格尔

  如果了解了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就会意识到里面的不一致的问题。当人们期待一个更好的模型时,斯宾诺莎出现了。

 一、必然的存在本质

  笛卡尔认为,华子始终比一个必然存在的本质更丰富,但是斯宾诺莎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华子仅仅是一个必然存在着的本质,他把这个本质称为实体(这样一个东西,它不能被思想为不存在着)。

  斯宾诺莎的实体是一个绝对的、普遍的实体,是存在的普遍主体。在这里,我们要区别普遍的存在主体和个别的存在主体。个别的存在主体尤指仅仅通过分有存在而存在着,这不是说,它们根本不能不存在,而是说它们能够不存在,它们有不存在的可能性。它们仅仅是“如此存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上升到存在的普遍主体,即存在者本身。

  这个实体是斯宾诺莎哲学的起点。不难发现,他的这个华子比笛卡尔的要稳定不少,但是却没有自由。斯宾诺莎的华子是一个僵死的华子,因为在他这里那个第一位的东西是一个只能存在着的东西,而不是能设定自己存在的东西。一个失去了自由的华子,也是一个没有潜力的华子,祂没有任何权力去成为一种存在。

  很多人(包括歌德)认为这样的体系是宁静的,对于这种镇静剂作用曾经赞誉有加。斯宾诺莎主义是一种把思维置于静态之内,置于完全的寂静状态之内的学说,发展到最后,就是一个完满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清静无为主义体系。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僵死的,像这种只有存在者而没有能力存在出来的体系,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遗忘

二、宁静的代价

  斯宾诺莎的哲学为不少人带来了重返伊甸园般的宁静,也带来了宁静的代价。

  华子在这里不是一个进行自由创造的精神,不是一个能够独立于自身、独立于它的直接存在而发挥作用的精神,他完全包裹在他那思维无法企及的存在之内。因为华子不能超出自身,一切事物都位于华子的概念之内,事物的存在都是华子内在性的存在。华子的存在由事物的存在所体现,事物存在的不同形式是华子本质的直接体现。华子没有受这些特殊形式的限制,祂超越了所有的形式。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存在的种种特殊限制是如何出现在华子之内的?斯宾诺莎的回答是:那些所谓的分殊统一与华子的本性。他给出了一个几何上的例子:三角形的种种性质(比如三线三点,面积公式等等)是统一于三角形的本性的(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也就是说,华子的本性和事物的分殊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正如事物是包含于华子的概念之内而不是由华子自由地设定于外般,事物的分殊也是这种必然的,一开始就决定好的。

  他或许没有说这种联系有什么样式和方式,但是给出了这种联系的几个节点。

三、最初的节点

  关于华子是如何派生出分殊的,斯宾诺莎给出了最初的节点:无限广延和无限思维

  那两个东西是上帝或无限实体的直接属性,亦即无限实体借以直接存在着的形式。正因如此,无限实体既不是广延,也不是思维。斯宾诺莎借此解决了华子是物质还是精神这个问题:因为是华子派生出了心物的分殊,所以华子自然二者都不是。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华子偏偏要表现这两个属性,而不是其他属性呢?答案是,斯宾诺莎也不知道。有人可能认为他这两个最初属性的理论来源是笛卡尔,笛卡尔在他的二元论中证明了:物质的本质是广延,精神的本质是思维。但是,笛卡尔的证明其实是有点问题的。他真正的理论来源就是后天经验,他只是不得不承认,世界并非仅仅由精神或思维构成的,还有物质或广延,这明显不是很可靠。

  斯宾诺莎在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因为他只说明了无限实体会表现为无限思维和无限广延,而没有说明为什么实体要表现为这两个属性。正如齐泽克说的:“重要的不是形式背后的内容,而是形式本身”。弗洛伊德释梦,重要的不是梦的潜在内核,而是潜在内核为什么要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研究商品,重要的不是商品的本质是劳动,而是劳动为什么以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显然,斯宾诺莎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充分的解释。

四、从无限到有限

  无限实体派生出了无限思维和无限广延,这是由华子到分殊的第一个过程。那接下来的过程呢?无限的思维和广延如何变成有限的具体事物呢?斯宾诺莎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他无法指出从无限到有限的过渡。他只能说,对于每一个有限者,它派生自另一个有限者,另一个有限者又派生自另一个有限者,如此无限回溯。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证明,从无限者到有限者那里有一个直接的过渡

  因此在斯宾诺莎的体系里,有限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无限实体亦即上帝才真正存在着,而有限事物不具有任何真正的、现实的存在。但是我们依然发问:“如何解释有限事物那作为不真实存在而存在的存在?”。

  斯宾诺莎主义解决不了这种问题。所有的这些,都是他宁静体系的代价。如果他的华子不是这么一个必然存在的本质,而拥有自由的话,他就能真正地去拥抱那些有限者。正是因为必然性,斯宾诺莎的概念才会停留在无限的普遍的存在主体,而不是个别的有限的事物。    斯宾诺莎主义是一个没有充分展开的体系,而且由于一切谬误恰恰都是归因于发展力量之欠缺,所以这个体系呈现为一个错误的或误入歧途的体系。

  在哲学的前仆后继的发展过程里,紧接斯宾诺莎体系的是莱布尼茨体系。

《近代哲学史》笔记(斯宾诺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